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游記》的讀者和觀眾,都會覺得唐僧弱不禁風、膽小怕事、啰里啰嗦,實在不像是個帶領團隊完成取經大業的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在真實歷史上,唐僧也是這個性格,恐怕他連大唐的國門都走不出去。 所以說,真實歷史上的唐僧,其實是一個彪悍的硬漢。而且他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完成了西行取經的壯舉。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歷史上的唐玄奘。 01 在歷史上,唐僧的名字確實是唐玄奘,俗家姓陳,叫陳袆,洛州緱氏(今洛陽偃師)人。隋文帝楊堅非常支持佛教在隋朝發展,隋煬帝楊廣同樣篤信佛教。所以,當時的佛教在中原可以說是香火鼎盛,也有不少人家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將他們送到寺廟修行。 玄奘的父親陳惠也非常熱愛佛學,經常研究佛學經典,所以在父親的熏陶之下,家里的孩子們也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玄奘是陳惠的第四個孩子,而他的二哥陳素在十歲時就被父親送到了寺廟里。 后來在玄奘11歲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他也去到了二哥的寺廟里投靠。那時候,陳素已經成為寺廟中比較德高望重的大師,所以在哥哥的引薦之下,玄奘見到了當時洛陽的度僧考官鄭善。鄭善認為聰慧的玄奘很有慧根,于是準許他出家為僧。 也是在這個時候,陳袆正式成為了玄奘。根據史籍的記載,玄奘和哥哥陳素修行的寺廟是洛陽的凈土寺。玄奘進入凈土寺以后,跟隨慧景、慧嚴兩位大師修行,玄奘也很快學有所成。如果他繼續修行下去,也可以和哥哥一樣,成為得道高僧。 不過,歷史很快就出現了轉折。公元618年,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害,京都洛陽陷入了混亂,各地英豪也紛紛自立,打算占領天下。無奈之下,玄奘只能和哥哥一起離開凈土寺避難,他們去到環境相對比較安穩的川蜀地區。 玄奘去到四川益州的空慧寺,認識到不少同樣來此避難的高僧,他們一同研究佛學經典。一直到了唐朝開國,玄奘已成為當地有名的高僧。這時,玄奘的心里有了其他的想法,他希望可以游歷四方,增長見識,還為了更好地理解佛經。 02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唐太宗一承大統。這時,天竺還有一個僧人團來到了唐朝,而天竺正是佛教的發源地。據相關史料記載,距今三千多年前,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有一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也就是釋迦牟尼,創建了佛教。 在見到天竺僧人之后,玄奘決定前往天竺求取真經,期望達到佛教經義統一。因此,這和《西游記》不一樣,玄奘并不是在李世民的要求下取西經,這是他的自發行為,甚至說,李世民要是知道了,絕對不允許玄奘出關。 因為在當時,唐朝實行禁邊政策,一般人不得允許,不能私自出關。所以玄奘還得解決如何“出境”的問題。雖然很困難,但玄奘還是克服了,他只帶了一個包袱一匹馬,偽裝成難民蒙混過關。 出了玉門關以后,就是一片荒漠,條件極其艱苦,溫差大,而且一路上人跡罕至,想要走出荒漠也極其困難。而玄奘還是堅強地闖過了,可是過了荒漠之后,一路上還有許多國家,這些國家對唐朝的態度都不一樣,有的友好,但有的可能充滿敵意。所以作為大唐僧人的玄奘,處境還是比較危險的。 玄奘西行這一路上,生存資源匱乏,挨餓受冷是家常便飯,常常只能風餐露宿。而且就算遇上什么危急情況,也沒有神通廣大的仨徒弟出手相助。就算是他自己,也不是傳說中的金蟬子,沒有主角光環。 據記載,玄奘在路過高昌國的時候,高昌國國王打算將玄奘留下弘揚佛法,可是玄奘還要繼續西行所以婉拒了。結果國王竟派兵將玄奘囚禁起來,不允許他離開高昌國。最后,玄奘以絕食抗議,才最終獲得允許離開。 所以說,玄奘只能靠自己的肉體凡胎和堅韌的意志完成取經的目標。他也是經歷了重重困難才去到位于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那爛陀寺,在那里,他遇到了佛學功底深厚的圣僧戒賢法師。 03 當時,戒賢法師是那爛陀寺的首席大長老,他得知玄奘從遙遠的東土大唐來到此地,只為學習佛法,內心十分感受,甚至還哭了起來。 據說,戒賢法師在玄奘到來的三年前得了一場大病,他本堅持不下去,可是有一位云游高僧告訴他,他還有一個任務沒有完成,那就是教授一位來自大唐的高僧佛法。而完成這個任務以后,他的病就會好。 雖然此事難定真假,但玄奘確實師從戒賢法師研習了五年佛法,學有所成之后,玄奘繼續在印度游歷,領悟佛法。游歷結束以后,玄奘回到那爛陀寺,主持了數次佛法辯論大會,均獲得勝利,這也讓玄奘在當地有了更大的名氣。 印度戒日朝的國王也聽說了這位從大唐而來的玄奘,親身前往聽了幾次辯論,同樣被玄奘所折服,還為他舉辦了無遮大會。后來,玄奘準備回到大唐,將他的所學所聞,帶回給大唐人民。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這時距離他西行游歷已經過去了17年。雖然玄奘算是私自闖關,但李世民聽聞他的經歷以后,也安排了宰相房玄齡到城外迎接,并且將他安置到長安的弘福寺,李世民也親自接見了他。 李世民認為玄奘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特批他可以還俗,邀請他入朝為官。不過玄奘拒絕了,因為對于他來說,弘揚佛法比高官厚祿更重要。而李世民也沒有勉強,尊重了玄奘的意志,但是希望他可以將自己在西域的經歷記錄下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大唐西域記》的誕生。在那以后,玄奘大師一直在弘福寺安居,翻譯經書。十九年間,玄奘先后翻譯了佛經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除了翻譯外文經書,他還將中國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真正做到了中外文化交流。 公元664年,玄奘翻譯完最后一卷經書,也走完了人生所有的道路,他在玉華寺圓寂了,享年62歲。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就能知道,真實歷史上的玄奘,一點也不膽怯,一點也不啰嗦,他比《西游記》中的唐僧要堅韌百倍。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佛法在中原得到弘揚,也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