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紹功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臨證巧用“溫膽湯”治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腸胃病、婦女病及腫瘤等屬痰濁證者,屢屢取得療效。我跟師學習10余年,現將一些心得體會小結如下。 溫膽湯始見于唐·孫思邈的《千金方·膽腑》,其云“: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成方便讀》曰:“且膽為甲木,其象應春,今膽虛即不能遂其生長發陳之令,于是土得木而達者,因木郁而不達矣;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明確指出膽病生痰的原因。膽虛實指膽郁,失于疏泄,導致脾胃不能正常輸布,運化水濕,聚而生痰。 全方以辛溫為主,其“溫”的含義有三個:一是旺盛激發膽的功能。正如方藥中《談辨證論治的基本精神》所說:“溫膽即指膽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現之功能減退,作用失職時,使之得到旺盛或激發,從而恢復正常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膽為中清之腑,內儲精汁,決斷出焉,主生發疏泄;二是順其膽性。正如秦伯未所說:“本方稱為溫膽,是根據膽的性質,以期達到升發的作用,與溫脾、溫腎等溫字意義完全不同。”(《謙齋醫學講稿》)此處“溫”字取其溫通、溫順暢達之義;三是能系膽之溫氣。如《醫方集解》之“其以溫膽名湯者,以膽欲不寒不燥常溫為候耳”。 原方溫熱藥用半夏、陳皮、生姜、甘草4味合十兩,寒涼藥竹茹、枳殼兩味合四兩。從宋代陳無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開始,減少了生姜用量二兩,增入云苓一兩半,后人又入大棗1-2枚,組成溫膽湯(竹茹6-9g,枳殼6g,法夏9g,云苓 15g,陳皮9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5枚),至明代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均主治“氣郁生涎”,延至清代張秉成的《成方便讀》為主治“膽虛痰擾”,而成為著名的治痰方劑。 后世醫家對溫膽湯多有加減化裁,主要有四首:宋·嚴用和《濟生方》加膽星、黨參、菖蒲名“滌痰湯”,益氣祛痰,化濁開竅,主治痰迷心竅。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棗仁、熟地、人參、五味子名“十味溫膽湯”,治療心虛膽怯,心悸不眠,肢腫。清·陸延齡《六因條辨》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清熱力量加大,主治痰熱內擾。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青蒿、黃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膽湯”,清膽利濕和胃。全方寒熱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清熱而不寒,辛溫而不熱,化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膩。其藥方性平氣和,由原方的溫復膽氣而擴大為溫順膽氣,和胃化痰,清靜膽腑;由原方的主治虛煩不得眠擴大為治痰證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濁內生證。 臨床應用溫膽湯需抓住口黏、胸滿、納呆、心悸、苔膩、脈滑的辨證要點。沈老師強調:“但見苔膩一證便是,其余不必悉具。”溫膽湯以竹茹為君藥,清化痰熱。化痰必須行氣,氣行痰自化,故用枳殼。脾為生痰之源,云苓健脾,陳皮和胃,亦為主藥。至于方中的半夏之燥,甘草之甜,生姜之溫,大棗之膩均于痰濁,特別是對痰熱不利,故均不用。故沈教授將溫膽湯方改變為竹茹10g,枳殼10g,云苓10g,陳皮10g。臨證時在原方基礎上變化如下: 1.熱痰加炒葶藶子10g,黃芩10g,膽星10g。 2.寒痰加白芥子 10g,桂枝10g。 3.頑痰加生龍牡各30g,海蛤殼30g。 4.癲癇加鉤藤15g,菖蒲10g,郁金10g,海參腸30g。 5.精神分裂癥加大黃10g,青礞石30g。 6.神經官能癥加菖蒲10g,郁金10g。 7.更年期綜合癥加生苡仁15g,澤蘭10g,蛇床子10g,生龍牡各30g。 8.甲亢加海藻15g,山慈菇10g,夏枯草30g,海蛤殼30g。 9.低熱加銀柴胡10g,青蒿(后下)10g,車前草30g。10.眩暈加菊花10g,川芎10g,蟬衣5g,阿膠珠10g。 11.胃腸癥加木香10g,內金30g,焦三仙30g,萊菔子10g。 12.尿毒癥加白花蛇舌草30g,澤蘭10g,澤瀉10g,益母草10g,丹參30g。 13.高血壓加鉤藤(后下)15g,川芎10g,海藻10g,萊菔子10g,菊花10g,珍珠母30g。 14.冠心病加野菊花 10g,葛根 10g,蘇木 10g,赤芍10g,丹參30g。 臨證病案:劉某,男,52歲,主訴:心前區時有悶痛一年余,經阜外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曾服用硝酸甘油、復方丹參滴丸等疼痛緩解。近來因搬家勞累心絞痛發作頻繁,服上藥不能緩解,伴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放射至后背部,頭重眩暈,口黏痰多,納差,眠可,二便尚調,舌質紅有瘀斑,苔薄黃膩,脈弦滑。查體:形體肥胖,血壓140/90mmHg,心電圖示:V4-V6 ST-T改變。診斷:胸痹(冠心病心絞痛)。辨證:痰瘀互結,痹阻心脈證。治則:祛痰活血,行氣止痛。方藥:溫膽湯合栝樓薤白白酒湯:竹茹10g,枳殼10g,云苓10g,陳皮10g,菖蒲10g,郁金10g,栝樓 30g,薤白 10g,川芎10g,丹參30g,生苡仁10g,車前草30g。上方連服14劑,諸癥俱平。 按語: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一般多用活血化瘀止痛之法,然本例患者素體肥胖,痰多口黏納呆苔膩,一派痰濕之象,故用溫膽湯寒熱并用,辛苦兼施,共祛痰濁。而不用甘草、生姜、大棗恐滋膩礙胃,以防戀濕。痰瘀往往互結,本例心悸、氣短、舌質紅有瘀斑,故少佐川芎、丹參以活血化瘀。全栝樓、薤白清熱化痰,寬胸理氣,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濁閉阻證之要藥。石菖蒲、郁金理氣豁痰開胃,生苡仁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車前草分利小便,給痰邪以出路。全方共奏祛痰活血、行氣止痛之功。該組方嚴謹,味少力專,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跟師學習巧用溫膽湯的點滴體會。沈老師雜病從痰論治具有豐富的理論和經驗,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溫膽湯加減系列,臨床若辨證準確,痰濁閉阻證用之必驗,且療效穩定而突出。 
▼版權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