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訪千年古寺 尋佛法禪源

     流響文學社 2022-08-12 發布于廣西

    ----兼論東晉時傳入黃梅的佛教

     
    “大江生明月,東山何綿延。黃梅兩祖庭,中華禪宗傳。”趙樸初先生的這首詩,精準地道出了黃梅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禪宗六大祖師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均在黃梅修行并傳承衣缽。因此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

    其實,早在東晉時期,就有五六位比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更早來到黃梅傳法建寺的大德高僧。他們在中國佛教史上,都享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東晉咸和年間,支遁來黃梅建蔡山江心寺。晉元帝時期,慧遠到黃梅創建張湖柘林寺。慧遠的佛友朗公禪師,自段窯渡江建資福寺于楊家穴、過龍感湖建慶源寺於東觀、至石人腳建蓮花庵、至馬鞍山建黃荊庵、最后建東永福寺。
    東晉太和年間,印度千歲寶掌和尚來黃梅紫云山,創建老祖寺。梁武帝時,印度高僧達摩和菩提流支從印度來中國南方,后渡長江北上,途經黃梅古長安驛青蓮庵傳法,菩提流支晚年來黃梅多云山董家城創建“菩提寺”、后卓錫于廣福寺。

    佛教起源于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東晉時期(317—420)傳入黃梅。在中國佛教史上,魏晉時期是中國佛教的建設期,三藏經典的譯入、義理的闡釋、修行方法的發揚等,均已初具規模。在佛教傳入黃梅時,由本土大德慧遠、支遁、朗公三位,及從印度來的寶掌、流支、達摩三位高僧等,先后在黃梅建寺、招徒、傳法。

    僧俗兩眾自覺或不自覺地多以中國本土思想來理解和推廣外來佛教。經過這樣的過程,佛教在黃梅不僅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國化佛教,套用現代語可稱之為“中國特色的佛教”、“黃梅特色的佛教”,為禪宗在黃梅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植了土壤條件。讓我們沿著先賢們走過的路徑,重訪千年古寺,探尋佛法禪源吧。
    一、支遁禪師建蔡山江心寺

    支遁(約313年~366年),本姓關,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時人評:“支遁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以來,紹明大乘佛法,令真理不絕,唯此一人而已

    晉哀帝時應詔進京,支遁到京師后住東安寺,宣講《道行波若經》,朝野士庶、僧侶居士莫不悅服。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支遁生前的著述結集為十卷,至今盛行于世。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為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談家條件,雜揉老釋的僧人,他對于清談家最為宗奉的典籍《莊子》有獨到的見釋。對于《莊子》的《逍遙游》篇尤能獨抒己見,曾為當時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賞。

    東晉咸和年間(326- -334),高僧支遁為訪名山,作佛場,來黃梅蔡山,建江心寺和摘星樓。因蔡山在江中,寺在山中,而得江心寺名。唐貞觀八年由尉遲恭督修的“江心古寺”正殿的大梁上,曾書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尉遲恭敬修"的字跡。
    支遁親手于寺前栽植白梅一株,把平陽孤峰裝點得如同仙境。后來寺宇毀于兵火,唯白梅越1600余年。古梅高約一丈五尺,因白蟻侵蝕和歲月滄桑,于1968年枯斷。后蔸又發新枝,枝繁葉茂。據考,全國現存白梅古樹只有三棵半,蔡山“晉梅”屬一棵,為梅中壽星,為我國最古老梅樹,堪稱國寶,稱為蔡山晉梅。

    “晉梅”每逢冬春傲雪盛開梅花兩次,故又稱“二度梅”,是稀世珍寶。如今千年古梅、青春煥發、花繁葉茂,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慕名前來觀賞。摘星樓位于蔡山之巔,其樓古色古香、凌空飛云。唐代詩人李白往來廬山,曾船泊蔡山,為江心古寺題書,并潑墨于石上,現有潑墨石居梅樹巖下,供游客欣賞。

    順治《黃梅縣志》蔡山寺條目載: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山石有李白《夜宿江心寺》詩云: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光緒《黃梅縣志》載有前清進士,吏部主事黃利通《蔡山寺募田記》曰:荻州如帶,麥田若繡,有山突起其間,蔡山古江心寺遣址存焉。支公之所駐錫,李太白、曾子固所登臨而吟嘯,亦天地奧區也等語。更有詩仙李白留下的“夜宿江心寺”的千古名篇,堪稱中華文化奇葩。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句,如南宋詩人柴望宋亡之后,經過江心寺,感慨今昔,遂作詩在此:
    寺北金焦徹夜開,一山卻似小蓬萊。
    塔分兩岸波中影,潮長三門石上苔。
    遺老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來。
    中流滾滾英雄淚,輸與高僧入定回。

    宋朝包恢有寫江心寺古詩:
    心無倚著絕沉浮,力破回瀾巋獨留。
    遠過金山推碧玉,屹如砥柱立中流。
    木猶桂在月中植,人似身來鏡里游。
    況是清秋方凈練,真成銀漢著孤舟。


    二、慧遠到黃梅創建柘林寺。

    《高僧傳》云:惠遠大師(公元334——416年),俗姓賈,法名釋惠遠,雁門(今山西代縣)人,歷史上著名高僧之一,凈土宗的開山祖師。他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悟徹真諦,于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結社,稱“白蓮社”,后來凈土宗又稱“蓮宗”,成佛教一代領袖。

    慧遠大師適逢佛教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時期,他對佛教在中國,尤其在中國南方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乘佛教思想的研究、凈土思想的確立,都和他有著直接的關系。慧遠大師勤于筆耕,寫下了很多令后人嘆為觀止的思想著作。同時,他也身體力行,致力于寺院建設,為佛教的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


    乾隆《黃梅縣志》載:“柘林寺,遠公所建。初建寺于港北,屬張家湖。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敕賜護國寺。后遷港南,屬黃連鎮,改稱柘林寺。”如今從黃梅至小池方向,沿105國道南下,至陶河路口向東徐行,到徐密村就到了柘林寺。寺不算高,卻曾住過高僧;廟不為大,和尚卻很大。柘林寺輝煌時期,有三棟四十八間殿堂廟宇。香火旺盛,朝拜香客絡繹不絕。風調雨順時節,五月端陽賽龍舟,柘林寺出龍船兩只,滿船青壯僧人,奮力參賽,踴躍爭先,是難得一景。

    《晉書》載:“慧遠住廬山東林寺時,與陶淵明為友,曾相偕渡江到黃梅”。當時大儒陶淵明、道界領袖陸修靜與慧遠,堪稱儒釋道三家高人,常聚虎溪。慧遠嘗送此二人,與語相契,不覺過之。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
    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黃梅漢時初名尋陽,陶淵明隱居黃梅舒城山,與廬山東林寺慧遠近在呎尺,慧遠在東林寺期間,到黃梅建寺十分可信。建寺時間,極有可能是慧遠在廬山弘法前后。有詩贊曰:

    秀水山青又一天,連名結社樂蹁躚。
    地盤龍勢分廬宇,江吼龜聲擁寺前。
    蒲座開函風滿徑,花池洗缽石流泉。
    至今遺址依然在,可并虎溪三笑傳。

    慧遠對佛教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發揮,使佛教和政治進一步結合起來,推動了佛教的發展。慧遠不僅精研佛學,而且兼通經學和玄學,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認為儒、佛、玄三家作為統治思想來講,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企圖以佛學為主,以儒玄為輔,達到會之有宗,百家同致的目的。

    遠公作為一代佛教領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云:“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人天之路。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

    遠公志逾丹石,不畏權勢,心量廣大,惟道是從,保持著崇高的僧格形象。一代宗師當年威嚴博學、大德高風,成為南北僧尼的楷模,普遍尊崇。使佛學得以在江南廣泛流傳,廬山成為與長安逍遙園南北呼應的佛教中心。

    在般若學上,慧遠提出“法性論”,禪定見佛,教化社會,純潔人心。慧遠的“三報論”,是中國佛教因果理論的基石,為人們道德修養自覺,起到化世導俗及精神慰藉作用。遠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同存異,得到當時王者的遵循。中外僧俗,可謂望風遙仰。由于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


    三、朗公禪師在黃梅創建了五座寺庵。

    《黃梅縣志》載:“朗公祖師,晉長安左氏子,剃度於潭州招提寺,與遠公(即東林寺凈土宗初祖慧遠禪師)為兄弟,遍游參學,至梅求卓錫地,遍歷數處未善。過馬鞍山,遇土人祈雨,乃插蘆於山麓小阜,云:'花開即雨’后果然。故至今有'望花沖’即土人望蘆花處也。其趺坐處為'郎公坦’,最后住錫於東永福寺,塔在寺中。”

    《晉書》載:“佛教凈土宗創始人,東晉高僧慧遠,在住持廬山東林寺時與陶淵明為友,曾渡江到黃梅建柘林寺。慧遠佛友朗公,在遍游講學中,曾插蘆于馬鞍山,后人建寺名蘆泉古剎,又名黃荊庵,卓錫于東永福寺。”

    朗公禪師博學多才,精通儒家經典,與慧遠結為兄弟。他四處游講佛學,既講儒家的孔孟之道,又講道家的清靜無為,還講釋家的因果報應,是一個典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經慧遠大師介紹,他來到潯陽江畔,渡過長江,在段窯碼頭上岸,建資福寺于楊家穴、過龍感湖建慶源寺於東觀、至石人腳建蓮花庵、至馬鞍山建黃荊庵、最后建東永福寺。
    朗公禪師首創的資福寺,在今小池段窯,背依湖澤,面向長江,與廬山隔江相望。《光緒縣志》有《重建資福寺記》載:師所建資福寺,在荒郊寂寞之鄉,址隸於黃梅,沿潯陽而下北望三十里。

    相傳巽沙門朗公自匡廬江時所居處也。由資福而慶源、而蘆泉、而永福,皆朗公遣跡。后湖的香客源源不斷地來資福寺燒香朝拜,朗公也常乘船過湖講學。一天朗公渡過湖泊,上岸登東觀山。這東觀山不僅地處要沖,而且風景秀麗:
    野客題詩記勝游,好山好水一囊收。
    峰巒隔岸孤青遠,楊柳沿堤萬綠稠。
    短芷修蒲香細細,落霞孤鶩影悠悠。
    醉來笑指匡君室,何日騎云到上頭。

    他見此心中非常愛戀此山,遂起建寺之意。因此他離開了資福寺,就在這東觀山上倚山觀水修建起一座佛殿,由于寺殿建在源湖邊,便取名為“慶源寺”。如今國務院在慶源寺東麓的湖邊立了一塊界碑,分別鐫刻有“湖北”、“安徽”等字樣,人們倚靠在界碑旁,觀賞湖中美景,一腳踩安徽土地,一腳踏湖北境內,給人一種“一腳跨二省地界,兩眼觀四季美景”的奇妙感覺!有今詩人龍行天下拜謁慶源寺觸景而得句:

    孤山獨廟向湖邊,遙望匡廬接九天。
    夜泊東吳商賈客,日迎鄂皖打魚船。
    結庵資福留陳跡,講學東觀建慶源。
    暮鼓聲聲催野渡,晨鐘陣陣喚炊煙。

    朗公自從來到東觀山修建慶源寺后,經常到獨山一帶講學。朗公在獨山鎮又覓新址,在東倉村南山山麓建蓮花庵。蓮花庵距鄂皖兩省交界的界子墩千米之遙,左臨滬蓉高速公路,右依姣蓮古寨,背靠南山玉椅,面觀宿松龍湖,真乃風水寶地。古寺始建于東晉末期,是為朗公祖師親手所建的講經、說法的道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據《縣志》載:“朗公祖師自段窯渡江建資福寺於楊家穴;過感湖建慶源寺於東觀;至石人腳建蓮花庵;至馬鞍山建黃荊庵,最后建東永福寺……”《縣志》又載:“蓮花庵在獨山鎮,舊有千圣龍王寄祀於此。”千圣龍王俗姓干,初為石人腳高氏傭工。他外出做活時,晴天持蓑笠往田里去,不一會果然下雨;雨時棄蓑笠而往,不一會果晴。

    后來他倚靠在大樹旁坐化。人們將大樹截斷,依其坐化時身材的長短來雕刻神像祀之。從此,東倉就有千圣龍王之說。如遇天旱,抬像求雨輒應,起初將神像祀于高宅,后來請到蓮花庵寄祀。千圣龍王墓至今保存完好,位于蓮花庵東側高沖之龍王山。

    有一天朗公祖師來到馬鞍山下,時值大旱之際,塘堰干涸,禾苗焦黃,眼看顆粒無收,想必有許多人逃荒要飯,流離失所。有一老者遇見朗公,老者道:“我地今年大旱,田禾干枯,人畜吃水都要從湖中挑回,如果老天爺再不下雨,我們難以活命。我看師父有仙人之相,想必佛法高深,倘能求佛降雨普救蒼生,乃是我們百姓之福。”

    說罷他跪在朗公面前拜了又拜,朗公連忙上前將老者扶起說:“施主不必如此大禮,貧僧剛才在湖邊掐一蘆葦,已在囊中,現在我將此蘆葦插在馬鞍山上,只要等蘆葦開花,此地必降大雨!”說罷就從囊中取出蘆葦,用勁將蘆葦插在這又干又硬的黃土之中。老者看罷又驚又喜,半信半疑地向朗公致謝。朗公說:“施主耐心等待,蘆花開放之時必降大雨,切記!切記!”說罷拂袖而去。


    這位老者立即回去告訴眾人。許多人都感到驚奇,一個個來到馬鞍山上看和尚所插的蘆葦。可是這枝沒根的蘆葦,不但沒有被如火的太陽曬死,反而莖葉茂盛,很快地含苞待放。一天蘆花終于開了!這天天空突變,烏云密布,雷聲隆隆,頓時大雨傾盆。

    人們在大雨中手舞足蹈,有的祈禱蒼天保佑,有的感謝朗公,口中念道:“活菩薩轉世,活菩薩轉世……”為了紀念朗公植蘆而降雨,人們就在馬鞍山上建一廟宇,名曰“蘆泉古剎”。廟的左邊在朗公插蘆的地方開掘一口井,井水清涼,長年不涸。老者所居的村莊,從此改名為“望花沖”,而今尚存。清康熈甲戌進士、吏部主事黃利通“題蘆泉古剎”詩曰:

    佛來亦竭山川力,欲放蘆花故故遲。
    尚有寒云解召客,更有晴鳥喚題詩。
    塵消官路長林外,煙渡殘橋晚照時。
    清罄一聲云影凈,春風消息幾人知?
    又:
    催人春興到珠林,曲曲溪山絕點塵。
    雨后園蔬僧暴富,望中村樹佛為鄰。
    煙飛無可分空色,茶坐何當論主賓。
    為囑沙彌看夕照,蘆花莫等后來人。
    石喬年詩:
    插蘆從此結禪關,古跡相傳大業間。
    幾度溪橋尋白社,數聲鐘罄出青山。
    地鄰東郭蓮初種,水繞西流鶴復還。
    偶過支公為再宿,竹房同聽雨潺湲。

    自從朗公禪師在馬鞍山降雨之后,便名聞州縣,百姓們稱朗公為“活佛”。但是他并不愿把馬鞍山選為自己的卓錫之地,又遍歷數處最后選定到馬尾山的北麓,才落下根來,在那里建寺修行,卓錫永駐。因為寺廟在后來縣城東五里之遙的馬尾山腳下,稱為“東永福寺”。清康熈甲戌進士、吏部主事黃利通有過東永福寺組詩曰:

    竿火山門久寂寥,殘碑無處認前朝。
    石橫幽徑生苔變,雨過窮巖長蕨苗。
    田叟問人城里事,衲僧送客寺前橋。
    云溪宛轉星峰拱,曾見香花雨碧霄。
    又:
    霽色城南夕露干,好風飄拂不驚寒。
    天描竹樹千村影,佛贈云山一日看。
    菜甲逢僧方溉釜,田庚留客勸加餐。
    歸來藉早斜陽下,誰道山陰興已闌。
    又:
    郭外風和眼一明,茆房歷落午煙橫。
    再來人是何年遇,初到山逢此日晴。
    躡屐行沾芳草綠,解衣坐對白云生。
    遠公未辦淵明酒,不醉田家亦不情。
    又:
    河畔云流去卻回,憑高四望意欲哉。
    三面佳山開白社,一聲梵鼓落蒼苔。
    當年丈室人何在,落日寒林鳥自來。
    宰相十年誰領取,免勞耆者撥爐灰。
    又:
    點點輕煙度午風,野花香繞路西東。
    未煩捱塵酬支遁,但要哈詩付已公。
    古岸橫斜殘漲后,遠峰明滅亂云中。
    僧家煮茗田家酒,世事茫茫道不同。

    四、印度千歲寶掌紫云山創建老祖寺。

    印度高僧寶掌禪師來到中國的時候是東漢末年,比達摩祖師還早三百多年來到中國。東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年),寶掌禪師到黃梅縣紫云山下,見此處雙峰并立,紫煙繚繞,遂赴卓錫,結茅成庵建老祖寺,在此修行。老祖寺的傳奇故事正是從寶掌禪師開啟的,他的一生都充滿了神秘色彩,涵蓋了佛教在中國的初傳、發展、成熟三個歷史時期。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半部中國佛教史。

    《順治縣志》載:千歲寶掌和尚:寶掌,中印人也,周威烈之十有二年示生,生時右手握拳不展,父母惟之曰:此兒生有圣德,其從佛乘中來耶?以謁佛陀精舍,遂展拳禮佛,故以寶掌稱焉。策錫黃梅,居雙峰,遂成叢社。后又過廬山、抵白下、邂逅達摩、又訪觀音大士于南海,復返雙峰。最后移錫江浦,寂于會稽之云門,享年一千二百歲,故號千歲寶掌。寶掌去后,闡其化于紫云者,有道悟、靜川、道安、香林等。明黃梅知縣戴中游老寺賦詩:
    紫云峰頂紫云頭,碧落云開放又收。
    萬丈清泉騰碧澗,一輪紅日讓金裘。
    遠觀東西三千里,近看西南數十州。
    好景此時觀不盡,天生有分再來游。

    黃利通壽紫云山僧:
    老僧千歲舊禪源,茗椀檀爐只晏然。
    樹底霞流占紫氣,峰頭露濯長青蓮。
    晴巖噴雪景中色,火洞留云刦外天。
    試問古梅詢甲子,花開不記是何年。

    黃利通詠老祖寺詩:
    偏是僧廬春畫永,古梅曉發勝桃夭,
    巖泉岀谷驚風雨,檐雀乘云度碧霄。
    路口松屯無失伍,津頭石隊自成橋。
    此山名蓋支那地,老祖禪源未覺遙。

    《順治黃梅縣志》又載:老寺,附龍峻寺、上寺、中寺。千歲寶掌建寺于多云山,滬去縣四十里,當四五祖闡化之際,而寶掌年高,故稱老寺。道悟初來,居龍竣之墟,建龍竣寺。道悟又自龍竣寺遷雙峰之南,建上寺,靜川又建中寺,上中二寺廢。


    《乾隆黃梅縣志》載:中寺,靜川禪師建,靜川亦寶掌后嗣法者,寺久廢。黃利通詩宿中寺:向晚投中寺,齋筵破寂寥。竹風煙析縷,泉溜玉分條。經石編僧壁,枯槎渡客橋。再來且一宿,未覺紫云遙。又中寺:竿火深山里,幽林落晚霞,稻田四十畝,竹屋兩三家。苔繡青煙縷,泉飛白雪花。再來興不淺,重喚趙州茶。

    老祖寺坐落在黃梅縣的紫云山蓮花峰下,寺院周圍峰高林密,危巖高聳,群峰之間云霧繚繞,更有蒼松翠竹,點綴其間,風格秀麗,環境宜人,頗有世外仙境之感,素有“紫云佛國”盛譽。

    《黃梅老祖山志·山紀·山》記載:“諸峰環繞如菡萏,故名蓮花峰焉。老祖寺就在紫云山蓮花峰的簇擁之中。比一般寺廟只見山不見水,更得天獨厚。《黃梅老祖山志·山紀·水》記載:“大蓮花池,寺前,相距百余武,寬圓度可四五畝。其中四時澄瑩。”

    古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百余武即一百多米。身在仙山仙水中,到處是茂林修竹,絕對稱得上天然氧吧。老祖寺山門的門柱上有一副對聯:奇峰繞寺蓮千瓣,寶鏡當門水一池。此聯就是老祖寺自然環境的絕妙寫照。黃利通歸隱后常來祖寺,寫下不少老祖寺詩,如:

    萬山絕險處,千歲舊禪源。
    煙受云師引,松依石母蹲。
    及階初見寺,繞徑只同門。
    瓣瓣蓮花擁,諸天似可捫。
    原注:僧房近百家,徑相通,共一殿門。
    又:
    虧殺開山叟,青蓮品地尊。
    樵歌分鳥路,茗圃占云屯。
    明月諸天寂,梵鐘萬壑奔。
    孤松石上立,風雨老乾坤。

    紫云霽雪是黃梅古十景之一,紫云山乃老祖寺所在地,在縣此35公里處。因紫云山山高風疾,積雪深于別處。雪止天晴,紫云一峰突出,遙望似銀屏,聳立天地間,煞是好看,因此得名。釋開慧有紫云春雪詩二首:世界翻奇景,紅塵變白銀。諸仙將玉戲,妙手自回春。又:春至無春景,乾坤盡是銀。眾峰凝玉色,不夜月常橫。

    據說黃梅地理特點“有山皆北向,無水不西流”。凡水向西流的地方都非常主貴,紫云山因寶掌開山建老祖寺而揚名,千歲寶掌的功德、老祖寺的神靈、紫云山的祥云,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天機。

    清順治《黃梅縣志》記載,天王道悟重修老祖寺時,缺木少米,得到烏沙龍王報恩后,木料一根接一根從出木池浮現,大米一斛接一斛從出米石涌出。寺成,木、米遂不復出。聽說老祖寺內現今還存有唐代出木池、出米石、運米石船等遺跡。如此神奇顯靈的地方,怎么能不讓人心心念念纏繞不斷。一個魂牽夢繞的圣地,心所想之,身必往之。

    五、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來黃梅創建“菩提寺”。

    菩提流支,北印度人,意譯為道希。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學者,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經西域來到洛陽,受到魏宣武帝的優禮,提供優越的條件讓他從事譯經工作。他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遠蒞蔥左。宣武皇帝,下敕引勞,供擬殷華,處之永寧大寺,四事將給。七百梵僧,敕以留支,為譯經之元匠也。菩提流支在密宗法術上,也是獨步一時,無人可與抗衡。

    據說有一次他曾經誦咒使井水滿至井欄,用缽舀水盥洗,被人崇拜為神圣。菩提流支對中國凈土宗的形成也有貢獻,為創建凈土宗奠定了基礎。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認為曇鸞的凈土學說乃是傳自菩提流支。
    《佛光大辭典》“菩提流支”條記為“天平年間(534-537)師猶在,后不知所終。”原來他因種種原因秘密離開魏都,尋覓靜心之所,來到了湖北黃梅。清順治《黃梅縣志》載:“流支禪師,中印度人,梁武帝時與達摩同來,譯經藏,于梅地建道場曰菩提。后圓寂于多云山,其塔在焉。”清咸豐進士、邑人梅雨田有詩曰:
    印度東土初祖從,流支疏塔碧苔封。
    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鐘。

    多云山位于現縣城東北十五里,山頂常有云氣,天旱時,人們常以云氣為測天雨的象征,故名。古稱黃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說的就是這里。多云山上有一古剎名廣福寺,三面群山環抱,面對一山谷口,寺前約有一百余畝自東向西傾斜的開擴地,形如燕窩,俗稱燕窩地。

    菩提流支塔在廣福寺東側100米處,圓頂石拱,兩扇合關石門,關閉靈活自如,內空面積約有5個平方米,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據“臨濟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載:“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來闡教中土,卓錫于此,講經說法、注譯諸經,獨傳千有余年。”

    菩提流支塔證實了東漢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時,從天竺來到中國的千歲寶掌、達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確曾卓錫黃梅并最后圓寂在多云山廣福寺,遺體安葬在石塔中。清康熈甲戌進士、吏部主事黃利通有登多云山詩曰:
    看山興到便忘年,踏向深山半是仙。
    曲路詢人多縮地,炊煙升屋欲扳天。
    云中樵唱罡風和,石上丹爐野火燃。
    元亮索心無妄語,武陵定不是空傳。

    又:
    一杖真堪當軟輪,浮云掩盡萬山清。
    草深細認桃花徑,柯燦剛聞澗水聲。
    古塚荒煙傷寂寞,隔江青嶂自分明。
    此來正在沉酣后,沽酒無勞惠遠情。
    又:
    碧岫頗憎僧擾去,白云合導我前來。
    龍譚水濺晴天雪,鹿苑鐘鳴下界雷。
    幾處村煙藏竹塢,一林霽色落蒼苔。
    故人款款催歸去,辜負詩狂到一回。

    六、青蓮庵是達摩過長江后講禪的第一個寺廟。

    達摩東渡,從印度航海到了中國南方,梁武帝不能接受達摩的佛法,達摩便與流支一行渡過長江往北,遇山朝拜,遇寺講禪,大力弘揚自己的裨宗佛法。現在的太白湖那時是長江主航道,古長安驛薛汊原是長江北邊一渡口,是達摩渡過長江后落腳的第一個地方,青蓮庵也成了他過長江后講禪的第一個寺廟。

    達摩靜坐在這庵前,寂靜安謐的曠野,于悠悠蓮香中聽鐘罄之聲,如天籟之音,遂賜寺名青蓮庵。并誦一偈語:一花一凈土,一念一如來,一念心清凈,蓮花佛前開。舊黃梅縣志對達摩到青蓮庵有記載,又記支遁梁武帝時與達摩同來,由此可以推斷,到過青蓮庵的不但有達摩,還有支遁。或許支遁晚年離開京城,終老黃梅,與他第一次過長江北上途經黃梅的印象不無關系。

    從東晉時期在黃梅傳教建寺的六位大德高僧,有以下四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是讀過萬卷書的大知識分子,均屬于學霸一類,教授一級。第二,都是行過萬里路的行者,遍游參學,見多識廣,有教化社會,純潔人心之方便。

    第三,都是著名學者,或譯經、或著述,都有自已的一套佛學理論,并能自園其說,取得僧俗兩界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第四,是他們都主張儒、釋、道三教和諧相處,以致為后世統治階級所取法的“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作為官方哲學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

    黃仲華,黃梅縣大河鎮黃橋村人,律師,現客居廣東中山市。

    黃梅文史哲 編委會

    法律顧問:黃仲華(資深律師)

    總編:李濱

    特邀主編:湯燕春

    主編龍靜

    副主編:柳景鋼

    委員:余建新  張劍揚  程立祥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26uuu另类亚洲欧美日本|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欧美野外伦姧在线观看| AV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 嫩草成人AV影院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和艳妇在厨房好爽在线观看|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先锋男人AV资源网站|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野花免费社区在线| 国产边摸边吃奶边叫做激情视频| 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无码欧亚熟妇人妻AV在线外遇|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视频图片|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福利| 成人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