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時期,都城洛陽曾發生過很多令人疑惑的懸案…… 眾所周知,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稱帝后,便將都城定為長安,是為唐高祖。到了唐高宗時期,李治卻認為長安和洛陽一樣,就是他的“東西二宅”。 于是,李治常常帶著文武百官們到洛陽去吃喝玩樂,還將它定為了“東都”。 作為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也跟隨著唐高宗不斷往返于兩個都城之間,當兩人第七次移駕東都洛陽時,唐高宗因病駕崩了。 直到此時,唐高宗仍舊把長安作為都城,死后的靈柩也要運回長安下葬。 可是,武則天卻打心底里不喜歡長安,在她掌權后,很快就決定要遷都洛陽。不僅如此,武則天還把洛陽改名為“神都”。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神州之都就是中國之都,也就是天下之都。 武則天將洛陽改為神州之都,由此可見,這正是她勃勃野心的體現。 那么,武則天為什么心心念念著一定要遷都洛陽呢? 關于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也是眾說紛紜…… 武則天怕冤魂索命 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數見王、蕭為祟,披發瀝血如死時狀,后徙居蓬萊宮,復見之。 意思是說,在司馬光看來,武則天害死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時候,所使用的手段極其殘忍,而蕭淑妃臨死前也曾發出過詛咒,說自己哪怕是變成了厲鬼,也要來找武則天索命。 自從武則天登基后,每天晚上都會做噩夢,夢見長安的皇宮里到處都是披頭散發的蕭淑妃鬼魂,只有在東都洛陽的時候,才能睡個安穩覺。 因此,武則天才一定要遷都洛陽。 很明顯,這不過是一種怪力亂神的說法! 按時間推算,武則天遷都的時間是在684年,而蕭淑妃早在665年就已經死了,事情都過去快二十年了,蕭淑妃的鬼魂怎么可能現在才出來復仇呢? 況且,按照武則天的性格來看,她也不是那么脆弱膽小的人。如果說,武則天對夢境中的情景都如此害怕的話,又有什么能耐臨朝稱帝呢? 武則天為縱情享樂 隋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為其曾在長安出家,避洛可以縱情荒淫享樂起見。 意思是說,武則天曾在長安感業寺出過家,如果定都長安的話,就不方便她縱情享樂了。換句話說,武則天選擇洛陽作為都城,就是為了方便自己享樂。 顯然,岑仲勉對武則天是持貶斥態度的! 岑先生的這種說法,完全是從生活作風方面考慮,略顯單一,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事實上,武則天之所以遷都洛陽,并將洛陽作為武周的政治中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夫帝王之由長安遷居洛陽,除別有政治及娛樂等原因,如隋煬帝、武則天等茲不論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經濟供給之原因是也。”——陳寅恪 同為隋唐史專家陳寅恪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歷史研究者的認可: 原因一:政治上的優勢 武則天之所以定都洛陽,其實是為了在政治上和李唐王朝分庭抗禮,繼而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心愿。 原因二:位置上的優勢 武則天認為,相比較長安,洛陽的位置更適合作為國都。 自從唐朝建立后,疆土也在不斷地擴大中,而洛陽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如果定洛陽為都城的話,武則天就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原因三:經濟上的優勢 洛陽地區的經濟相對發達,而它所在的關東地區經濟條件就更好了,也算得上當時全國范圍內最發達的農業地區,比起長安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語: 實際上,無論武則天遷都的初衷是什么,我們從政治、地理和經濟因素來判斷分析,她將都城遷往洛陽,也確實是個明智之舉。 |
|
來自: 昵稱vUWeivt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