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林寺、鎮(zhèn)國寺都是平遙城外的兩個遺產(chǎn)廟,雙林寺在城西南橋頭村與冀壁村之間,高鐵“平遙古城站”有公交108路直達(dá),來過幾次這廟,似乎都門庭冷落,不如城里比肩繼踵那番熱鬧。 雙林寺坐北朝南,與祁縣梁村洪福寺、澗壑真武廟、定襄洪福寺等都是“城堡式廟”,元末時已衰敗,現(xiàn)存的建筑都是明清重修的。當(dāng)年的雙林寺分東、西兩個禪院,現(xiàn)只留西院,三進(jìn)院落,中軸線有堡門、天王殿、釋迦殿及鐘鼓樓、大雄寶殿和娘娘殿,東西配殿有羅漢殿、地藏殿、菩薩殿、千佛殿等等。 雙林寺以彩塑為擅場,即主殿、兩廂都有,這種滿堂彩的廟,在山西還有太谷凈信寺、靈石資壽寺、晉城玉皇廟等等地方。鎮(zhèn)國寺承接了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五代彩塑,而雙林寺則像是明清塑像的標(biāo)桿。 天王殿面闊五間,單檐懸山式,琉璃瓦剪邊,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左右次間、稍間立著4個力士,一字排開,這種擺置方法少見,高約3米,視覺上,一種威猛的震懾感撲面而來。佛家造像藝術(shù)經(jīng)過兩次變化,一是減少了豐肥秾麗的形象,像力士、天王等變得孔武有力,第二就是觀音菩薩女性化,柔美多情。 羅漢殿里的十八羅漢,坐于木龕內(nèi),與真人略等高,各個栩栩如生,不愧妍手,一眼看過便難忘。武圣殿里的主角為關(guān)爺,塑于清初,四壁有懸塑,為“桃園三結(jié)義”等故事,和土地殿等一樣,是佛廟里的道家信仰。 菩薩殿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精巧柔美儼然貴婦,舒展的手臂滑膩白嫩,更像“螃蟹菩薩”。一個立體像能塑多少手,空間上也沒法多,20到40只如此,而平面繪畫可盡情發(fā)揮,如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畫匠一口氣整出900多只,密密麻麻涂滿一墻,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 星云大和尚講過一個故事:一天道吾問云巖:“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請問哪一個眼睛是正眼呢?”云巖說:“晚上睡覺枕頭掉在地下,沒睜眼,手一抓枕頭就抓起來了,請問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道吾一下明白了,“通身是眼”。看來無論多少手眼,有時一個意念也能頂事。 千佛殿坐東朝西,單檐懸山式,面寬七間,殿內(nèi)滿墻為懸塑,所以壁畫只能畫在窗門邊緣,殿內(nèi)正中為自在觀音及S腰韋陀像,這位將軍護(hù)法神,有人夸它有順美的“子午相”,有“不動之動”的美感。這殿也是雙林寺塑像最多的一殿,菩薩、龍女、童子、供養(yǎng)人等歡聚一堂。 大雄寶殿重建于明初,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柱間補間開斗栱9朵,五鋪作出單下昂。檐下有五、六塊碑,其一為《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大概是雙林寺最古老的物件了。 殿內(nèi)正中佛壇上為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三身佛”及侍者,前面有立佛“接引佛”,據(jù)說是鐵佛泥塑,兩邊為文殊、普賢坐像,除侍女外,塑像都刷成朱衣赤臉,清朝繪妝的,總之一股濃儼大醬的成色。 娘娘殿是雙林寺中軸線上最后一座建筑,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琉璃瓦剪邊,明構(gòu),殿內(nèi)鐵籠里坐著一堆娘娘,概為后土信仰系列,像是“接生”“麻疹”“子孫”等司職娘娘,墻上有清代壁畫,已模糊不堪。后土信仰流行于臨汾、運城和韓城等地,汾陽的太符觀、平遙的雙林寺大概是流行線最北的祀廟了。■ 南政隆福寺在南政村,平遙公交6路就有“南政”一站, 但它在村的最南,而廟則在村子最北,南政是個大村子,需要來回走4公里多。平遙共20個國保,這是我第6次到平遙,也終于把平遙的最后一個國保掃蕩完了。 大廟坐北朝南,國保碑前是玉米,省保碑前是豆莢,一幅秋收的喜悅畫面。山門隱約,左右設(shè)拱券耳殿,耳殿上置鐘鼓樓。山門正前為琉璃照壁,兩邊開偏門,進(jìn)入便到山門前,其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琉璃瓦剪邊,哼哈二將為守門神。 大門不是外鎖而是內(nèi)插,說明里面有人,久扣柴門,才有人應(yīng)答,原來里面有和尚,人家正在親自睡午覺。山門里外都有大型壁畫,保存的勉勉強強,畫有龍、明王什么的,線條清滑,衣帶如風(fēng),騰然躍于壁上。 隆福寺始建于元,明清重修,山門后中軸線上有護(hù)法殿、韋馱殿、彌陀殿、大雄寶殿,兩廂分別建有彌勒殿、無畏殿、地藏殿和羅漢殿。格局完整,疏密相間,又有明清壁畫,這大概是它進(jìn)國保的原因吧。 護(hù)法殿只有一開間,很袖珍,介于山門和彌陀殿之間,南邊供關(guān)公,北面供韋陀。彌陀殿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琉璃瓦剪邊,里面塑有西方三圣。 最后一進(jìn)的東西兩邊為地藏殿和羅漢殿,形式均一樣,單檐懸山,面闊五間。窗間墻上畫滿了晚期壁畫,一殿畫有好似鐘馗捉鬼的故事,另一殿畫著羅漢、沙彌之類的,畫風(fēng)洗練。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屋頂上用綠色琉璃瓦鋪地,黃瓦拼出“隆福寺”三個大字,再用藍(lán)瓦勾邊。明間為盤龍柱,木雕龍頭形成雀替,為雙龍戲珠。大殿進(jìn)深六椽,梁架上有墨書,大都扶梁的功德主都是本村人,也有重修年款“大清嘉慶五年”。山墻上還留有一些萬佛壁畫。 開門的小和尚也挺有意思,他指著相機(jī)問:“這是是是是什么東東西?”“我能能能能不能看看看看一下?”我把相機(jī)掛在他脖子上,告他如何按快門,他一臉燦爛,像孩子得到了心愛的玩具,還要回看他拍歪的彌勒殿,最后從供桌上拿個蘋果給我吃,實在不錯。■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fù)登臨 與同好同行 高歡云洞、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文廟 【山西左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