1942年5月,駐華北日軍因受百團大戰的刺激,突然調集3萬多兵力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起大規模掃蕩,目標直指八路軍總部機關。 面對如此危局,彭德懷與左權等眾多指戰員們商議后,決定分頭突圍,由彭德懷率總部指揮機構先行,左權負責押后,指揮其他作戰人員撤離危險區域。 很快彭德懷就在警衛人員的掩護下翻過了山坡,抵達安全地帶,但左權卻在指揮戰士撤離時,不幸被一顆炮彈擊中,當場犧牲,那一年左權年僅37歲。 左權 1905年的春天剛剛來臨,湖南醴陵市黃茅嶺的一個農民家庭中誕生了一名男嬰,父母給他取名左紀權,后簡化為左權。 左權的童年生活跟幸福完全不沾邊,一歲半那年左權的父親就意外逝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左權很小就開始幫助母親干農活。 從最開始的撿柴火、擇菜到喂豬、放牛,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嬉戲打鬧時,年幼的左權就已經能獨自處理大部分家庭瑣事,但即便左權如此努力,家里的生活條件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挨餓受凍幾乎成為常態。 少年左權 左權打小就很聰明,很多事情看一遍就能融會貫通,正是因為這一點,后來村里的教書先生才愿意免費接納左權進私塾,而這里正是左權思想啟蒙的起點。 盡管家庭并不富裕,但左權從小就有一顆改變國家落后面貌的雄心,為此他苦讀《新青年》、《向導》等進步書籍,并將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只待有朝一日能將這個落后的國家改造一新,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 1923年,18歲的左權響應全國革命的號召,投筆從戎前往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在這里左權考入了陸軍講武學校,同年又轉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學員,在此期間左權結識了“黃埔三杰”之一的陳賡,并由他推薦成功入黨。 全國革命爆發,有志青年紛紛在廣州云集 左權在黃埔軍校表現優異,不僅成績非常突出,每一次執行任務時也完成得非常漂亮,入黨后,短短兩年的時間左權就參與了大大小小數次戰斗,平定滇、桂軍閥的戰斗有他,東征陳炯明的戰斗中也有他,由于戰績突出,1927年左權獲得了去蘇聯留學的機會。 在當時,八路軍中能有機會去蘇聯留學的少之又少,即使是林彪、徐向前、彭德懷等高級將領也不過都是出身國內名校,左權能得此機會,足見黨組織對他的重視程度。 在紅軍中初露鋒芒的左權 1930年,在蘇聯留學三年的左權回國后被分配到中央蘇區開展工作,在此期間他被接連授予了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紅新12軍軍長、紅1軍團參謀長等諸多要職,并先后參與了數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在實際開展工作期間,左權的種種表現都說明他不僅僅是個學院派,而是一個非常有創見的人物,體現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八路軍東渡黃河以后,隊伍發展迅速,很多新兵陸續加入八路軍的隊伍。 對于這些新兵的思想教育,左權很快就能列出了一整套的制度,以保證部隊戰斗力的提升,此外,對根據地的建設,左權也提了很多有實際效用的意見,對于這樣全能的人才,連毛主席都忍不住稱贊:
“兩桿子”指的是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共開啟二次合作,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在討論部隊副參謀長的人選時,毛主席出于對左權百分百的信任,直接選定了32歲的左權進入中央最高領導層,從這以后左權就開始協助朱德、葉劍英在華南開戰敵后游擊戰爭,其高超的指揮才能遠近聞名。 朱德總司令、左權將軍等人合影 1939年,左權在工作之余覓得了一份真愛,女方名叫劉志蘭,是彭德懷夫人的同學兼好友,左權與劉志蘭相識后互生好感,最終經朱德等人做媒喜結連理,婚后第二年,兩人就有了女兒,左權為她取名左太北,取自遼縣太行山北部,這里是左太北的出生地,故得此名。 左權之女左太北,在太行山出生3個月后,由母親劉志蘭帶回延安,左權給妻女送行時留影 由于左太北出生的時候正值百團大戰前夕,各項準備工作繁重,孩子生下來后左權很少有時間回家探望,不過劉志蘭并沒有什么怨言,每次左權抽空回家后她都會盡心竭力的照顧,而左權也非常重視這段感情,兩人經常依偎在一起看著年幼的左太北玩耍。 1940年8月,百團大戰開戰在即,劉志蘭攜女兒和部隊中其他傷員以及婦女兒童一起被轉移到了延安妥善安置,以免在戰斗中被誤傷,但讓劉志蘭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與左權的分別,竟是生與死的永別。 左權:血鑄太行的民族英雄 1941年11月,日軍第36師團及獨立混成旅團集結了7000余人向我軍在黃崖洞的兵工廠發起進攻,試圖趁我軍不備一舉摧毀兵工廠,得知消息后,左權指揮總部特務團立即在黃崖洞附近設下伏兵,一場黃崖洞保衛戰就此拉開序幕。 在這次的戰斗中,左權始終秉持“以靜制動”的作戰方針,將敵人引入埋伏圈后再集中消滅,經過8個晝夜的連續激戰,我軍最終取得了黃崖洞保衛戰的勝利,此戰敵我傷亡比為6:1,開創了中日開戰以來從未有過的戰損紀錄,而這一切都要感謝左權的指揮有方。 黃崖洞保衛戰勝利后,百姓夾道歡迎八路軍的歸來 初戰勝利后,左權立即給妻子劉志蘭寫下家書,向她訴說這次來之不易的勝利,并詢問妻子與女兒的近況,這是左權第一次給家里寫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 在之后18個月的時間里,左權基本每隔一個半月就會給家里寫一封家書,一是為了詢問家中近況,二是向妻子報告平安,到犧牲的時候,左權一共寫了12封家書。 左權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跟隨家書一起送到劉志蘭手中的,還有左權的生活費,左權每個月有5塊錢的生活津貼,雖然不多,但他總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錢攢下來,然后寄信回家的時候,會讓人將這筆錢捎帶回家,留給劉志蘭和女兒在家中使用。 左權寄回家的每一封信,劉志蘭都會精心收藏,然后等女兒左太北懂事的時候,她就會將這些書信念給她聽,讓她明白父親雖不能在身邊常伴,可他是個為國盡忠的大英雄,他對家人的愛不會比任何父親要少。 然而,當劉志蘭收到左權的第十二封信以后,就再也沒有左權的消息了。 1942年5月,日軍為了洗刷百團大戰戰敗的恥辱,對遼縣的八路軍總部進行了一次“萬人大掃蕩”,提前偵查到消息后,彭德懷立刻組織作戰人員向東突圍,以免被日軍的鐵壁合圍之勢包圍。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但當時留守總部的戰斗人員不是很多,另外還有一些重要的輜重物品需要隨身攜帶,導致整個突圍的過程進展得十分緩慢,而此時日軍的高空轟炸又接踵而至,我軍面臨的狀況非常危險,彭德懷不得不重新部署突圍計劃。 5月25日,經過商討后,彭德懷決定各部隊分頭突圍,彭德懷和左權向十字嶺方向突進,羅瑞卿則帶隊往東,兩隊人馬突圍后于安全地帶再行匯合。 左權與彭德懷合影 計劃擬定后,彭德懷在警衛員的掩護下快速沖上十字嶺,順利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但負責斷后的左權卻在帶隊行進的過程中遭遇了敵人猛烈的炮火,其中一枚炮彈直直的落在他身旁,飛濺的泥土揚了他一身。 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兵,左權自然知道還會有后續的炮彈襲來,想要躲避的話就得臥倒再側滾翻,但他的隊伍還在被炮火侵襲,他必須要站出來帶領這些手足同胞走出困境。 一想到這,左權便不顧自身安危,直接站在高地上指揮隊伍“全部臥倒”,他的隊伍得救了,但一枚炮彈卻徑直朝他飛奔而去,幾秒后,左權倒在了血泊之中,壯烈犧牲。 左權陣亡的電報 左權同志犧牲后,延安方面對此痛心疾首,如此一位全才的犧牲是我黨最大的損失,而山西遼縣的父老鄉親得知左權同志犧牲后,也和左權的戰友們一樣悲痛。 他們自發組成5000余人的集會,希望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以此來紀念這位不幸犧牲的抗日名將,不久后這份請求得到了批準。 左權縣 盡管后來有人覺得以一個人名來命名一座城市太過“個人崇拜”,但毛主席卻沒有覺得有何不妥,左權同志對新中國的獨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這份殊榮,所以后來毛主席破例定下規矩,“左權縣”長存,任何人不得對此做出更改。 從那以后,左權縣就一直存在,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左權縣仍在保留,這是對一個英烈的追思,是對革命烈士的尊重,他代表著一種思想,一種精神,無論過去多少年,始終會影響無數中國兒女。 左太北和母親在左權的移靈儀式上 如今距離左權同志犧牲已有80年的時間,在這80年內,人們并沒有忘記他的存在,有人說倘若左權沒有犧牲,或許也會是十大元帥之一,誠然,對于文武雙全的左權來說,他確實也配得上元帥之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