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醫方劑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張,中醫里頭的止疼專方。 誰呢?就是活絡效靈丹。 活絡效靈丹,基本構成是丹參、當歸、生乳香、生沒藥各15克。其中,當歸和丹參活血養血,乳香和沒藥散瘀消腫止痛。所以說,此方就有活血通絡、化瘀止痛的效果。可以講,我們的身體,別管是心腹疼痛,還是肢體疼痛,還是內外瘡瘍,都可以用它。 文老師覺得,這是中醫方劑學當中的一顆明珠,咱老百姓需要它。所以,我講給你。 怎么講呢?當然還是要結合臨床實戰。 我給你講一個活絡效靈丹治療胃痛的故事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當時是42歲。 這個人啊,是一個老胃病患者,早在十年前,就有胃炎了。 十年來,他不斷用藥控制,雖然也有效果,但病情總是反復,不見徹底扭轉。 最近這些年,其病情有所加重。有的中醫認為,是脾胃虛寒所致,但治療效果一般。 再后來,等到真正就醫之前,此人疼痛就非常厲害了,胃的右上部位刺痛,按不得,痛處固定不移。空腹的時候,疼痛特別明顯。 怎么辦?還得繼續就醫。 這回看的醫家,醫案記載,是當時河北保定一帶的中醫前輩,姓平。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而弦細,舌質紫暗,舌苔薄白。另外,整個人臉色不好,發白,自覺經常心悸,多汗,怕冷,四肢不溫。食欲不好,神疲乏力。但是,他不反酸,也不噯氣。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家當時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當歸15克,丹參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桂枝9克,白芍12克,黃芪15克,甘松6克,枳實9克,川椒3克。 所有這些,開3劑,每日一劑,水煎150毫升,分兩次飯后服用。 結果如何?患者應用之后,感覺舒服了很多,于是繼續投用。24劑藥下去以后,患者胃痛完全消失,開始有食欲了,體重增加,精神飽滿,整個人的狀態非常理想。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1986年的《北京中醫》上。 文老師覺得,這個驗案和驗方,對于很多老胃病患者來說,是有價值的。 我給你說說這背后的道理。 你看啊,這個患者在就醫之前,曾經被按照脾胃虛寒醫治過。這個,有情可原。 畢竟,患者就診當時,畏寒怕冷,精神不振,四肢不溫,而且心悸多汗,面色發白。這一看,不就是有寒嗎?對吧?脾胃虛寒,所以胃痛,這很正常。 但是,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此人從十年前開始,就有胃病了。而且,就診當時,胃部刺痛,拒按,而且舌頭顏色發紫暗。這一看就知道,有淤血啊。久病入絡啊,十年胃病,能不形成血瘀嗎?肯定會啊。 所以說,這個患者的問題,就在于中焦脾胃虛寒,同時還有淤血。只去溫中散寒,不行。必須同時活血化瘀。 怎么實現這個訴求呢?來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當歸15克,丹參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桂枝9克,白芍12克,黃芪15克,甘松6克,枳實9克,川椒3克。 這里頭,你看吧,這里頭,桂枝和川椒溫中,黃芪健脾益氣,這就是在解決中焦虛寒的問題。枳實和甘松,用于理氣止痛。白芍用于柔肝緩急止痛。 好了。把這些拋出去,我們看,就剩下了當歸、丹參、乳香、沒藥。這是啥呀?是不是活絡效靈丹啊? 對,就是它。其中,丹參和當歸活血化瘀,乳香和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這既是在解決患者血瘀作痛啊。 可見,整個方子,是活絡效靈丹的加減,有將其和黃芪建中湯聯用的意思。它治的,就是老胃病,中焦虛寒,淤血作痛的問題。這個在許多慢性胃炎患者身上,是多見的。 對這里的應用技巧,我建議,專業的讀者朋友能好好記取。非專業的讀者朋友,咱們也記一下。將來有機會,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如果用得科學,是可以得到很好效果的。 總之,活絡效靈丹,就是以其卓越的活血定痛之效,來緩解疼痛、實現標本兼治的。除了胃痛以外,像冠心病心絞痛、痛經、肩周炎、坐骨神經痛等疼痛性疾病,此方皆可以治。前提,就是患者有血瘀的問題。所以說,它就是一塊磚,善于止痛的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你懂了吧?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