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又稱“眩暈”,是指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頭暈輕者,閉目則止;頭暈重者,如坐舟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 頭暈可見于西醫學的貧血、高血壓病、內耳病變、腦動脈硬化、椎 -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低血壓、低血糖、神經衰弱等疾病。 頭暈證是臨床常見病證,病情有輕有重,其病機亦頗復雜。頭暈證的病位主要在清竅,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多屬本虛證或本虛標實證。 本虛在氣、陰、精、血,標實在風、火、痰、瘀。臨床治療時宜據其標本緩急,分別采取益氣養血、滋補肝腎之法以治其本,平肝、息風、潛陽、化痰、化瘀之法以治其標。 均在勞累后加重。但前者之頭暈系氣血兩虛,清竅失養所致,常常伴有面色?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唇甲淡白等一派虛象;后者之頭暈系肝腎陰虛,陽亢化風,上蒙清空所致,常常伴有頭部脹痛、面色潮紅、急躁易怒等下虛上實之象。氣血虧虛之頭暈,治以益氣養血健脾,方以歸脾湯、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加減化裁;若心悸失眠者,可酌加酸棗仁、柏子仁、首烏藤等;心中煩熱者,可酌加生地黃、炒梔子、淡豆豉等。 治以平肝潛陽息風,因其伴有陰虛,不可過用苦寒傷陰之品,可于清熱之中加用滋陰之品,方以天麻鉤藤飲、大定風珠、杞菊地黃丸等方加減化裁;若頭痛者,可酌加川芎、白芍、天麻等;自汗盜汗者,可酌加五味子、浮小麥、煅牡蠣等;口渴咽干者,可酌加生地黃、石斛、麥冬等。 以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耳鳴齒搖、遺精滑精等為辨證要點,或可見精虧陰虛火旺之口咽干燥、五心煩熱等癥狀;治以補腎填精生髓,方以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方加減化裁;若口渴咽干者,可酌加天花粉、石斛、麥冬等;夜間盜汗者,可酌加山茱萸、五味子、煅牡蠣等;腰膝酸軟者,可酌加牛膝、杜仲、狗脊等。 均由實邪所致。但前者之頭暈系痰濕中阻所致,其頭暈癥狀往往較重,患者常感天旋地轉而不能自已、惡心嘔吐;后者之頭暈系瘀血內停所致,頭暈遷延不愈,多在上午加重。 此外,前者常常伴有首如裹、納呆、多寐;后者常常伴有頭痛、失眠、健忘。痰濕中阻之頭暈,治以燥濕化痰健脾,方以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方加減化裁;若納呆、便溏者,可酌加薏苡仁、藿香、佩蘭等;目眩者,可酌加僵蠶、制天南星、天麻等。 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方以通竅活血湯等方加減化裁;若胸悶胸痛者,可酌加瓜蔞、薤白、延胡索等;頭痛者,可酌加全蝎、蜈蚣、天麻等。 中年以后,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暈,應警惕中風之變。如患者肝陽暴亢,陽亢化風,風陽內動,血氣夾痰夾風并走于上,則可發生猝然暈倒、神志昏蒙等證。故中年以上,養生調神,及時防治頭暈尤為重要。 本文節選自《診余瑣記——周安方醫話選粹》。 |
|
來自: 新用戶5616Y0eR > 《精神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