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西方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掀起了殖民擴張的新高潮。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隨后又和法國一道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晚清政府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掀起了洋務運動。同時期日本,也被美國打開了國門,成為西方殖民擴張的對象。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日本發動了“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兩國差不多同時開啟了近代化的道路,然而兩國的命運卻截然不同: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躋身西方列為隊列,而晚清政府卻越來越衰落,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慘敗。為什么中國的洋務運動會慘淡收場?通過和日本對比,我們便可發現其中關鍵所在。 圓明園的殘垣斷壁 1860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時間之一,這一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咸豐皇帝逃亡熱河,圓明園毀于一旦。這一年英法聯軍和晚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到了破壞。這一年,沙俄趁火打劫占領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遭遇到了如此大的挫折,使得清朝內部產生了劇烈的反響。以奕?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 1861年,奕?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正式開始向西方學習。這件事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開端。1861年8月,咸豐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借助恭親王奕?等人的力量發動了“辛酉政變”,掌握了清朝的實權。慈禧太后是得到洋務派支持而掌權的,因此她重用洋務派,默認了洋務運動,自此以后,洋務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 慈禧太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洋務運動并非是清朝中央自上而下推行了的國家戰略。重用洋務派只是慈禧太后的權力斗爭籌碼,而隨后的洋務運動也主要有地方的官僚,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推動。缺乏國家戰略的支撐,洋務運動也無法大規模的在全國各地推行,甚至還會受到一些傳統思想的官僚的破壞。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由天皇自上而下發動的全面社會改革運動,其被重視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清朝對洋務運動關注。1868年,日本的明治天皇率領群臣宣讀“五條誓文”,決心銳意改革,勵精圖治。在日本海軍經費出現困難的時候,明治天皇從皇室經費中拿出30萬作為海軍軍費,官員俸祿的十分之一也被抽調出來支援海軍建設。然而晚清中央政府則不同,慈禧太后不僅沒有在全國推行改革,還在軍費上對海軍建設進行了限制。 北洋水師 在兩國政策的不同程度的推動下,兩國的改革效果出現了天壤之別的局面。1881年,日本就已經擁有了1100家企業,到1893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日本已經建立了3340家企業。而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前,擁有官辦企業24家,私人資本的企業100多家。從這個數據上的巨大差距對比可以看出,日本是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而洋務運動只能給古老的帝國提供一點近代化工業的“點綴”而已。 江南制造總局 不僅僅是規模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上也是天然之別。日本的明治維不僅是一場經濟領域的變革,還是一場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變革。在政治上,晚清的洋務運動奉行“中體西用”的思想,用西方的軍事技術來維護古老的制度,而日本則推行了君主立憲,實施內閣制,頒布憲法。在社會方面,清朝沒有進行了移風易俗,而日本則提倡“文明開化”,全面和西方文化接軌;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朝僅僅是設立了一些為企業服務的新學堂翻譯館,而日本則全面推行了義務教育,全國設立了8所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日本派遣到世界各國留學的學生也遠遠超過了清朝。 第一批留學生 就算在創立的企業方面,也變革的深度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清朝的企業大部分只是運用了近代化的大機器生產,而近代化的管理模式還沒有得到了運用和推廣。洋務企業采取了官僚衙門式的管理方式,忽視了市場規律,難以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清朝政府不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民間企業遭遇到了重重的壓迫和限制。日本則致力于建立近代企業制度,特別注重推動私人資本的企業發展。日本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從1880年開始將軍工、鑄幣、通訊、鐵道、印刷等特殊部門以外的官營企業廉價處理給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權大資本家。這些措施無疑鼓勵了民間投資辦廠的熱情,使得日本很快變成了亞洲第一工業強國。 明治維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戰爭前,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將“撕碎”日本。然而戰爭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清朝在戰爭中完敗。關于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僅僅從兩國軍事實力上去分析,也不要局限于戰術和戰略,因為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近代化遠遠落后于日本。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