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日本共產黨授予原一橋大學教授藤原彰“野呂榮太郎獎”,以表彰其在研究日本侵略戰爭史方面的貢獻。 作為日本近現史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路人,藤原彰教授在清算天皇戰爭責任,揭露舊日軍暴行等問題的研究上都頗有建樹。 尤其在南京大屠殺問題上,教授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學界右翼的“大屠殺虛構論” 藤原彰與小林賢二,本多勝一合著的《南京大屠殺·日軍士兵戰地日記》,社會文獻出版社出有中譯本 很難想象,半個世紀前的藤原彰,曾是一個侵華戰場上“優秀”的帝國軍人、青年將校。 藤原彰前半生的經歷,是一個日軍少壯派軍官的標準成長軌跡。 1922年,藤原彰出生于東京的一個精英軍人家庭。父親藤原藤治郎畢業于陸軍經理學校第十期,因成績優越,獲得天皇恩賜銀表。隨后長期任職于駐東京的第一師団和陸軍中央,日本投降時官至陸軍主計少將。 截自《昭和20年6月將校晉級內報》 因為家庭原因,藤原彰自幼就讀于軍人子弟學校,此類學校尤其崇尚軍國主義教育。藤原彰從早晨高誦天皇詩歌集開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受到尊皇尚武思想的熏陶。 這樣的影響之下,中學時期成績優秀的藤原放棄了考取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帝國大學預科,培養帝國高級官僚的搖籃)的機會,選擇追隨父親和最崇拜的文學家森歐外的步伐——成為天皇的軍官。 1941年8月,經過兩年多的學習,藤原彰從陸軍士官學校55期畢業,懷著“暴支膺懲”,“讓中國民眾得以沐浴天皇之仁厚恩慈”的想法,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19歲的軍校生藤原被分配到駐華北的第二十七師団。 放現在剛上大學參加軍訓的年紀,藤原已經領著一票預備役大叔在華北平原上真槍實彈的與八路軍交戰。 十九歲的藤原少尉 在華北,藤原很快就被事實震驚,與所受教育不同,眼前是日軍掃蕩后被焚毀的村莊,耳邊是前輩老軍官在談笑拷虐中國人的“事跡”,內心的良知和人文素養讓藤原陷入了苦惱與困惑。 八路軍的抗戰是持續而有效的,藤原先后親眼目睹了同學的重傷慘死和友鄰小隊的全軍覆沒,深感日軍的不得人心。 但司空見慣的暴行和持續的作戰慢慢讓藤原變得麻木起來,繼續遵從著上級的指令,履行一個勤勉和優秀的帝國軍人職責。 直到一號作戰的開始,成為了藤原思想的轉折點。 1944年,日本戰場頹勢已顯,為挽回敗局,不顧一切得集中兵力,動員了共計25個師団又11個旅団,共計50余萬人,發起一號作戰,試圖在中國“打通大陸交通線”。 第27師団就在參戰序列中,而已經在中國戰場三年的藤原彰,此時已經成為師団第三聯隊的步兵中隊長,率領著近二百名部下。 第27師団前身為中國駐屯軍混成旅團,挑起七七事變的即是該旅團第一聯隊,1938年6月改編為三聯隊制師団,藤原彰先后隨師団轉戰華北,東北,華中。 戰爭開始進行得并不順利,27師団在暴雨中在泥濘曲折的道路上行軍,非戰斗減員嚴重,有大量士兵凍死。 更糟糕的是,這次陸軍史上最大規模的作戰,一直沒有準備足夠的糧食! 后勤幾乎陷入斷絕,所有前線部隊的糧食補給都必須依靠就地征發(搶劫),卻仍然不夠。士兵們渴望占領新的土地,因為所有被日軍踏足過的地方,已經找不到一粒糧食。 而在中彈住院后,藤原彰目睹了野戰醫院悲慘的景象——沒有食物,沒有藥品,只能眼睜睜看著傷病員一個個悲慘地死去。 整個一號作戰日軍戰死者超過十萬,其中大多數都是在疾病和戰傷的情況下缺少補給而死。
“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1945年3月,產生了這樣疑問的藤原來不及思考,就接到了回國轉勤到步兵學校教導隊的命令,不得已離開了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的袍澤。 回國路上,藤原經過所屬上級23軍駐廣州的司令部,見到了任23軍經理部長的父親藤原藤治郎。 在作為高級軍官的父親身邊的幾天,滿身戰傷的藤原見識到軍隊上層的奢華與浪費--住著從中國人手里“征收”來的豪華洋房,享受著高級餐廳和仆役的服務,與艱難的前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在向軍司令部參謀們匯報部隊因缺少補給,處境艱難時,望著參謀或驚愕或漠視的神情,藤原愈加感到不滿。 “這些不知道大陸實際情況的軍隊上層,只看地圖畫出脫離現實的補給線,卻不知道每行進地圖上的一厘米,就會有多少士兵倒下。” 一手制造了“英帕爾災難”的牟田口廉也中將名言:日本人本來就是食草動物,周圍有那么多青山,怎么能說沒有食物! 回到日本本土后,藤原的思想受到了更為強烈的沖擊。 在東京千葉步兵學校,年僅23歲的藤原大尉接到了第216師団(為本土決戰編成的機動打擊師團)524聯隊大隊長的任命。 美軍空襲下殘破的東京 此時的帝國陸軍已經日薄西山,藤原驚訝得發現,全大隊只有自己是職業軍人。部下都是臨時征召的年老預備役軍官和年輕的國民兵,缺乏基本的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基本的糧食和武器補給依然缺乏,多數士兵甚至餓到無法堅持正常訓練。 從紙面上來說,機動打擊師團的火力配置甚至強于戰前的常設師團,然而這樣的數據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軍部打算讓這些饑餓的士兵抱著炸彈與美軍的坦克同歸于盡,卻連足夠的炸彈都沒有。 與此同時,天皇的閣僚們還在狂妄地叫囂著本土決戰,準備“一億總玉碎”,以國民的生命為代價保住天皇,保住“國體”。 藤原彰內心卻只剩下了絕望。 終于,8月15日,在天皇裕仁的廣播聲中,日本宣布投降。 “天皇應該以自殺來承擔戰爭責任!” 受了二十年軍國主義教育的藤原腦海里浮現出從未有過的強烈想法。 自己的朋友和部下,在天皇的名義下,毫無意義得死去。天皇卻冠冕堂皇得通過一紙停戰詔書敷衍過去。 逃過審判的戰犯,裕仁 隨著日本投降,陸軍解散,失去軍人身份的藤原彰有了一個強烈的愿望——探索這場戰爭的真相。 為此,24歲的藤原考入東京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彼時的日本學界,隨著戰敗后思想鉗制,言論管控的放開,各類思潮涌起,日本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思潮也迎來了復蘇和興起。 在石母田正,井上清等左翼學者的引領下,藤原彰走向了通過唯物主義史觀研究日本近現代史的道路,通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大學時代的藤原彰先后與同學,師長合力完成了《日本歷史讀本》,《日本現代史》等著作,成為日本近現代史研究的先驅。
1955年,藤原彰和遠山茂樹,今井清一共著《昭和史》,立刻引起轟動,初版25000本當天即被搶購一空,一個月內累計出版十余萬本,一時洛陽紙貴。 并由此,引發了諸多學者關于昭和史問題的大論戰,深刻得影響了二戰后日本近代史的教育和歷史認知。 藤原彰著《日本近現代史·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 此后,藤原彰就職于日本學術頂尖高校一橋大學,致力于近代史研究。除了揭露舊日本軍隊的暴行以外,藤原彰陸續發表了《天皇制的軍隊》,《昭和天皇的15年戰爭》等書作,研析了天皇制度的特點和本質,強調和批判了昭和天皇在侵略戰爭中的戰爭責任和歷史罪行。 同時,作為戰爭親歷者和昭和史開拓者,藤原彰履行著作為教師的使命,培養了新潟史學會會長芳井研一,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館長吉田裕等一大批日本近現代史學者。 晚年正在講學的藤原彰教授 2002年,藤原彰完成了最后一部書作《中國戰線從軍記》,回顧了從東大畢業為止,人生前27年的生涯經歷,重點敘述了自己在中國戰場的體驗和思想歷程,作為舊軍人,完成了自己對侵略戰爭最后的反省與總結。 2003年,藤原彰先生向南師大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捐贈相關史料和研究著作133本。 同年2月26日,藤原彰先生辭世。 |
|
來自: ldtsg1957 > 《歷史/名人/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