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的創立者。 秦王嬴政13歲繼承秦國王位,22歲親理朝政,39歲建立大一統王朝,他自稱始皇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希望他的后代能夠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然而他怎么也沒有想到,他親手締造的偉大帝國僅僅歷時15年,就轟然倒塌,他的貴胄子孫一個個慘死咸陽,一個絢麗的開始卻遭遇了一個殘酷的結局。是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從秦襄公立國到秦始皇統一帝國,這個家族共歷經31位君王,為此努力了60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統一六國后,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秦始皇的信任,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從齊燕來的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又說海上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命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騙。 李斯建議消除各家學說,建立統一的文化,提出焚書:1、史書除了《秦記》,其他六國的史書一律燒掉;2、《詩》、《書》及百家典籍,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的藏書一律燒掉;3,醫藥、卜筮、種樹等科技文化方面的書不在禁止之列;4、如有人敢相互談論《詩》、《書》,判處死刑。"借古諷今者將被滅門";其他人或者官吏見到而不舉報的,與他們同罪,令下三十日不執行的,即面額刺花,服四年筑城勞役。 秦始皇看后立即批準,大批的文化典籍被燒毀。大量焚書引起讀書人和方士的不滿,他們大造輿論,謾罵、攻擊秦始皇。秦始皇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并把他們全部坑殺在咸陽,這就是有名的"焚書坑儒"。 秦始皇在位時期徭役繁重,刑罰嚴苛,老百姓除賦稅外,還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接起來,向東向西延伸,造就了萬里長城。當時,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婦女也被抓去。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秦始皇下令收繳、銷毀民間兵器,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一起處死,叫"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惶惶不可終日。 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傳國玉璽,取材于"和氏璧"。為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此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終于銷聲匿跡。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公元前210年,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有"仙人"預言"今年祖龍死",秦始皇很迷信,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勞頓,到平原津(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縱觀他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沒。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秦朝:(統一后)公元前22l年---公元前206年,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在位12年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2、二世胡亥 在位3年 (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6年) 3、子嬰 46天(公元前2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