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梁漱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有著“中國最后一代大儒家”之稱,他自延安時期起,就與毛主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然而在1953年的一場會議上,梁漱溟竟然在會議現場與毛主席“抬起杠來”。 二人一度陷入到了激烈的爭執之中,最終梁漱溟被眾人轟下了臺。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 梁漱溟在臺上發言 一、被轟下臺的發言人1953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中傳出了激烈的喧嚷聲。 那天是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擴大會議召開的第十天,按理說會議進行期間應該保持著嚴肅認真的氛圍。 然而當梁漱溟上臺站定開始講話后,還沒有說完他準備好的開頭,臺下坐著的參會人員就忍不住大喊:“反派梁漱溟滾下臺來!” 聽到有人打斷自己的發言,梁漱溟身形一顫,接著將目光轉向了毛主席。 此時的毛主席依舊維護梁漱溟的發言權,他對梁漱溟說:
梁漱溟看了一下會議席上擺放的鐘表,現下已經是下午三點多鐘。 他脖子一梗對著毛主席說:
![]() 毛主席、周總理等人在會議上 聽到這話的毛主席大聲說道:
然而性格執拗的梁漱溟并沒有選擇下臺,反而堅持要在臺上“長篇大論”。 此時的毛主席終于被梁漱溟我行我素的作為徹底惹怒,隨即二人在會議場上激烈地爭執起來。 梁漱溟儼然已經忘記了自己身處怎樣的場合,一句接著一句地刻意與主席頂起牛來。 他所說的語明顯帶著個人情緒,壓根就脫離了本來的議題。 看到梁漱溟居然公然頂撞國家主席,參會人員不禁憤怒起來,在臺下大喊“梁漱溟滾下臺”“反派”等言語。 ![]() 梁漱溟 在參會者不絕如潮的反對聲中,梁漱溟終于沒有顏面再在臺上待下去。 他最終灰溜溜地走下臺去。 事后回憶此事的工作人員聲稱,梁漱溟是在建國后和毛主席頂撞的唯一一人,而毛主席也是僅有一次公然發那么大的怒火。 二人爭執的原因,還要從梁漱溟在此次會議的首次發言說起。
黨中央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是,希望各界人士集思廣益,討論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設計出能讓中國工業得到發展的正確路徑。 梁漱溟作為無黨派政治力量代表人物,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出席了此次會議,并于9月11日在會上作出發言。 ![]() 他在此次會議上的發言一共可以分為三點。 然而他最后提出的意見卻引起了在場參會人員的廣泛注意。 梁漱溟在發言中提出,自建國后,我黨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民問題,還在發言中引用了一句并沒有事實依據的言論,聲稱工人與農民之間有“九天九地”的差距。
毫無疑問的是,梁漱溟在此番發言中所提出的意見是夸大的、并不符合事實的,更與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相違背。 面對重大的原則性問題,毛主席自然不會任由這樣錯誤的主張存在下去。 ![]() 毛主席 二、持續不斷的爭執就在梁漱溟發言的第二天,毛主席在臺上進行發言。 在這次發言中,毛主席嚴肅地說道:
雖然毛主席在這次講話中并不是針對梁漱溟一個人在進行批評,而是對懷著和梁漱溟一樣想法的人進行統一辯駁。 然而這些話卻被梁漱溟認作,是毛主席對自己進行的公開批評。 ![]() 梁漱溟 深感不服氣的他在當天散會后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梁漱溟聲稱,自己并非是在反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而是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并希望能與毛主席一見,希望在見面時能夠向主席當面陳述自己的觀點。 毛主席原本是可以拒絕在私下與梁漱溟再行會面的,然而出于對其的尊重,毛主席還是在京劇晚會前與梁漱溟進行了約談。 然而此次談話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 梁漱溟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觀點陳述了個大概,并且希望毛主席能夠消解對于自己的誤會,毛主席隨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梁卻表示不能認同。 二人各執己見,這場談話落得一個不歡而散的地步。 ![]() 轉眼到了9月16日,梁漱溟再度為自己爭取到了上臺發言的機會。 此時的他更為在意的是,能否在所有參會者面前重申自己的觀點,并贏得為自身辯駁的機會。 于是他在此次發表的意見中并沒有提出任何新的意見,在多次強調自己并不反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同時,繼續強調農民問題。 在此次發言結束過后,這次爭執風波算是被徹底擺在了明面上。 這就表面黨中央無法再繞過“梁漱溟”這個名字去談問題本身,而梁漱溟提出的意見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時間來到第二天,周總理針對梁漱溟意見本身做了長篇發言,在發言中直接批評梁漱溟是“代表地主說話”。 ![]() 周總理 而在周總理發言的同時,臺下的毛主席也幾度插話。 毛主席認為梁漱溟提出的有關農民的意見是反動的,而梁漱溟則是“用筆殺人”的“偽君子”。 這場會議中的直接批評讓本就有怨氣的梁漱溟更為惱火。 他堅持將為自己辯駁一事在本次大會中進行到底。 這就有了上述18日梁漱溟在會議中想要為自己進行長篇申辯,最終被在場與會者轟下臺的事實。 有些人可能會心存疑問,看似是一場小小的爭執,為何會演化到如此激烈的地步? ![]() 梁漱溟 實際上,毛主席對梁漱溟的批評并非是個人情緒的發泄。 而是為了國家能夠穩定發展,他一定要在原則問題上進行堅持,對于錯誤的主張也要及時予以糾正。 在當時中國百廢待興的現實形勢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國家穩定及發展的必然選擇。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改善人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方面,整體的速度自然就會慢一些。 黨中央自然是希望改變農民生活的現狀,以所有人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目標。 但是做任何事都要分輕重緩急,這是由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的。 ![]() 何況當時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并沒有梁漱溟提出的“九天九地”那般夸張。 后來的梁漱溟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從朋友那里聽來了那么一句,就將這句并不屬實的話用在了發言里。 如果任由梁漱溟在會議上所提出的此種意見發酵下去,那么勢必后引發農民對黨的不滿,甚至這些話還會被有心之人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這對于中國當下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不利的,因此毛主席等人才會堅持和梁漱溟進行爭執。 實際上在此次會議之前,毛主席和梁漱溟在眾多問題上就存在著不同的意見。 ![]() 梁漱溟 三、意見不同的二人毛主席和梁漱溟同歲,他們最初于楊昌濟先生的家中相識。 那時的梁漱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與楊昌濟先生是共事關系。 因為這層關系的存在,梁漱溟常常去楊先生家中拜訪、坐談,而每次給梁漱溟開門的人,就是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毛澤東。 那時的梁漱溟只知道,這個一口湘潭話的高大年輕人是楊昌濟的學生,但并不知道此人的性命,更不會預料到他會成為日后中國的偉大領袖。 梁漱溟不僅僅是個學富五車的文人,更是心懷報國理念的革命積極分子。 農民問題是其最為關注的問題。 ![]() 梁漱溟 他不僅在抗日戰爭前期,于在河南、山東等地進行“鄉村自治”試驗活動,隨后還為了進一步改善民生,投身于蔣介石門下為國民黨做事。 然而當梁漱溟意識到蔣介石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動分子后,他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國民黨隊伍,隨后不辭辛苦地來到陜北延安,希望與共產黨的領導人探討救國的方略。 在1938年年初的時候,梁漱溟風塵仆仆地來到延安,并且見到了毛澤東。 那時的梁漱溟只覺得毛澤東有些眼熟,卻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還是毛澤東一把拉過他的手,親切地對他說道:
過往舊事一下子觸及到了梁漱溟的內心深處,他不由得對毛澤東產生了莫名的親近感。 ![]() 毛澤東在延安 那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白熱化階段,受到社會上“亡國論”思想的影響,梁漱溟也對救國救民這條路產生了悲觀情緒。 然而此時的毛澤東卻堅定地鼓勵梁漱溟,告訴他說中國的前途非常樂觀,日本必??! 聽到毛澤東如此鼓勵,梁漱溟深受感動,不由得和毛澤東討論起了改造社會的策略問題。 然而此時的二人卻發現,彼此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莫大的分歧。 深受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的梁漱溟認為,中國政治的首要問題在于調和兩黨矛盾,走改良道路,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 毛澤東卻堅持說,梁漱溟口中的改良道路無法徹底地改變中國的現狀。 他認為中國社會需要徹底的革命,階級斗爭和階級矛盾并不僅僅存在于西方,中國也務必要重視這個問題。 雖然二人在當時存在分歧,但這并不影響二人尊重并保留彼此的意見,同時他們之間也建立起了別樣的情誼。 ![]() 1945年梁漱溟再次去往延安,并再次和毛澤東探討治國方略的問題。 雖然此時梁漱溟提出的觀點和意見大多都過于理想,并不適用于中國未來的發展與建設,但是毛澤東仍然對梁漱溟報以尊重。 他總是認真聽取梁的想法,也沒有對他的錯誤觀點進行批駁。 在延安期間,毛澤東與梁漱溟的談話多達二十余次,其中有兩次都是持續整晚的談話,這足以看出毛澤東對于梁漱溟此人的尊重和重視。 也許是因為在談話期間,毛澤東壓根就沒有擺出任何的領導架子,一直與梁漱溟以朋友的身份進行平等交談。 這就致使梁漱溟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可以和毛主席進行探討和爭執,哪怕是拍桌子吵到臉紅也沒有關系。 也正是因為習慣這種談話模式,才造成了梁漱溟不顧場合、有失分寸地進行發言。 而之后的梁漱溟在回憶起這場爭執時,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 梁漱溟 四、一生的懊悔回到家后的梁漱溟還是滿腹委屈。 縱然毛主席在會后也沒有撤銷他的政協委員身份,更沒有對他做出任何處罰,但是性格執拗的他還是想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了哪里。 此時還是他的兒子梁培寬發現了問題所在,并用極為智慧的話語勸慰了自己的父親,他對父親梁漱溟說:
梁培寬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父親在“對黨監督”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和話語,會為之后的黨和國家帶來怎樣的后果。 ![]() 梁培寬 與此同時梁培寬還同父親說道:
這一番話說得極具深度而又富含溫情,一下子就撫平了梁漱溟躁郁的心情。 他隨即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同時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 此后的他向毛主席寫了一張申請反思的信件,專心在家中念書學習,再也沒有和主席等人進行過談話。 1956年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梁漱溟親自走到了中國的農村。 他親眼見到了鄉村巨大的改變,這讓他更為自己之前的言行感到懊惱。 ![]()
顯然此時的梁漱溟已然放下了往日的執念,對毛主席報以真摯、熱烈的欽佩之情。 梁漱溟很少提起發生在1953年的會議爭端。 直到毛主席、周總理相繼故去,此時年事已高的梁漱溟才再度提起往事。 在說到與毛主席進行爭執時,梁漱溟的臉上是無盡的懊惱,他對自己的家人說道:
![]() 梁漱溟 尾聲現在來看,毛主席和梁漱溟之所以產生爭執,歸根結底是因為二人看待問題的著眼點不同。 當時的梁漱溟著眼于長期以來存在著的積貧積弱的農民問題,而毛主席是出于大局考慮,著眼于國家的生存與長遠發展問題。 為了帶領人民富裕起來,帶領國家強大起來,我黨其實在研究國家該走哪條道路、如何改革、如何治理的諸多問題上,都難免產生過意見不同、互有爭執的情況。 但是這些人并不是為了給自己爭利益,也不是為了給哪一方爭利益。 他們之所以會堅持在意見不同時進行爭執,是為了討論出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給國家和人們創造福祉。 這些敢于尋求真理、敢于堅持主張、敢于承認錯誤的人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和銘記。 正是因為他們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才有了我們中國如今的強大富裕。 謹以此篇向高瞻遠矚的毛主席致敬! 為所有敢于尋求治世真理的人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