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振兵釋旅:振揚武威,而后遣散軍隊。止武修文,以示天下太平。】,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朔方:郡名,轄地在今內蒙古西南部。】,勒兵十馀萬【勒兵:統率軍隊。】,還祭黃帝冢橋山【橋山:在今陜西黃陵縣北。相傳山上有黃帝墓,稱橋陵。】,釋兵須如【須如:地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第二年冬天,皇帝提議說:“古代皇帝先整頓兵員,遣散軍隊,然后才舉行封禪典禮。”于是北去巡視朔方,統領十多萬軍隊,回來后在橋山黃帝陵墓祭祀,到了須如就解散了所統率的軍隊。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皇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且:將要。用事:指封禪泰山。】,先類祠太一【類祠:為某個特定的目的而祭祀上天。】。 皇帝問:“我聽說黃帝長生不死,現在卻有陵墓,這是為什么?”有人回答說:“黃帝已經成仙上了天,他的大臣埋葬的是他的衣冠。”到了甘泉宮后,由于將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先用祭天的儀式祭祀了太一神。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周官》:即《周禮》,儒家經典之一。《王制》:儒家傳承的《禮記》中的一篇。其中均有關于祭祀的內容。射牛:帝王祭祀天地宗廟,親自射牲,以示隆重。】。 自從得到寶鼎后,皇帝就與公卿以及儒生們商議舉行封禪大典的事。在歷史上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很少,由于時間長久而斷絕了,沒有人知道它的具體禮儀,而儒生們就從《尚書》《周官》《王制》中采集望祀和天子射牛的情形,來準備有關封神的祭典。 齊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 原齊地人丁公年齡有九十多歲了,他說:“封禪,是要和長生不死的名義結合起來的,秦始皇因為中途遇風雨而不能上泰山進行封禪。 陛下必欲上,稍上【稍上:略略登上一些。全句謂天子如果一定要上泰山,可以先登一段試試,若沒有風雨,就可以登山行封禪禮了。】,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 陛下一定想上泰山,稍微向山上走一段路,如果沒有風雨,就可以上去行封禮了。”皇帝于是就命令儒生們演習射牛,草擬封禪的禮儀。經過幾年,到了將要出行封禪的時候。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于九皇【高世:超越世俗。九皇: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而頗采儒術以文之【文:修飾。】。 天子又聽到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言論,說在黃帝以前舉行的封禪,全都招來了怪異之物與神靈相通,就是想要模仿黃帝以前的帝王接來神仙的使者、蓬萊方士,想要超出世人,和上古九皇比量德行,而且還廣泛地采取儒術粉飾自己。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牽拘:拘束,限制。騁:馳騁,指自由發揮,即任意創制。】。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 可是儒生們已經不能夠講明封禪的事宜,又拘泥于《詩》《書》等古文,不能充分發揮想象。皇帝制作出封禪的祭器展示給儒生們看,儒生中有人說“和古制不一樣”, 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徐偃:當時的博士官。太常:九卿之一,掌禮樂及郊廟社稷的祭祀。】,周霸屬圖封禪事【屬:正巧。】,于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博士徐偃又說“太常祠官下屬的各個生員所行的禮儀沒有魯國的好”,周霸聚集儒生計劃封禪的事宜,于是皇帝就罷黜了徐偃、周霸,并將所有儒生罷免。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三月,于是往東駕臨緱氏縣,登上中岳太室山行祭禮。隨從的官員在山下聽到有人喊“萬歲”。詢問山上的人,山上的人說沒有聽到呼喊;問山下的人,山下的人也說沒有聽到呼喊。 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上:使……上,運上。】。 于是把三百戶人家封在太室山,用作供奉祭祀,命名為崇高邑。然后往東登上泰山,泰山上的草和樹木還沒有長出新葉子,就令人抬上石碑,豎立在泰山頂上。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皇上接著往東巡視海上,舉行祭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八大神靈。原來齊地人上奏章講述神怪奇方的人要數以萬計,但是沒有一個應驗的。皇帝就發出更多的船只,命令數千名講述海中有神山的人去尋求蓬萊仙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節:使者所持天子頒發的表明身份的儀仗。】,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就:接近。】,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巨公:指天子。】”,已忽不見【已:隨即。】, 公孫卿持著符節,去名山恭候神仙時,經常走在前面,他到了東萊,說在夜晚見到一個高大的人,有幾丈高,等走近后就不見了,只能看到他的足跡特別大,好像飛禽走獸的足跡。群臣中有人說看見一位老人牽著一條狗,說“我想見巨公(意指武帝)”,一轉眼就不見了。 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傳(zhuan)車:驛車。】。 皇上看見了大腳印,還是不相信,等到群臣中間有人說到那位老人的事,就十分相信那是仙人了。皇上于是就在海邊留駐,讓方士們使用官府的驛車,不斷地派遣使者去尋求仙人,派出去的人數以千計。 四月,還至奉高【奉高:縣名,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東。或說即指泰山。】。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四月,返回到奉高縣。皇上考慮到儒生們和方士們所說的封禪的事宜都各持己見,一人一個樣,不合常理,難以施行。天子到達梁父山,行禮祭祀地主神。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侍中:侍從皇帝左右,能出入宮廷的官員。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帽子。薦紳:在腰帶間插笏。】,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乙卯日,命令侍中和儒生戴上用白鹿皮制作的禮帽,穿著在腰帶上插了笏的官服,舉行射牛的禮儀。到泰山頂下的東面舉行封禮,采用的禮儀與郊祭太一神的禮儀相同。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玉牒書:封禪文書于玉制小簡,稱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侍中奉車子侯: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子侯,霍去病之子。】,亦有封。 舉行封禮的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它的下面放有用玉裝飾的簡牒祭文,祭文的內容秘不示人。祭祀禮完畢后,天子單獨與侍中、掌管皇帝車馬的奉車都尉霍子侯(霍去病兒子霍嬗)登上泰山,也舉行了封禮。 其事皆禁【其事皆禁:謂祭天之文秘而不宣。】。明日,下陰道【陰道:山北的道路。】。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下址:山腳下。肅然山:泰山東麓。】,如祭后土禮。 這些事情的具體情節都禁令不得外傳。第二天,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到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舉行禪禮,所采用的禮儀與祭后土神的禮儀相同。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藉:坐席。】。 天子都是親自行禮拜神,穿的祭服崇尚黃色,并且全都有音樂伴奏。用長江、淮河一帶出產的一種一片葉子上有三條棱脊的靈茅制作供奉神靈的墊席。 五色土益雜封【雜:指五彩錯雜。這一句謂用五色之士錯雜在一起筑祭壇。】。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蜚:同“飛”。】,頗以加禮。 雜土筑成的祭壇上覆蓋了紅、黃、青、白、黑五種顏色的土壤。把從邊遠地方捕獲來的奇獸飛鳥和白色野雞等各種動物都放生了,極大地增加了禮儀的隆重程度。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兕(si):犀牛一類的動物。】。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起封中。 但兕牛、旄牛、犀牛、大象一類的動物都沒有用來祭祀。全都帶到泰山下祭祀后土。在舉行封禪祭祀的地方,夜晚好像有彩光閃現,白天有白云從封壇上升起。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上壽:祝福。】。于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眇眇:微小。至尊:最高的地位,指天子位。】,兢兢焉懼不任【兢兢焉:小心謹慎的樣子。】。 天子從舉行禪禮的地方回來,坐在泰山東北腳下的明堂上,群臣輪流來祝福天子長壽。天子于是下達詔令給御史說:“我以卑微之身繼承了至高無上的帝位,兢兢業業地唯恐不能勝任。 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修祠太一,若有象景光【景光:盛大明亮之光。】,屑如有望【屑:光屑,指閃爍不定的光線。】,震於怪物【震于怪物:被各種怪異的事物所驚嚇。】,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後禪肅然。 只由于德行微薄,對禮樂制度不夠明白。在祭祀太一神時,天上仿佛有吉祥氣象的彩光,我內心不安仿佛望見了什么,被這奇異的景象深深地震動了,想要停止祭祀又不敢,就登上泰山舉行封禮,一直到達梁父,然后在肅然山舉行禪禮。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嘉:希望。更始:重新開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石:十斗為一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我應當修德以求得新生,吉慶地愿意與士大夫們一起重新開創新局面,特賜給平民們每一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年齡在八十以上的老人和孤子寡婦每人加賜二匹布帛。 復博、奉高、蛇丘、歷城【復:免除徭役。博:博陽縣,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蛇丘:縣名,地在今肥城縣南。歷城:縣名,治所在今濟南市郊。】,無出今年租稅【出:繳納。】。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行所過:天子經過的地區。復作:再有勞役。】。事在二年前【事在二年前:如果發生在兩年前的違法犯罪之事。】,皆勿聽治【聽治:審訊判決。】。” 免除博縣、奉高、蛇丘、歷城四縣的徭役,也不用交納今年的租稅。應該大赦天下,和乙卯年赦令規定相同。我所經過的地方不要再有監外勞役。在兩年以前犯的罪行都不再處治了。”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朝宿地:天子在泰山,諸侯前往朝見時止宿的宅第。】。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治邸:修建府第。】。” 又下達詔書說:“古代的天子每五年巡視各地一次,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諸侯們都建有參加朝拜的住所。現在命令諸侯各自在泰山腳下修筑住宿的府第。”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庶己:差不多。表希望。】,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天子既然已經封祭了泰山,沒有遇到風雨災害,所以方士們就進一步說蓬萊島的各位神仙可能將要求得,皇帝很高興,希望能夠遇到神仙,于是重新往東來到海邊遙望,希望能遇見蓬萊仙人。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并:通“傍”,沿著。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縣北。】,巡自遼西【遼西:郡名,轄地約為今遼寧西部河北東部地區。】,歷北邊至九原【九原:縣名,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 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發暴病,只堅持了一天就死了。皇帝于是離去,沿著海邊巡行,往北到達碣石,從遼西開始巡行,通過北部邊境到達九原縣。 五月,反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五月,皇帝回到了甘泉宮。主管官員們說寶鼎出現的那一年的年號改為元鼎,應該定今年的紀元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茀(bei):通“孛”,彗星。東井:井宿。】。後十馀日,有星茀于三能【三能(tai):即三臺,指三公星。】。望氣王朔言【王朔:方士名。】:“候獨見旗星出如瓜【候:伺望,觀測。填星:土星。或說當為旗星,謂星光芒閃射如旗。】,食頃復入焉【食頃:吃一頓飯的短暫時間。】。” 這年秋天,有彗星出現在井宿。過后十幾天,又有彗星出現在三臺天區。望氣方士王朔說:“我在觀測的時候只見填星出現時像瓜那么大,大約一頓飯的工夫就又隱沒了。”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德星:漢以土德為王,故稱土星為德星。】。” 主管官員們都說:“陛下創建了漢朝的封禪大典,上天用顯示祥瑞的德星來酬報您。”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太一。贊饗曰:“德星昭衍【昭衍:光明廣布。】,厥維休祥【厥維休祥:那是吉祥的預兆。】。壽星仍出【壽星:南極老人星。仍:接連不斷地。】,淵耀光明【淵:深遠。】。信星昭見【信星:即土星。】,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第二年冬天,皇帝在雍縣郊祭五帝。回來后,拜祭太一神并加祝詞。祝詞說:“德星光明廣布四方,顯示出幸福吉祥。壽星接著出現,光明遠耀。這些星宿有規律地出現,為此皇帝恭敬地拜見太祝官所祭祀的各位神靈。”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于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中大夫:咨議的官員。】。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并且聽到他說“想見見天子”。天子于是來到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因而來到東萊山,在這里留住了好幾天,沒能見到神仙,據說只見到了巨人的足跡。 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萬里沙:祭壇名,故址在今山東掖縣東北。】,過祠泰山。 又重新派幾千名方士去尋求神怪,采集靈芝藥物。這一年出現了大旱,而這時天子已經出游,但沒有正當名目,于是就到萬里沙的神廟中祈雨,經過泰山時進行祭祀。 還至瓠子【瓠子:瓠子口,黃河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的決口,元封二年(前109年)填塞。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沉祠而去【沉祠:把祭品沉入河中祭河神。】。使二卿將卒塞決河【二卿:指汲仁、郭昌二人。】,徙二渠【二渠:指大河(在今河南滑縣境內)和漯水(在今南樂縣附近)。這一句謂疏浚兩條支流。】,復禹之故跡焉。 回程中到達瓠子口,天子親自到黃河決口處堵塞決口,停留了兩天,把白馬和玉璧的祭品沉入河中后就離去了。派汲仁、郭昌這兩位大臣帶領士卒堵塞黃河決口,改變了黃河的河道,并另外疏浚了兩條支流引黃河之水入海,恢復了大禹治水時的原貌。 是時既滅兩越【兩越:東越和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勇之:人名。俗鬼:風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東甌王:西漢惠帝封東越首領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在今浙江永嘉市西南),故稱。】,壽百六十歲。后世怠慢,故衰耗【衰耗:衰敗。】”。 這時已經滅掉了南越、東越,名為勇之的越地人說:“兩越地方的人有信鬼的習俗,因此他們祭祀的時候都能看見鬼,應驗了很多次。過去東越王敬重鬼,活到了一百六十歲。后代怠慢鬼神,所以很快就衰老了。”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雞卜:用雞骨進行的占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 皇帝于是下令越地的巫師建造越式祝禱的祠廟,安置了廟臺,卻沒有祭壇,也用來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用雞骨來占卜。皇上相信這一套,越人的祭祀方法和用雞骨占卜就開始流傳。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遽:突然,匆匆忙忙地。】,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但是皇上通常是來往很匆忙,所以沒能見到。現在陛下可以在京城建造一座宮殿,與緱氏城的一樣,設置一些肉脯和棗干,神人應該可以被招來。而且仙人喜歡住在樓上。” 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蜚廉、桂觀:兩宮觀名。】,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于是皇帝命令在長安城中按照要求建造蜚廉觀、桂觀,在甘泉宮按照要求建造益壽觀,派公孫卿持符節設置器具去恭迎神仙。 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接著又建造了通天臺,在通天臺的下面擺了供品,以祈求招來仙人、神人一類的靈物。于是甘泉宮重新修建了前殿,開始擴建各個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臺,若見有光云,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夏天,在宮殿的房屋中長出了靈芝。天子為了堵塞住黃河的決口,興造了通天臺,好像看到有祥瑞的神光顯現于上天,于是下達詔令:“甘泉宮的殿房里面生長出有九莖的芝草,因此大赦天下,免除監外勞役。” 其明年,伐朝鮮【伐朝鮮:漢初,衛滿自稱朝鮮王,武帝派兵伐之。】。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干封三年【干封三年:天旱是為了曬干祭壇的封土。方士編造的哄騙天子的謠言。】。”上乃下詔曰:“天旱,意干封乎【意:推想。】?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靈星:即天田星、龍星,主稼穡事。】。” 第二年,攻伐朝鮮。夏季,天旱。公孫卿說:“黃帝的時候舉行了封禮就天旱,是因為要曝曬封壇的土三年。”皇上于是下達詔令說:“天旱,大概是要曬干封壇的土?特別命令天下尊崇祭祀主管農事的靈星。”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回中:行宮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縣境。】,巡之。春,至鳴澤【鳴澤:澤名,地在今河北涿縣西。】,從西河歸【西河:郡名,轄地為今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交界地區。】。 第二年,皇帝到雍縣郊祭,通過回中谷道的時候,在那里進行了巡視。春天,到達鳴澤,從西河郡回京。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南郡:轄地為今湖北中西部,治所在江陵(今江陵縣)。】,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潛:縣名,在今安徽霍山縣。天柱山:在今潛山縣西北。】,號曰南岳。 第二年冬天,皇帝巡視南郡,到達江陵后再折向東行。登臨并且以禮祭祀灊縣南部的天柱山,稱這座山為南岳。 浮江,自尋陽出樅陽【樅陽:縣名,治所在今安徽桐城縣東南。尋陽:縣名,治所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過彭蠡【彭蠡:即今江西的鄱陽湖。】,禮其名山川。北至瑯邪【瑯邪:郡名,轄地在今山東半島東南部。】,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沿著長江乘船而下,從尋陽縣出發到達樅陽縣,經過彭蠡澤(鄱陽湖),對沿途的名川大山以禮祭祀。再北行到達瑯邪郡,沿著海邊北上。在四月中旬,到達奉高縣并舉行了封禮。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當初,天子在泰山行封禮的時候,泰山的東北腳下有古代的一處明堂舊址,這個地方地勢險峻且不寬敞開朗。皇帝就想在奉高縣附近另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規模。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公玉帶:姓公玉,名帶。方士。】。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圜:環繞。復道:樓閣間或山巖險峻處的架空通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濟南人公玊帶獻上黃帝時代的明堂圖。明堂圖的正中畫著一座宮殿,宮殿的四面沒有墻壁,頂上用茅草覆蓋,四面與水相通,環繞著宮墻修筑了有頂蓋的通道,上面有交樓,從西南角伸入殿堂,這條道叫作昆侖道,天子從這里進入,來拜祭上帝。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汶:汶水,今名大汶河。在今山東萊蕪縣至梁山縣一帶。】,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高皇帝:漢高祖。】。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 于是皇帝下令在奉高縣的汶水旁修建了像公玊帶圖示那樣的明堂。等到五年后來舉行封禮時,就把太一神、五帝的神位安置在明堂的上座,把高祖皇帝的靈位擺放在它們對面,把后土神的神位擺放在下房,用二十頭牛作祭品。 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巔。 天子從昆侖道進入,開始按照郊祭的禮儀祭祀明堂。祭禮完畢,在堂下燒柴祭祀。接著皇帝又登上了泰山,在泰山頂上又用一套秘密的方法進行祭祀。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而在泰山腳下祭祀五帝,各在與它們的顏色相應的方位,只有黃帝和赤帝在同一個位置,這些都是由主管官員陪同祭祀。祭祀時山上升起火光,山下就都舉火響應。 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以:認為。本統:正統,歷法周期的起始點。】。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 這以后的第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晨旦是冬至時刻,推算歷法的人用它做新歷的起點。天子親自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這一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沒有舉行封禪。 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太元:天的別稱。】,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 祭祀時候的祝詞說:“上天增授給皇帝太古時代上皇創制歷法時的泰元稱號和神蓍草,周而復始地循環。皇帝恭敬地拜謝太一神。”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考:追究。】,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皇帝向東巡行到達海邊,考查進入海域求神的人和尋求神仙的方士,沒有應驗的,但還是增加派遣人員,希望能夠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災: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高里:泰山支脈。在今泰安市西南。】,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殊廷:指仙人所居之庭,即蓬萊等所謂神山。】。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臺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日,皇帝親自去泰山下的高里山舉行禪禮,祭祀后土神。又到渤海邊上,準備用望祀的禮儀對蓬萊一類仙島山的眾神進行祭祀,希望能夠到達仙人之庭。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受計:接受郡國奉上的計簿。】。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就:建成。】,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皇上回到長安,由于柏梁發生了火災的緣故,在甘泉宮坐朝接受郡國所呈上的包括戶口在內的年終會計簿冊。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臺,十二天后就被燒掉了。黃帝于是修建了明廷。而明廷,就在甘泉宮這個地方。”方士中很多人說古代的帝王中有在甘泉建都的。從那以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見諸侯,在甘泉建造了諸侯的官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必以大:一定建造比原來更大的宮室以壓制火災。】,用勝服之【勝服:壓制。】。”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度:規模。】。 勇之于是說:“越地的習俗是發生了火災后,重新修建的房屋一定要比原來的更大,用厭勝的方法來鎮壓災禍。”于是建造了建章宮,宮殿的規模為有成千上萬道門戶。 前殿度高未央【未央:宮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其東則鳳闕【鳳闕:闕名,上有銅制鳳凰,故名。】,高二十馀丈。其西則唐中【唐中:池名。】,數十里虎圈。 前殿的高度要超過未央宮。它的東邊就是上面有銅鳳凰的鳳闕,有二十多丈高。它的西邊就是唐中池,有幾十里地的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馀丈【漸臺:建于池中之臺。漸,浸潤。】,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壺梁:與前方丈等同為幻想中海上仙山的仿制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它的北邊挖了大湖,大湖的中間建有為水所浸的漸臺,漸臺高達二十多丈,大湖被命名為太液池,池中還建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四座仙山,模擬海中的神山、龜魚、大魚一類的事物。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玉堂:宮名。璧門:建章宮正門。】。乃立神明臺、井幹樓【神明臺:臺上立仙人,舉承露盤。井幹(han)樓:像井欄的樓閣,此為樓名。】,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輦道:供天子輦車通行的天橋。】。 它的南邊建有玉堂宮、建章宮的正門璧門、大鳥等一類的建筑物。還建造了神明臺、井幹樓,長達五十丈,用可以行車的天橋互相連接起來。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五字:漢自以為據土德為王,土數五,故印章改為五字。】,為太初元年。 夏天,漢朝更改歷法,以正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車馬服飾崇尚黃色,把官名的印章都改成了五個字,紀元上這年稱為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丁夫人:方士,姓丁名夫人。虞初:方士。詛:詛咒。】。 這一年,向西攻伐大宛。發生了嚴重的蝗災。方士丁夫人和洛陽的虞初等人都用方術詛咒匈奴和大宛。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牢熟具:烹煮成的犧牲。】,芬芳不備【芬芳不備:祭品不夠芳香。】。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色食所勝:按五帝方位的本色進獻其所能克勝的各色犧牲,如以赤牲祭北方黑帝為水克火,其余類推。】,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第二年,主管官員上書說雍縣五畤沒有熟牲做祭品,芬芳的香氣不具備。于是命令祠官把熟牛犢作祭品進獻五畤,毛色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則選擇符合各畤顏色的牲畜供神靈享用,而用木刻的馬代替了馬駒。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只有五月的嘗駒祭以及皇帝親臨郊祭的時候用馬駒。至于各個名川大山用馬駒作祭品的,全部改用木刻的馬代替。天子出巡經過的時候祭祀,才能用馬駒作祭品。其他的禮儀和從前一樣。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五城十二樓:相傳黃帝在昆侖山建金臺五座、玉樓十二座。】,以候神人于執期【執期:傳說中的地名。】,命曰迎年【迎年:祠名,表示祈求長壽。】”。 第二年,東巡到海邊,考查求訪神仙一類的事情,沒有應驗的。有方士說“黃帝的時候建造了五城十二座樓,在執期恭候神人,命名叫迎年祠”。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明年:祠名。表明可得延年。】。上親禮祠上帝焉。 皇帝允許建造同樣的城和樓,命名叫明年祠。皇帝親自去那里以禮祭祀上帝。 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風后、封巨、岐伯:相傳均為黃帝之臣。東泰山:在今山東臨朐縣南。下文凡山在其境東北。】,禪凡山,合符【合符:與天降瑞應相協調。】,然后不死焉。” 公玊帶說:“黃帝的時候雖然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但是黃帝的臣子風后、封巨、岐伯還讓黃帝到東泰山舉行封禮,到凡山舉行禪禮,來契合神靈降賜的符應,然后才長生不死。”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聲:名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天子于是下令準備祭祀用品,到了東泰山,東泰山非常矮小,與它的名聲不相稱,就下令祠官去行禮祭祀,而不親自封禪。 其后,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石閭:山名,在泰安市南。】。 這以后命令公玊帶在這里供奉祭祀來恭候神仙。夏天,就回到泰山,像從前一樣,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大典,還增加了石閭山的祭禮。 石閭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其后五年,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恒山。 石閭這個地方在泰山腳下的南面,方士中很多人說這是仙人居住的里巷,所以皇帝親自行了禪禮。以后的第五年,皇上再次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回程的時候順路祭祀了恒山。 【段意】:第六段,詳述漢武帝登泰山行封禪大典的盛況及晚年求仙的種種幻想。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修封。 當今天子所興起的祭祀,有太一、后土,是每三年親自去郊外祭祀;創建的漢朝封禪制度,是每五年一次舉行祭祀。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太一、三一、冥羊、馬行、赤星:均神祠之名。】,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凡六祠:指上文五祠加后土祠。】,皆太祝領之。 薄忌建議設立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處神祠,并由祠官寬舒管理,每年按照時節祭祀行禮。以上一共有六處神廟的祭祀,都是由太祝官管理。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主:主持祭祀。】。他祠皆如其故。 至于像八神等神仙,明年、凡山等著名的祠廟,皇上出行路過時就進行祭祀,皇上離開以后就停止祭祀。方士們所興起的祭祀,由他們各自主管,興起的那個人去世了就停止,祠官不再負責管理。其他種類的祭祀都和以往一樣。 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人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當今皇上舉行封禪大典后十二年以來,祭祀就已經遍及了五岳、四瀆。而方士們恭候、祭祀神仙,進入大海去尋求蓬萊島,始終還是沒有一點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有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羈縻:牽制,籠絡。這一句說武帝沉迷于求仙之中不肯醒悟。】,冀遇其真。 而像公孫卿這樣的恭候神仙的人,還是拿巨人的足跡作為解脫的借口,也沒有效應。天子更加厭倦方士們的奇談怪論了,然而還籠絡他們,不肯斷絕往來,總是希望能遇見真正的神仙。 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彌眾【彌:更加。】,然其效可睹矣。 從此以后,方士們談論神人和祭祀的事就更多了,然而它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段意】: 這一段表明作者對方士求仙的態度;各種“措施”雖多,但終究了無結果,可見全都是欺騙性的。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帝巡行,祭祀天地間各種神靈和名川大山,并參加了封禪大典。 入壽宮侍祠神語【壽宮:武帝所立神祠,奉太一之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究觀:深入考察。】,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退:回來。論次:記述。】,具見其表里【具:詳細地、全面地。見:顯明。表里:祭祀的禮儀制度和真實目的。】。 進入壽宮陪祭,聽到了祭神的祝詞,認真觀察了方士和祠官們的用意,于是坐下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對鬼神進行祭祀的情況,把它們的外部形式和內中緣由完備地呈現在這里。 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珪幣:祭祀所用玉帛等禮品。】,獻酬之禮【獻酬:進獻祭品報答神靈降福的恩德。】,則有司存【有司:此指主管祭祀的祠官。存:保存,有具體記載。】。 以后如有君子,能夠借此進行考察。至于說像俎豆玉帛等祭品的詳細內容,獻饗酬報的各種禮儀,就由有關的主管官員保存。 【段意】:這段重復申明作書之意。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振兵釋旅:振揚武威,而后遣散軍隊。止武修文,以示天下太平。】,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朔方:郡名,轄地在今內蒙古西南部。】,勒兵十馀萬【勒兵:統率軍隊。】,還祭黃帝冢橋山【橋山:在今陜西黃陵縣北。相傳山上有黃帝墓,稱橋陵。】,釋兵須如【須如:地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第二年冬天,皇帝提議說:“古代皇帝先整頓兵員,遣散軍隊,然后才舉行封禪典禮。”于是北去巡視朔方,統領十多萬軍隊,回來后在橋山黃帝陵墓祭祀,到了須如就解散了所統率的軍隊。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皇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且:將要。用事:指封禪泰山。】,先類祠太一【類祠:為某個特定的目的而祭祀上天。】。 皇帝問:“我聽說黃帝長生不死,現在卻有陵墓,這是為什么?”有人回答說:“黃帝已經成仙上了天,他的大臣埋葬的是他的衣冠。”到了甘泉宮后,由于將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先用祭天的儀式祭祀了太一神。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周官》:即《周禮》,儒家經典之一。《王制》:儒家傳承的《禮記》中的一篇。其中均有關于祭祀的內容。射牛:帝王祭祀天地宗廟,親自射牲,以示隆重。】。 自從得到寶鼎后,皇帝就與公卿以及儒生們商議舉行封禪大典的事。在歷史上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很少,由于時間長久而斷絕了,沒有人知道它的具體禮儀,而儒生們就從《尚書》《周官》《王制》中采集望祀和天子射牛的情形,來準備有關封神的祭典。 齊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 原齊地人丁公年齡有九十多歲了,他說:“封禪,是要和長生不死的名義結合起來的,秦始皇因為中途遇風雨而不能上泰山進行封禪。 陛下必欲上,稍上【稍上:略略登上一些。全句謂天子如果一定要上泰山,可以先登一段試試,若沒有風雨,就可以登山行封禪禮了。】,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 陛下一定想上泰山,稍微向山上走一段路,如果沒有風雨,就可以上去行封禮了。”皇帝于是就命令儒生們演習射牛,草擬封禪的禮儀。經過幾年,到了將要出行封禪的時候。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于九皇【高世:超越世俗。九皇: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而頗采儒術以文之【文:修飾。】。 天子又聽到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言論,說在黃帝以前舉行的封禪,全都招來了怪異之物與神靈相通,就是想要模仿黃帝以前的帝王接來神仙的使者、蓬萊方士,想要超出世人,和上古九皇比量德行,而且還廣泛地采取儒術粉飾自己。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牽拘:拘束,限制。騁:馳騁,指自由發揮,即任意創制。】。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 可是儒生們已經不能夠講明封禪的事宜,又拘泥于《詩》《書》等古文,不能充分發揮想象。皇帝制作出封禪的祭器展示給儒生們看,儒生中有人說“和古制不一樣”, 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徐偃:當時的博士官。太常:九卿之一,掌禮樂及郊廟社稷的祭祀。】,周霸屬圖封禪事【屬:正巧。】,于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博士徐偃又說“太常祠官下屬的各個生員所行的禮儀沒有魯國的好”,周霸聚集儒生計劃封禪的事宜,于是皇帝就罷黜了徐偃、周霸,并將所有儒生罷免。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三月,于是往東駕臨緱氏縣,登上中岳太室山行祭禮。隨從的官員在山下聽到有人喊“萬歲”。詢問山上的人,山上的人說沒有聽到呼喊;問山下的人,山下的人也說沒有聽到呼喊。 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上:使……上,運上。】。 于是把三百戶人家封在太室山,用作供奉祭祀,命名為崇高邑。然后往東登上泰山,泰山上的草和樹木還沒有長出新葉子,就令人抬上石碑,豎立在泰山頂上。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皇上接著往東巡視海上,舉行祭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八大神靈。原來齊地人上奏章講述神怪奇方的人要數以萬計,但是沒有一個應驗的。皇帝就發出更多的船只,命令數千名講述海中有神山的人去尋求蓬萊仙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節:使者所持天子頒發的表明身份的儀仗。】,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就:接近。】,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巨公:指天子。】”,已忽不見【已:隨即。】, 公孫卿持著符節,去名山恭候神仙時,經常走在前面,他到了東萊,說在夜晚見到一個高大的人,有幾丈高,等走近后就不見了,只能看到他的足跡特別大,好像飛禽走獸的足跡。群臣中有人說看見一位老人牽著一條狗,說“我想見巨公(意指武帝)”,一轉眼就不見了。 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傳(zhuan)車:驛車。】。 皇上看見了大腳印,還是不相信,等到群臣中間有人說到那位老人的事,就十分相信那是仙人了。皇上于是就在海邊留駐,讓方士們使用官府的驛車,不斷地派遣使者去尋求仙人,派出去的人數以千計。 四月,還至奉高【奉高:縣名,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東。或說即指泰山。】。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四月,返回到奉高縣。皇上考慮到儒生們和方士們所說的封禪的事宜都各持己見,一人一個樣,不合常理,難以施行。天子到達梁父山,行禮祭祀地主神。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侍中:侍從皇帝左右,能出入宮廷的官員。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帽子。薦紳:在腰帶間插笏。】,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乙卯日,命令侍中和儒生戴上用白鹿皮制作的禮帽,穿著在腰帶上插了笏的官服,舉行射牛的禮儀。到泰山頂下的東面舉行封禮,采用的禮儀與郊祭太一神的禮儀相同。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玉牒書:封禪文書于玉制小簡,稱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侍中奉車子侯: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子侯,霍去病之子。】,亦有封。 舉行封禮的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它的下面放有用玉裝飾的簡牒祭文,祭文的內容秘不示人。祭祀禮完畢后,天子單獨與侍中、掌管皇帝車馬的奉車都尉霍子侯(霍去病兒子霍嬗)登上泰山,也舉行了封禮。 其事皆禁【其事皆禁:謂祭天之文秘而不宣。】。明日,下陰道【陰道:山北的道路。】。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下址:山腳下。肅然山:泰山東麓。】,如祭后土禮。 這些事情的具體情節都禁令不得外傳。第二天,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到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舉行禪禮,所采用的禮儀與祭后土神的禮儀相同。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藉:坐席。】。 天子都是親自行禮拜神,穿的祭服崇尚黃色,并且全都有音樂伴奏。用長江、淮河一帶出產的一種一片葉子上有三條棱脊的靈茅制作供奉神靈的墊席。 五色土益雜封【雜:指五彩錯雜。這一句謂用五色之士錯雜在一起筑祭壇。】。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蜚:同“飛”。】,頗以加禮。 雜土筑成的祭壇上覆蓋了紅、黃、青、白、黑五種顏色的土壤。把從邊遠地方捕獲來的奇獸飛鳥和白色野雞等各種動物都放生了,極大地增加了禮儀的隆重程度。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兕(si):犀牛一類的動物。】。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起封中。 但兕牛、旄牛、犀牛、大象一類的動物都沒有用來祭祀。全都帶到泰山下祭祀后土。在舉行封禪祭祀的地方,夜晚好像有彩光閃現,白天有白云從封壇上升起。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上壽:祝福。】。于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眇眇:微小。至尊:最高的地位,指天子位。】,兢兢焉懼不任【兢兢焉:小心謹慎的樣子。】。 天子從舉行禪禮的地方回來,坐在泰山東北腳下的明堂上,群臣輪流來祝福天子長壽。天子于是下達詔令給御史說:“我以卑微之身繼承了至高無上的帝位,兢兢業業地唯恐不能勝任。 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修祠太一,若有象景光【景光:盛大明亮之光。】,屑如有望【屑:光屑,指閃爍不定的光線。】,震於怪物【震于怪物:被各種怪異的事物所驚嚇。】,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後禪肅然。 只由于德行微薄,對禮樂制度不夠明白。在祭祀太一神時,天上仿佛有吉祥氣象的彩光,我內心不安仿佛望見了什么,被這奇異的景象深深地震動了,想要停止祭祀又不敢,就登上泰山舉行封禮,一直到達梁父,然后在肅然山舉行禪禮。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嘉:希望。更始:重新開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石:十斗為一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我應當修德以求得新生,吉慶地愿意與士大夫們一起重新開創新局面,特賜給平民們每一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年齡在八十以上的老人和孤子寡婦每人加賜二匹布帛。 復博、奉高、蛇丘、歷城【復:免除徭役。博:博陽縣,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蛇丘:縣名,地在今肥城縣南。歷城:縣名,治所在今濟南市郊。】,無出今年租稅【出:繳納。】。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行所過:天子經過的地區。復作:再有勞役。】。事在二年前【事在二年前:如果發生在兩年前的違法犯罪之事。】,皆勿聽治【聽治:審訊判決。】。” 免除博縣、奉高、蛇丘、歷城四縣的徭役,也不用交納今年的租稅。應該大赦天下,和乙卯年赦令規定相同。我所經過的地方不要再有監外勞役。在兩年以前犯的罪行都不再處治了。”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朝宿地:天子在泰山,諸侯前往朝見時止宿的宅第。】。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治邸:修建府第。】。” 又下達詔書說:“古代的天子每五年巡視各地一次,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諸侯們都建有參加朝拜的住所。現在命令諸侯各自在泰山腳下修筑住宿的府第。”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庶己:差不多。表希望。】,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天子既然已經封祭了泰山,沒有遇到風雨災害,所以方士們就進一步說蓬萊島的各位神仙可能將要求得,皇帝很高興,希望能夠遇到神仙,于是重新往東來到海邊遙望,希望能遇見蓬萊仙人。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并:通“傍”,沿著。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縣北。】,巡自遼西【遼西:郡名,轄地約為今遼寧西部河北東部地區。】,歷北邊至九原【九原:縣名,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 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發暴病,只堅持了一天就死了。皇帝于是離去,沿著海邊巡行,往北到達碣石,從遼西開始巡行,通過北部邊境到達九原縣。 五月,反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五月,皇帝回到了甘泉宮。主管官員們說寶鼎出現的那一年的年號改為元鼎,應該定今年的紀元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茀(bei):通“孛”,彗星。東井:井宿。】。後十馀日,有星茀于三能【三能(tai):即三臺,指三公星。】。望氣王朔言【王朔:方士名。】:“候獨見旗星出如瓜【候:伺望,觀測。填星:土星。或說當為旗星,謂星光芒閃射如旗。】,食頃復入焉【食頃:吃一頓飯的短暫時間。】。” 這年秋天,有彗星出現在井宿。過后十幾天,又有彗星出現在三臺天區。望氣方士王朔說:“我在觀測的時候只見填星出現時像瓜那么大,大約一頓飯的工夫就又隱沒了。”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德星:漢以土德為王,故稱土星為德星。】。” 主管官員們都說:“陛下創建了漢朝的封禪大典,上天用顯示祥瑞的德星來酬報您。”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太一。贊饗曰:“德星昭衍【昭衍:光明廣布。】,厥維休祥【厥維休祥:那是吉祥的預兆。】。壽星仍出【壽星:南極老人星。仍:接連不斷地。】,淵耀光明【淵:深遠。】。信星昭見【信星:即土星。】,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第二年冬天,皇帝在雍縣郊祭五帝。回來后,拜祭太一神并加祝詞。祝詞說:“德星光明廣布四方,顯示出幸福吉祥。壽星接著出現,光明遠耀。這些星宿有規律地出現,為此皇帝恭敬地拜見太祝官所祭祀的各位神靈。”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于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中大夫:咨議的官員。】。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并且聽到他說“想見見天子”。天子于是來到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因而來到東萊山,在這里留住了好幾天,沒能見到神仙,據說只見到了巨人的足跡。 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萬里沙:祭壇名,故址在今山東掖縣東北。】,過祠泰山。 又重新派幾千名方士去尋求神怪,采集靈芝藥物。這一年出現了大旱,而這時天子已經出游,但沒有正當名目,于是就到萬里沙的神廟中祈雨,經過泰山時進行祭祀。 還至瓠子【瓠子:瓠子口,黃河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的決口,元封二年(前109年)填塞。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沉祠而去【沉祠:把祭品沉入河中祭河神。】。使二卿將卒塞決河【二卿:指汲仁、郭昌二人。】,徙二渠【二渠:指大河(在今河南滑縣境內)和漯水(在今南樂縣附近)。這一句謂疏浚兩條支流。】,復禹之故跡焉。 回程中到達瓠子口,天子親自到黃河決口處堵塞決口,停留了兩天,把白馬和玉璧的祭品沉入河中后就離去了。派汲仁、郭昌這兩位大臣帶領士卒堵塞黃河決口,改變了黃河的河道,并另外疏浚了兩條支流引黃河之水入海,恢復了大禹治水時的原貌。 是時既滅兩越【兩越:東越和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勇之:人名。俗鬼:風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東甌王:西漢惠帝封東越首領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在今浙江永嘉市西南),故稱。】,壽百六十歲。后世怠慢,故衰耗【衰耗:衰敗。】”。 這時已經滅掉了南越、東越,名為勇之的越地人說:“兩越地方的人有信鬼的習俗,因此他們祭祀的時候都能看見鬼,應驗了很多次。過去東越王敬重鬼,活到了一百六十歲。后代怠慢鬼神,所以很快就衰老了。”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雞卜:用雞骨進行的占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 皇帝于是下令越地的巫師建造越式祝禱的祠廟,安置了廟臺,卻沒有祭壇,也用來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用雞骨來占卜。皇上相信這一套,越人的祭祀方法和用雞骨占卜就開始流傳。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遽:突然,匆匆忙忙地。】,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但是皇上通常是來往很匆忙,所以沒能見到。現在陛下可以在京城建造一座宮殿,與緱氏城的一樣,設置一些肉脯和棗干,神人應該可以被招來。而且仙人喜歡住在樓上。” 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蜚廉、桂觀:兩宮觀名。】,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于是皇帝命令在長安城中按照要求建造蜚廉觀、桂觀,在甘泉宮按照要求建造益壽觀,派公孫卿持符節設置器具去恭迎神仙。 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接著又建造了通天臺,在通天臺的下面擺了供品,以祈求招來仙人、神人一類的靈物。于是甘泉宮重新修建了前殿,開始擴建各個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臺,若見有光云,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夏天,在宮殿的房屋中長出了靈芝。天子為了堵塞住黃河的決口,興造了通天臺,好像看到有祥瑞的神光顯現于上天,于是下達詔令:“甘泉宮的殿房里面生長出有九莖的芝草,因此大赦天下,免除監外勞役。” 其明年,伐朝鮮【伐朝鮮:漢初,衛滿自稱朝鮮王,武帝派兵伐之。】。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干封三年【干封三年:天旱是為了曬干祭壇的封土。方士編造的哄騙天子的謠言。】。”上乃下詔曰:“天旱,意干封乎【意:推想。】?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靈星:即天田星、龍星,主稼穡事。】。” 第二年,攻伐朝鮮。夏季,天旱。公孫卿說:“黃帝的時候舉行了封禮就天旱,是因為要曝曬封壇的土三年。”皇上于是下達詔令說:“天旱,大概是要曬干封壇的土?特別命令天下尊崇祭祀主管農事的靈星。”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回中:行宮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縣境。】,巡之。春,至鳴澤【鳴澤:澤名,地在今河北涿縣西。】,從西河歸【西河:郡名,轄地為今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交界地區。】。 第二年,皇帝到雍縣郊祭,通過回中谷道的時候,在那里進行了巡視。春天,到達鳴澤,從西河郡回京。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南郡:轄地為今湖北中西部,治所在江陵(今江陵縣)。】,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潛:縣名,在今安徽霍山縣。天柱山:在今潛山縣西北。】,號曰南岳。 第二年冬天,皇帝巡視南郡,到達江陵后再折向東行。登臨并且以禮祭祀灊縣南部的天柱山,稱這座山為南岳。 浮江,自尋陽出樅陽【樅陽:縣名,治所在今安徽桐城縣東南。尋陽:縣名,治所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過彭蠡【彭蠡:即今江西的鄱陽湖。】,禮其名山川。北至瑯邪【瑯邪:郡名,轄地在今山東半島東南部。】,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沿著長江乘船而下,從尋陽縣出發到達樅陽縣,經過彭蠡澤(鄱陽湖),對沿途的名川大山以禮祭祀。再北行到達瑯邪郡,沿著海邊北上。在四月中旬,到達奉高縣并舉行了封禮。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當初,天子在泰山行封禮的時候,泰山的東北腳下有古代的一處明堂舊址,這個地方地勢險峻且不寬敞開朗。皇帝就想在奉高縣附近另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規模。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公玉帶:姓公玉,名帶。方士。】。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圜:環繞。復道:樓閣間或山巖險峻處的架空通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濟南人公玊帶獻上黃帝時代的明堂圖。明堂圖的正中畫著一座宮殿,宮殿的四面沒有墻壁,頂上用茅草覆蓋,四面與水相通,環繞著宮墻修筑了有頂蓋的通道,上面有交樓,從西南角伸入殿堂,這條道叫作昆侖道,天子從這里進入,來拜祭上帝。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汶:汶水,今名大汶河。在今山東萊蕪縣至梁山縣一帶。】,如帶圖。及五年修封,則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高皇帝:漢高祖。】。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 于是皇帝下令在奉高縣的汶水旁修建了像公玊帶圖示那樣的明堂。等到五年后來舉行封禮時,就把太一神、五帝的神位安置在明堂的上座,把高祖皇帝的靈位擺放在它們對面,把后土神的神位擺放在下房,用二十頭牛作祭品。 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巔。 天子從昆侖道進入,開始按照郊祭的禮儀祭祀明堂。祭禮完畢,在堂下燒柴祭祀。接著皇帝又登上了泰山,在泰山頂上又用一套秘密的方法進行祭祀。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而在泰山腳下祭祀五帝,各在與它們的顏色相應的方位,只有黃帝和赤帝在同一個位置,這些都是由主管官員陪同祭祀。祭祀時山上升起火光,山下就都舉火響應。 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以:認為。本統:正統,歷法周期的起始點。】。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 這以后的第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晨旦是冬至時刻,推算歷法的人用它做新歷的起點。天子親自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這一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沒有舉行封禪。 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太元:天的別稱。】,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 祭祀時候的祝詞說:“上天增授給皇帝太古時代上皇創制歷法時的泰元稱號和神蓍草,周而復始地循環。皇帝恭敬地拜謝太一神。”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考:追究。】,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皇帝向東巡行到達海邊,考查進入海域求神的人和尋求神仙的方士,沒有應驗的,但還是增加派遣人員,希望能夠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災: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高里:泰山支脈。在今泰安市西南。】,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殊廷:指仙人所居之庭,即蓬萊等所謂神山。】。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臺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日,皇帝親自去泰山下的高里山舉行禪禮,祭祀后土神。又到渤海邊上,準備用望祀的禮儀對蓬萊一類仙島山的眾神進行祭祀,希望能夠到達仙人之庭。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受計:接受郡國奉上的計簿。】。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就:建成。】,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皇上回到長安,由于柏梁發生了火災的緣故,在甘泉宮坐朝接受郡國所呈上的包括戶口在內的年終會計簿冊。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臺,十二天后就被燒掉了。黃帝于是修建了明廷。而明廷,就在甘泉宮這個地方。”方士中很多人說古代的帝王中有在甘泉建都的。從那以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見諸侯,在甘泉建造了諸侯的官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必以大:一定建造比原來更大的宮室以壓制火災。】,用勝服之【勝服:壓制。】。”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度:規模。】。 勇之于是說:“越地的習俗是發生了火災后,重新修建的房屋一定要比原來的更大,用厭勝的方法來鎮壓災禍。”于是建造了建章宮,宮殿的規模為有成千上萬道門戶。 前殿度高未央【未央:宮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其東則鳳闕【鳳闕:闕名,上有銅制鳳凰,故名。】,高二十馀丈。其西則唐中【唐中:池名。】,數十里虎圈。 前殿的高度要超過未央宮。它的東邊就是上面有銅鳳凰的鳳闕,有二十多丈高。它的西邊就是唐中池,有幾十里地的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馀丈【漸臺:建于池中之臺。漸,浸潤。】,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壺梁:與前方丈等同為幻想中海上仙山的仿制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它的北邊挖了大湖,大湖的中間建有為水所浸的漸臺,漸臺高達二十多丈,大湖被命名為太液池,池中還建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四座仙山,模擬海中的神山、龜魚、大魚一類的事物。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玉堂:宮名。璧門:建章宮正門。】。乃立神明臺、井幹樓【神明臺:臺上立仙人,舉承露盤。井幹(han)樓:像井欄的樓閣,此為樓名。】,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輦道:供天子輦車通行的天橋。】。 它的南邊建有玉堂宮、建章宮的正門璧門、大鳥等一類的建筑物。還建造了神明臺、井幹樓,長達五十丈,用可以行車的天橋互相連接起來。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五字:漢自以為據土德為王,土數五,故印章改為五字。】,為太初元年。 夏天,漢朝更改歷法,以正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車馬服飾崇尚黃色,把官名的印章都改成了五個字,紀元上這年稱為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丁夫人:方士,姓丁名夫人。虞初:方士。詛:詛咒。】。 這一年,向西攻伐大宛。發生了嚴重的蝗災。方士丁夫人和洛陽的虞初等人都用方術詛咒匈奴和大宛。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牢熟具:烹煮成的犧牲。】,芬芳不備【芬芳不備:祭品不夠芳香。】。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色食所勝:按五帝方位的本色進獻其所能克勝的各色犧牲,如以赤牲祭北方黑帝為水克火,其余類推。】,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第二年,主管官員上書說雍縣五畤沒有熟牲做祭品,芬芳的香氣不具備。于是命令祠官把熟牛犢作祭品進獻五畤,毛色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則選擇符合各畤顏色的牲畜供神靈享用,而用木刻的馬代替了馬駒。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只有五月的嘗駒祭以及皇帝親臨郊祭的時候用馬駒。至于各個名川大山用馬駒作祭品的,全部改用木刻的馬代替。天子出巡經過的時候祭祀,才能用馬駒作祭品。其他的禮儀和從前一樣。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五城十二樓:相傳黃帝在昆侖山建金臺五座、玉樓十二座。】,以候神人于執期【執期:傳說中的地名。】,命曰迎年【迎年:祠名,表示祈求長壽。】”。 第二年,東巡到海邊,考查求訪神仙一類的事情,沒有應驗的。有方士說“黃帝的時候建造了五城十二座樓,在執期恭候神人,命名叫迎年祠”。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明年:祠名。表明可得延年。】。上親禮祠上帝焉。 皇帝允許建造同樣的城和樓,命名叫明年祠。皇帝親自去那里以禮祭祀上帝。 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風后、封巨、岐伯:相傳均為黃帝之臣。東泰山:在今山東臨朐縣南。下文凡山在其境東北。】,禪凡山,合符【合符:與天降瑞應相協調。】,然后不死焉。” 公玊帶說:“黃帝的時候雖然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但是黃帝的臣子風后、封巨、岐伯還讓黃帝到東泰山舉行封禮,到凡山舉行禪禮,來契合神靈降賜的符應,然后才長生不死。”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聲:名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天子于是下令準備祭祀用品,到了東泰山,東泰山非常矮小,與它的名聲不相稱,就下令祠官去行禮祭祀,而不親自封禪。 其后,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石閭:山名,在泰安市南。】。 這以后命令公玊帶在這里供奉祭祀來恭候神仙。夏天,就回到泰山,像從前一樣,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大典,還增加了石閭山的祭禮。 石閭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其后五年,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恒山。 石閭這個地方在泰山腳下的南面,方士中很多人說這是仙人居住的里巷,所以皇帝親自行了禪禮。以后的第五年,皇上再次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回程的時候順路祭祀了恒山。 【段意】:第六段,詳述漢武帝登泰山行封禪大典的盛況及晚年求仙的種種幻想。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修封。 當今天子所興起的祭祀,有太一、后土,是每三年親自去郊外祭祀;創建的漢朝封禪制度,是每五年一次舉行祭祀。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太一、三一、冥羊、馬行、赤星:均神祠之名。】,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凡六祠:指上文五祠加后土祠。】,皆太祝領之。 薄忌建議設立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處神祠,并由祠官寬舒管理,每年按照時節祭祀行禮。以上一共有六處神廟的祭祀,都是由太祝官管理。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主:主持祭祀。】。他祠皆如其故。 至于像八神等神仙,明年、凡山等著名的祠廟,皇上出行路過時就進行祭祀,皇上離開以后就停止祭祀。方士們所興起的祭祀,由他們各自主管,興起的那個人去世了就停止,祠官不再負責管理。其他種類的祭祀都和以往一樣。 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人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當今皇上舉行封禪大典后十二年以來,祭祀就已經遍及了五岳、四瀆。而方士們恭候、祭祀神仙,進入大海去尋求蓬萊島,始終還是沒有一點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有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羈縻:牽制,籠絡。這一句說武帝沉迷于求仙之中不肯醒悟。】,冀遇其真。 而像公孫卿這樣的恭候神仙的人,還是拿巨人的足跡作為解脫的借口,也沒有效應。天子更加厭倦方士們的奇談怪論了,然而還籠絡他們,不肯斷絕往來,總是希望能遇見真正的神仙。 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彌眾【彌:更加。】,然其效可睹矣。 從此以后,方士們談論神人和祭祀的事就更多了,然而它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段意】: 這一段表明作者對方士求仙的態度;各種“措施”雖多,但終究了無結果,可見全都是欺騙性的。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帝巡行,祭祀天地間各種神靈和名川大山,并參加了封禪大典。 入壽宮侍祠神語【壽宮:武帝所立神祠,奉太一之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究觀:深入考察。】,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退:回來。論次:記述。】,具見其表里【具:詳細地、全面地。見:顯明。表里:祭祀的禮儀制度和真實目的。】。 進入壽宮陪祭,聽到了祭神的祝詞,認真觀察了方士和祠官們的用意,于是坐下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對鬼神進行祭祀的情況,把它們的外部形式和內中緣由完備地呈現在這里。 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珪幣:祭祀所用玉帛等禮品。】,獻酬之禮【獻酬:進獻祭品報答神靈降福的恩德。】,則有司存【有司:此指主管祭祀的祠官。存:保存,有具體記載。】。 以后如有君子,能夠借此進行考察。至于說像俎豆玉帛等祭品的詳細內容,獻饗酬報的各種禮儀,就由有關的主管官員保存。 【段意】:這段重復申明作書之意。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齊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能騁。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於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兕牛犀象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起封中。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脩祠太一,若有象景光,箓如有望,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後禪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復博、奉高、蛇丘、歷城,無出今年租稅。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行所過毋有復作。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五月,反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後十馀日,有星茀于三能。望氣王朔言:“候獨見旗星出如瓜,食頃復入焉。”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太一。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壽星仍出,淵耀光明。信星昭見,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云。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秏”。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臺,若見有光云,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岳。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北至瑯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五年脩封,則祠太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禮畢,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巔。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馀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馀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為太初元年。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行過,乃用駒。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上親禮祠上帝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夏,遂還泰山,脩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脩封。還過祭恒山。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凡六祠,皆太祝領之。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有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冀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第二年冬天,皇帝提議說:“古代皇帝先整頓兵員,遣散軍隊,然后才舉行封禪典禮。”于是北去巡視朔方,統領十多萬軍隊,回來后在橋山黃帝陵墓祭祀,到了須如就解散了所統率的軍隊。皇帝問:“我聽說黃帝長生不死,現在卻有陵墓,這是為什么?”有人回答說:“黃帝已經成仙上了天,他的大臣埋葬的是他的衣冠。”到了甘泉宮后,由于將要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先用祭天的儀式祭祀了太一神。 自從得到寶鼎后,皇帝就與公卿以及儒生們商議舉行封禪大典的事。在歷史上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很少,由于時間長久而斷絕了,沒有人知道它的具體禮儀,而儒生們就從《尚書》《周官》《王制》中采集望祀和天子射牛的情形,來準備有關封神的祭典。原齊地人丁公年齡有九十多歲了,他說:“封禪,是要和長生不死的名義結合起來的,秦始皇因為中途遇風雨而不能上泰山進行封禪。陛下一定想上泰山,稍微向山上走一段路,如果沒有風雨,就可以上去行封禮了。”皇帝于是就命令儒生們演習射牛,草擬封禪的禮儀。經過幾年,到了將要出行封禪的時候。天子又聽到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言論,說在黃帝以前舉行的封禪,全都招來了怪異之物與神靈相通,就是想要模仿黃帝以前的帝王接來神仙的使者、蓬萊方士,想要超出世人,和上古九皇比量德行,而且還廣泛地采取儒術粉飾自己。可是儒生們已經不能夠講明封禪的事宜,又拘泥于《詩》《書》等古文,不能充分發揮想象。皇帝制作出封禪的祭器展示給儒生們看,儒生中有人說“和古制不一樣”,博士徐偃又說“太常祠官下屬的各個生員所行的禮儀沒有魯國的好”,周霸聚集儒生計劃封禪的事宜,于是皇帝就罷黜了徐偃、周霸,并將所有儒生罷免。 三月,于是往東駕臨緱氏縣,登上中岳太室山行祭禮。隨從的官員在山下聽到有人喊“萬歲”。詢問山上的人,山上的人說沒有聽到呼喊;問山下的人,山下的人也說沒有聽到呼喊。于是把三百戶人家封在太室山,用作供奉祭祀,命名為崇高邑。然后往東登上泰山,泰山上的草和樹木還沒有長出新葉子,就令人抬上石碑,豎立在泰山頂上。 皇上接著往東巡視海上,舉行祭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八大神靈。原來齊地人上奏章講述神怪奇方的人要數以萬計,但是沒有一個應驗的。皇帝就發出更多的船只,命令數千名講述海中有神山的人去尋求蓬萊仙人。公孫卿持著符節,去名山恭候神仙時,經常走在前面,他到了東萊,說在夜晚見到一個高大的人,有幾丈高,等走近后就不見了,只能看到他的足跡特別大,好像飛禽走獸的足跡。群臣中有人說看見一位老人牽著一條狗,說“我想見巨公(意指武帝)”,一轉眼就不見了。皇上看見了大腳印,還是不相信,等到群臣中間有人說到那位老人的事,就十分相信那是仙人了。皇上于是就在海邊留駐,讓方士們使用官府的驛車,不斷地派遣使者去尋求仙人,派出去的人數以千計。 四月,返回到奉高縣。皇上考慮到儒生們和方士們所說的封禪的事宜都各持己見,一人一個樣,不合常理,難以施行。天子到達梁父山,行禮祭祀地主神。乙卯日,命令侍中和儒生戴上用白鹿皮制作的禮帽,穿著在腰帶上插了笏的官服,舉行射牛的禮儀。到泰山頂下的東面舉行封禮,采用的禮儀與郊祭太一神的禮儀相同。舉行封禮的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它的下面放有用玉裝飾的簡牒祭文,祭文的內容秘不示人。祭祀禮完畢后,天子單獨與侍中、掌管皇帝車馬的奉車都尉霍子侯(霍去病兒子霍嬗)登上泰山,也舉行了封禮。這些事情的具體情節都禁令不得外傳。第二天,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到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舉行禪禮,所采用的禮儀與祭后土神的禮儀相同。天子都是親自行禮拜神,穿的祭服崇尚黃色,并且全都有音樂伴奏。用長江、淮河一帶出產的一種一片葉子上有三條棱脊的靈茅制作供奉神靈的墊席。雜土筑成的祭壇上覆蓋了紅、黃、青、白、黑五種顏色的土壤。把從邊遠地方捕獲來的奇獸飛鳥和白色野雞等各種動物都放生了,極大地增加了禮儀的隆重程度。但兕牛、旄牛、犀牛、大象一類的動物都沒有用來祭祀。全都帶到泰山下祭祀后土。在舉行封禪祭祀的地方,夜晚好像有彩光閃現,白天有白云從封壇上升起。 天子從舉行禪禮的地方回來,坐在泰山東北腳下的明堂上,群臣輪流來祝福天子長壽。天子于是下達詔令給御史說:“我以卑微之身繼承了至高無上的帝位,兢兢業業地唯恐不能勝任。只由于德行微薄,對禮樂制度不夠明白。在祭祀太一神時,天上仿佛有吉祥氣象的彩光,我內心不安仿佛望見了什么,被這奇異的景象深深地震動了,想要停止祭祀又不敢,就登上泰山舉行封禮,一直到達梁父,然后在肅然山舉行禪禮。我應當修德以求得新生,吉慶地愿意與士大夫們一起重新開創新局面,特賜給平民們每一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年齡在八十以上的老人和孤子寡婦每人加賜二匹布帛。免除博縣、奉高、蛇丘、歷城四縣的徭役,也不用交納今年的租稅。應該大赦天下,和乙卯年赦令規定相同。我所經過的地方不要再有監外勞役。在兩年以前犯的罪行都不再處治了。”又下達詔書說:“古代的天子每五年巡視各地一次,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諸侯們都建有參加朝拜的住所。現在命令諸侯各自在泰山腳下修筑住宿的府第。” 天子既然已經封祭了泰山,沒有遇到風雨災害,所以方士們就進一步說蓬萊島的各位神仙可能將要求得,皇帝很高興,希望能夠遇到神仙,于是重新往東來到海邊遙望,希望能遇見蓬萊仙人。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發暴病,只堅持了一天就死了。皇帝于是離去,沿著海邊巡行,往北到達碣石,從遼西開始巡行,通過北部邊境到達九原縣。五月,皇帝回到了甘泉宮。主管官員們說寶鼎出現的那一年的年號改為元鼎,應該定今年的紀元為元封元年。 這年秋天,有彗星出現在井宿。過后十幾天,又有彗星出現在三臺天區。望氣方士王朔說:“我在觀測的時候只見填星出現時像瓜那么大,大約一頓飯的工夫就又隱沒了。”主管官員們都說:“陛下創建了漢朝的封禪大典,上天用顯示祥瑞的德星來酬報您。” 第二年冬天,皇帝在雍縣郊祭五帝。回來后,拜祭太一神并加祝詞。祝詞說:“德星光明廣布四方,顯示出幸福吉祥。壽星接著出現,光明遠耀。這些星宿有規律地出現,為此皇帝恭敬地拜見太祝官所祭祀的各位神靈。”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并且聽到他說“想見見天子”。天子于是來到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因而來到東萊山,在這里留住了好幾天,沒能見到神仙,據說只見到了巨人的足跡。又重新派幾千名方士去尋求神怪,采集靈芝藥物。這一年出現了大旱,而這時天子已經出游,但沒有正當名目,于是就到萬里沙的神廟中祈雨,經過泰山時進行祭祀。回程中到達瓠子口,天子親自到黃河決口處堵塞決口,停留了兩天,把白馬和玉璧的祭品沉入河中后就離去了。派汲仁、郭昌這兩位大臣帶領士卒堵塞黃河決口,改變了黃河的河道,并另外疏浚了兩條支流引黃河之水入海,恢復了大禹治水時的原貌。 這時已經滅掉了南越、東越,名為勇之的越地人說:“兩越地方的人有信鬼的習俗,因此他們祭祀的時候都能看見鬼,應驗了很多次。過去東越王敬重鬼,活到了一百六十歲。后代怠慢鬼神,所以很快就衰老了。”皇帝于是下令越地的巫師建造越式祝禱的祠廟,安置了廟臺,卻沒有祭壇,也用來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用雞骨來占卜。皇上相信這一套,越人的祭祀方法和用雞骨占卜就開始流傳。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但是皇上通常是來往很匆忙,所以沒能見到。現在陛下可以在京城建造一座宮殿,與緱氏城的一樣,設置一些肉脯和棗干,神人應該可以被招來。而且仙人喜歡住在樓上。”于是皇帝命令在長安城中按照要求建造蜚廉觀、桂觀,在甘泉宮按照要求建造益壽觀,派公孫卿持符節設置器具去恭迎神仙。接著又建造了通天臺,在通天臺的下面擺了供品,以祈求招來仙人、神人一類的靈物。于是甘泉宮重新修建了前殿,開始擴建各個宮室。夏天,在宮殿的房屋中長出了靈芝。天子為了堵塞住黃河的決口,興造了通天臺,好像看到有祥瑞的神光顯現于上天,于是下達詔令:“甘泉宮的殿房里面生長出有九莖的芝草,因此大赦天下,免除監外勞役。” 第二年,攻伐朝鮮。夏季,天旱。公孫卿說:“黃帝的時候舉行了封禮就天旱,是因為要曝曬封壇的土三年。”皇上于是下達詔令說:“天旱,大概是要曬干封壇的土?特別命令天下尊崇祭祀主管農事的靈星。” 第二年,皇帝到雍縣郊祭,通過回中谷道的時候,在那里進行了巡視。春天,到達鳴澤,從西河郡回京。 第二年冬天,皇帝巡視南郡,到達江陵后再折向東行。登臨并且以禮祭祀灊縣南部的天柱山,稱這座山為南岳。沿著長江乘船而下,從尋陽縣出發到達樅陽縣,經過彭蠡澤(鄱陽湖),對沿途的名川大山以禮祭祀。再北行到達瑯邪郡,沿著海邊北上。在四月中旬,到達奉高縣并舉行了封禮。 當初,天子在泰山行封禮的時候,泰山的東北腳下有古代的一處明堂舊址,這個地方地勢險峻且不寬敞開朗。皇帝就想在奉高縣附近另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規模。濟南人公玊帶獻上黃帝時代的明堂圖。明堂圖的正中畫著一座宮殿,宮殿的四面沒有墻壁,頂上用茅草覆蓋,四面與水相通,環繞著宮墻修筑了有頂蓋的通道,上面有交樓,從西南角伸入殿堂,這條道叫作昆侖道,天子從這里進入,來拜祭上帝。于是皇帝下令在奉高縣的汶水旁修建了像公玊帶圖示那樣的明堂。等到五年后來舉行封禮時,就把太一神、五帝的神位安置在明堂的上座,把高祖皇帝的靈位擺放在它們對面,把后土神的神位擺放在下房,用二十頭牛作祭品。天子從昆侖道進入,開始按照郊祭的禮儀祭祀明堂。祭禮完畢,在堂下燒柴祭祀。接著皇帝又登上了泰山,在泰山頂上又用一套秘密的方法進行祭祀。而在泰山腳下祭祀五帝,各在與它們的顏色相應的方位,只有黃帝和赤帝在同一個位置,這些都是由主管官員陪同祭祀。祭祀時山上升起火光,山下就都舉火響應。 這以后的第二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晨旦是冬至時刻,推算歷法的人用它做新歷的起點。天子親自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這一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沒有舉行封禪。祭祀時候的祝詞說:“上天增授給皇帝太古時代上皇創制歷法時的泰元稱號和神蓍草,周而復始地循環。皇帝恭敬地拜謝太一神。”皇帝向東巡行到達海邊,考查進入海域求神的人和尋求神仙的方士,沒有應驗的,但還是增加派遣人員,希望能夠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臺發生火災。十二月甲午朔日,皇帝親自去泰山下的高里山舉行禪禮,祭祀后土神。又到渤海邊上,準備用望祀的禮儀對蓬萊一類仙島山的眾神進行祭祀,希望能夠到達仙人之庭。 皇上回到長安,由于柏梁發生了火災的緣故,在甘泉宮坐朝接受郡國所呈上的包括戶口在內的年終會計簿冊。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臺,十二天后就被燒掉了。黃帝于是修建了明廷。而明廷,就在甘泉宮這個地方。”方士中很多人說古代的帝王中有在甘泉建都的。從那以后,天子又在甘泉接見諸侯,在甘泉建造了諸侯的官邸。勇之于是說:“越地的習俗是發生了火災后,重新修建的房屋一定要比原來的更大,用厭勝的方法來鎮壓災禍。”于是建造了建章宮,宮殿的規模為有成千上萬道門戶。前殿的高度要超過未央宮。它的東邊就是上面有銅鳳凰的鳳闕,有二十多丈高。它的西邊就是唐中池,有幾十里地的虎圈。它的北邊挖了大湖,大湖的中間建有為水所浸的漸臺,漸臺高達二十多丈,大湖被命名為太液池,池中還建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四座仙山,模擬海中的神山、龜魚、大魚一類的事物。它的南邊建有玉堂宮、建章宮的正門璧門、大鳥等一類的建筑物。還建造了神明臺、井幹樓,長達五十丈,用可以行車的天橋互相連接起來。 夏天,漢朝更改歷法,以正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車馬服飾崇尚黃色,把官名的印章都改成了五個字,紀元上這年稱為太初元年。這一年,向西攻伐大宛。發生了嚴重的蝗災。方士丁夫人和洛陽的虞初等人都用方術詛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主管官員上書說雍縣五畤沒有熟牲做祭品,芬芳的香氣不具備。于是命令祠官把熟牛犢作祭品進獻五畤,毛色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則選擇符合各畤顏色的牲畜供神靈享用,而用木刻的馬代替了馬駒。只有五月的嘗駒祭以及皇帝親臨郊祭的時候用馬駒。至于各個名川大山用馬駒作祭品的,全部改用木刻的馬代替。天子出巡經過的時候祭祀,才能用馬駒作祭品。其他的禮儀和從前一樣。 第二年,東巡到海邊,考查求訪神仙一類的事情,沒有應驗的。有方士說“黃帝的時候建造了五城十二座樓,在執期恭候神人,命名叫迎年祠”。皇帝允許建造同樣的城和樓,命名叫明年祠。皇帝親自去那里以禮祭祀上帝。 公玊帶說:“黃帝的時候雖然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但是黃帝的臣子風后、封巨、岐伯還讓黃帝到東泰山舉行封禮,到凡山舉行禪禮,來契合神靈降賜的符應,然后才長生不死。”天子于是下令準備祭祀用品,到了東泰山,東泰山非常矮小,與它的名聲不相稱,就下令祠官去行禮祭祀,而不親自封禪。這以后命令公玊帶在這里供奉祭祀來恭候神仙。夏天,就回到泰山,像從前一樣,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大典,還增加了石閭山的祭禮。石閭這個地方在泰山腳下的南面,方士中很多人說這是仙人居住的里巷,所以皇帝親自行了禪禮。 以后的第五年,皇上再次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回程的時候順路祭祀了恒山。 當今天子所興起的祭祀,有太一、后土,是每三年親自去郊外祭祀;創建的漢朝封禪制度,是每五年一次舉行祭祀。薄忌建議設立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處神祠,并由祠官寬舒管理,每年按照時節祭祀行禮。以上一共有六處神廟的祭祀,都是由太祝官管理。至于像八神等神仙,明年、凡山等著名的祠廟,皇上出行路過時就進行祭祀,皇上離開以后就停止祭祀。方士們所興起的祭祀,由他們各自主管,興起的那個人去世了就停止,祠官不再負責管理。其他種類的祭祀都和以往一樣。當今皇上舉行封禪大典后十二年以來,祭祀就已經遍及了五岳、四瀆。而方士們恭候、祭祀神仙,進入大海去尋求蓬萊島,始終還是沒有一點應驗。而像公孫卿這樣的恭候神仙的人,還是拿巨人的足跡作為解脫的借口,也沒有效應。天子更加厭倦方士們的奇談怪論了,然而還籠絡他們,不肯斷絕往來,總是希望能遇見真正的神仙。從此以后,方士們談論神人和祭祀的事就更多了,然而它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帝巡行,祭祀天地間各種神靈和名川大山,并參加了封禪大典。進入壽宮陪祭,聽到了祭神的祝詞,認真觀察了方士和祠官們的用意,于是坐下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對鬼神進行祭祀的情況,把它們的外部形式和內中緣由完備地呈現在這里。以后如有君子,能夠借此進行考察。至于說像俎豆玉帛等祭品的詳細內容,獻饗酬報的各種禮儀,就由有關的主管官員保存。 ![]() ![]() |
|
來自: fuhaizhenren > 《品讀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