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平遙雙林寺前的牌樓
還得接著上篇說說釋迦殿影壁墻后,用圓雕的手法塑出的渡海觀音----上身半露,側身單腿盤坐于一紅色蓮花瓣上,身形優美,神態自若。善財和龍女十二羅漢隨從均漂泊于波濤大海之中。

02.歐,這些鐵柵欄可是難為我了

03.

04.

05.古代工匠能將觀音面容塑得如此秀美人性化,不由令人叫絕

06.穿過帶有鐘鼓樓的院子來到大雄寶殿

07.古樹
大雄寶殿。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
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斗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梁架結構整潔合理,頗合法制。斗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殿內主像為“三身佛”,兩側是文殊、普賢坐像。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迎門而立。這些塑像經清代重新妝繪,較其他殿塑像略有遜色。殿內還有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惜于民國初年為白粉所蓋,從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窺到壁畫一斑,線描挺拔,設色艷麗,尚有元代遺風。

08.大雄寶殿的屋脊中花

09.

10.大雄寶殿前的碑刻。字跡模糊。很奇怪,沒有一張殿內的片子,難道是沒進去
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筑,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為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

11.檐下門窗兩側也有壁畫6幅

12.

13.

14.
觀音大士,是千佛殿的主祭對象。觀音大士隨意地跨坐在地上,這種彩塑佛的樣子甚是出人意外。

15.

16.

17.

18.坐姿細部

19.是不是感到觀音的眼睛就在看著你
韋陀脅侍一旁。人們稱贊他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等等。
韋馱像被安排在一進殿門的位置,達到人們最佳觀賞效果。其身體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從腰部開始,由頭部帶動整個上體軀干向右側扭曲,這種扭曲程度,已極大地超出了人體生理所允許的限度,但人們從整體氣勢觀看,不僅沒有一點不協調的感覺,反之卻從這種夸張變形中,感到極強大的力度和動感。加之韋馱身上的大曲線飄帶縈繞飛舞也加強了動態效果。

21.
韋馱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讓人感到肌肉緊張充滿力量。左臂抬起(手部已殘,原來似握金剛杵)。整個身軀外輪廓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個突出點構成一個三角形,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頂點在下部并呈傾斜狀態,給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種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穩定感,這也帶來了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動感覺。
在全國同類題材作品中,千佛殿這尊韋馱塑像可謂備受海內外識者交口稱譽之精品。

21.
千佛殿內現存明代彩塑2五百余尊,主像自在觀音和韋馱像生動逼真。四周懸塑和窗下供養人像組合起伏,極富有生動情趣。

22.
雙林寺彩塑,形象擬人,多姿多彩。一尊尊佛像菩薩的儀容,肅穆而不森嚴,正統而又開放。雕塑藝術的真善美,沖淡了宗教宣揚的恐怖氣氛,無論是救渡活人的觀音,還是救撥鬼魂的地藏,都可敬而不可畏。

23.這張借用博友樂手云歌的片子,謝謝

24.善財童子和龍女天真可愛,就像能抱在懷里的胖娃娃
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云,或騎異獸,與主像遠近上下呼應,渾然一體。窗臺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極富情趣,他們的衣冠飾物更是研究明代服飾發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25.

26.

27.

28.

29.四壁上都采取了用木棍頭上包裹柔軟材料支撐的保護措施,支撐位置多在云層上

30.

31.窗臺下的供養人

32.端莊秀麗的觀音菩薩

33.

34.

35.

36.

37.
這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它們繼承了我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史一大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