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詔書》(全稱《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是指日本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公開表示接受美、英、中、蘇四國在波茨坦會議上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無條件投降的詔書,可視為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的象征。 ![]() 《終戰詔書》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親自宣讀并錄音,隔日由日本放送協會第一放送(今NHK廣播第1頻率)對外廣播。這是日本天皇的聲音首次向公眾播出。此詔書的廣播又稱為“玉音放送”,在日本,天皇的聲音敬稱為“玉音”,放送則指廣播,因而得名。 詔書起草1945年8月6日及9日,日本本土的廣島市與長崎市先后遭美軍以原子彈空襲,共造成兩市約14萬人死亡。1945年8月9日,御前會議討論日本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昭和天皇口頭裁示接受。 1945年8月10日清晨6時,日本政府照會中立國瑞士、瑞典駐日大使,將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傳達給兩國政府,并經過他們將電報送到中、蘇、美、英四國政府;這是日本投降的意圖首次透露。不過,主戰派的日軍少壯派軍官在東京制造假消息,試圖掩蓋事實。于是,當日清晨7點30分,日本外務大臣東鄉茂德親自澄清。但實際上,因為身為當時日本最高領導人的昭和天皇尚未公開接受《波茨坦公告》,參加對日作戰的美國、蘇聯、中國依然沒有停止他們的軍事活動。但世界各國基本上都在第一時間得到日本政府表示投降的消息。 雖然昭和天皇已經在1945年8月10日下令投降,但包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等強硬派與首相鈴木貫太郎、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等主和派依然沒能就投降的相關事宜達成一致。 1945年8月14日上午10時30分,昭和天皇召開最后一次御前會議。面對依然沒有達成共識的主戰派及主和派,昭和天皇再度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這次他決定親自下令,并要求鈴木貫太郎內閣起草《終戰詔書》,準備結束戰爭。同日夜間的內閣會議,決定以日文漢文訓讀體撰寫《終戰詔書》。最終《終戰詔書》完畢,其中一份送呈昭和天皇,決定于同月15日將詔書公告世界。 《終戰詔書》大綱由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作成,1945年8月9日起由鈴木貫太郎內閣委托漢學家川田瑞穗起草,同樣受鈴木貫太郎內閣委托的小川一平與大東亞省次官田尻愛義參與擬稿[1],1945年8月14日由大東亞省顧問安岡正篤刪修完成后由昭和天皇裁示認可。《終戰詔書》文末由昭和天皇簽署本名“裕仁”及加蓋御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各同盟國。 玉音錄制[編輯]人們普遍認為,內閣情報局副局長久富達夫向內閣情報局局長下村博文提出了讓天皇親自朗讀詔書并廣播的想法。 1945年8月14日13時左右,日本放送協會(NHK)會長大橋八郎接到內閣情報局指示,要求其立即準備因應昭和天皇可能親自宣讀《終戰詔書》。1945年8月14日15時,NHK派遣錄音班八人前往宮城(今皇居),在宮內廳的廳舍錄音,錄音班成員為包括NHK會長在內的3名干部和5名錄音人員(錄音人員身著國服,頭戴軍帽),謁見室準備了兩套錄音機(含后備設備共四臺)和一些錄音設備,隔壁的政務室準備了麥克風。錄音準備工作在8月14日16時前完成,并定于18時開始錄制。然而,由于詔書終稿尚未敲定,錄音時間推遲。1945年8月14日23時25分左右,昭和天皇身著軍服來到他的政務室,在宮內省大臣和侍從官員注視下,開始為詔書錄音。 錄音使用日本電氣音響(Denon前身)便攜式唱片錄音機“DP-17-K”,而用來錄制“玉音”的唱片(即“玉音盤”)是同由日本電氣音響制造的醋酸酯黑膠唱片(纖維素涂層錄音盤,日語:セルロースコーティング録音盤)。該唱片一張只能錄3分鐘,因此玉音使用多張唱片錄制。在錄制完第一次的7枚玉音盤后,天皇發現回放的聲音很低,于是決定錄制第二遍。第二回錄制了5枚玉音盤,由于宣讀時缺少了一些副詞,天皇曾想再次錄制,然而請求被拒絕。全部錄音工作于1945年8月15日凌晨1時左右完成。 宮城事件由于內大臣木戶幸一得知陸軍部有人策劃叛亂,昭和天皇的侍從德川義寬將玉音盤藏在皇后宮職事務官室。 1945年8月15日凌晨,為阻止“玉音放送”,日本陸軍軍官竹下正彥、椎崎二郎等叛亂軍官殺死近衛師團團長森赳中將,假借森赳的名義發布軍事動員令,并一度控制宮城,是為“宮城事件”;但他們還沒有找到玉音盤,東部軍(日本陸軍負責關東地區國防事務的部隊)田中靜壹大將平息叛亂(有一種說法是昭和天皇出面解決叛亂),而叛亂的首謀大多以自殺告終。 事件鎮壓后,宮內府指定第一次錄音為“副盤”(或“副本”),第二次錄音為“正盤”(或“正本”),“正盤”帶到東京廣播廳,“副盤”帶到第一清美館的一間備用錄音室。 播出流程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NHK第一放送播出整點報時后,放送員和田信賢在放送室播放玉音盤,臺灣放送協會、朝鮮放送協會等外地之廣播機構也有轉播。玉音盤的英語版由NHK放送員平川唯一以英語宣讀,透過“東京廣播電臺”(Radio Tokyo,今NHK旗下的日本國際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廣播。1945年8月15日,《紐約時報》全文轉載《終戰詔書》英語版。
全文《終戰詔書》全文是以日語的漢文訓讀體寫成。由于文體系屬文言文,當時天皇宣讀時,庶民難以理解其內容。 ![]() 《終戰詔書》原本,現收藏于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 《終戰詔書》原本,現收藏于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影響和爭議玉音放送當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中央廣播電臺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對全世界廣播以德報怨的對日政策。 玉音放送是日本絕大部分民眾第一次聽到獲神格化的天皇的聲音。玉音放送后,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陸軍航空審查部總務部長隈部正美等34名將官切腹或飲彈自殺。幾乎是在玉音放送后同一時間,太平洋戰場的戰事結束。而在亞洲陸上戰場,日軍與各地武裝力量的沖突并沒有完全停止。國民革命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蘇聯部隊,部分仍持續當地日軍武裝沖突;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字,才算結束。 《終戰詔書》中的語氣、措辭,以及“終戰”這個曖昧不明的標題歷來備受爭議,導致日本究竟是“投降”還是“終止戰爭”、數十年后“日本是否完全履行無條件投降的要求”等議題也仍有爭議。但昭和天皇在《終戰詔書》中明確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末段的無條件投降要求,加上日軍《降伏文書》中也提到了投降內容,因此同盟四國(美、英、中、蘇)官方均接受了《終戰詔書》。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應冷戰需要,最終改變了“廢除天皇制”的初衷,保留了天皇制。 玉音放送的錄音及播出過程獲改編成電影《日本最長的一日》,于1967年上映;及后,重新改編版本《日本最漫長的一天》亦于2015年上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主編的《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收錄一篇“櫻特攻隊”的訪問稿,受訪的臺灣海軍特別志愿兵第三期生盧永發說,玉音放送當日,許多日本軍人從收音機聽到天皇“御音”的投降宣告,個個痛不欲生、抱怨失去獻軀機會,而放聲大哭;盧永發說,當時他在宜蘭櫻特攻隊基地擔任整備兵,他與其他整備兵卻覺得莫名其妙,“是憂?是喜?一時失去了綁身的枷鎖,卻像也失去重心的感覺;不得不佩服日本忠君愛國教育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