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因為我們身體各臟腑器官,所需要的營養,全依靠脾胃消化功能產生的水谷精微來滋養。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論的創始人——李東垣講:“脾胃不和,百病叢生”。《黃帝內經.素問》中講: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可見脾胃對我們來講,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中醫怎么調養呢? ![]() 一、中醫對脾胃的調養,離不開“未病先防”。 其具體內容為: 1、過饑或者是過飽,均易傷脾胃。 首先,講講過饑的危害:如果我們不能按時吃飯,或者是長期進食不足,就會造成氣血生化無源,一旦我們身體的氣血得不到足夠的補充,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我們臟腑功能衰弱而使我們生病,或出現因正氣不足,抵抗力低,無法與疾病抗衡,繼發其他的病癥。 其次,講講過飽的危害:如果我們飲食過多或者是暴飲暴食,一旦超過了脾胃助消化的能力,就會損傷脾胃之氣。就會造成食積,厭食,噯腐吞酸,腹脹,腹痛等癥狀。 2、勿過食寒熱。 人體健康有賴于陰陽的平衡,除了我們熟知的,藥物擁有寒熱溫涼性質之外,各種食物也存在藥物這種寒熱溫涼的特性。如果我們嗜食寒涼或者是溫熱的食物,就會造成我們身體的陰陽失調,進而產生某些疾病。這和中醫治法“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是相通的。具體而言:過食生冷寒涼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使寒濕內生,從而發生腹痛、腹瀉等癥;而過食溫熱的食物,易損傷脾胃陰液,使腸胃積熱,從而發生口渴、口臭、便秘等癥。 3、勿偏食五味。 從中醫理論上講,五味與五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腎。因此,如果我們長期過食某種味道的食物,就會造成我們身體五臟功能的偏盛或偏衰,從而使我們產生某種疾病。 而在中醫臨床上發現:而過食辛味,易損傷脾胃陰液,易致引起癰疽瘡毒等病證;多食甘肥厚味,脾胃運化艱難,運化失常,導致氣血不足,體虛氣弱,甚至是可導致性欲減退;偏食酸者,易致胃酸過多,對胃潰瘍等胃病者不利;偏食苦食者,易致胃寒傷人陽氣,對脾胃虛弱及陽氣不足者不利;過食咸味,除了能造成我們血壓升高之外,還會降低胃內黏液的黏度,降低對胃壁的保護作用,從而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所以,過食某種滋味的食物,都會對我們的脾胃造成傷害。 4、避免勞神過度 從中醫理論上講,脾統血,主運化,在志為思,心主血而藏神。所以,如果我們思慮過度的話,就會耗傷心血,損傷脾的功能,導致氣滯與氣結,致脾胃呆滯,運化失常,產生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由于缺少必需的營養物質,致使我們產生心悸、健忘、多夢、失眠及因脾失健運的不思飲食、腹脹、消化不良、便溏等癥。所以養脾胃,我們要注意避免勞神過度。 5、適當運動 如果我們長期不參加體育鍛煉,就會使脾胃之氣呆滯,功能減弱,氣血生化不足,致使脾胃功能運行不暢,從而產生食少無力、無精打采、身體軟弱、痰濕內停、形體發胖,一活動就氣短、心悸、自汗等癥狀。所以,調理脾胃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是必須的。 二、調養脾胃離不開中藥的調理 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呢?如果脾胃出現了問題,中醫又是怎么用中藥進行調理的呢? 1、脾陰虛:如果我們出現食后腹脹,身體消瘦、干嘔呃逆、體倦乏力、飲食減少、腹脹、口唇干燥、咽干、潮熱、盜汗、大便干結、舌淡苔白、脈緩或弱等癥狀時,可采用滋陰益氣方法治療。可選服:歸脾丸、人參歸脾丸等調理。 2、脾陽虛:如果我們出現食少、腹脹、胃痛、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等癥狀時,可采用溫中散寒補脾的方法治療。可服理中丸調理脾胃。 3、脾胃氣虛:如果我們出現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后脹滿、舌質淡或胖、苔薄白等癥狀,可采用健脾益氣,和胃助運。可服用四君子丸、香砂六君丸、參苓白術散、健脾丸等進行調理脾胃。 4、脾胃虛寒:如果我們出現腹脹納呆、脘腹痛、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空腹痛甚,得食則緩,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者舌淡胖嫩,脈虛弱或者沉遲。可以采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可服用附子理中丸、小健中顆粒、良附丸等進行調理。 5、飲食停滯(食積):保和丸、枳實導滯丸、開胃山楂丸、六味安消膠囊、開胃健脾丸等調理脾胃。 6、胃脘疼痛:木香順氣丸、氣滯胃病顆粒、胃蘇顆粒、元胡止痛片等調理脾胃。 7、熱結腸胃型便秘:用麻子仁丸進行調理。 三、調養脾胃少不了中醫按摩的調理 1、按揉足三里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 次數:20-30次。 功效: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主治:腹脹、腹痛、嘔吐、泄瀉及下肢痿軟等。 (注)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穴,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臨床上多用于治療消化道疾病。 2、按揉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向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而揉之。 次數:按3—5次,揉20—30。 功效:通經脈,活血絡,清利下焦濕熱。 主治:消化不良,遺尿、小便頻數澀痛不利,下肢痹癥等。 (注)三陰交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常按揉不但能健脾胃、助運化,還能補益肝腎。 3、掐揉外勞宮 ![]() 位置:在手背,中指與無名指掌骨中間,與內勞宮相對。 操作:用拇指端掐而揉之。 次數:100-500次。 功效:溫陽散寒,升陽舉陷。 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消化不良,脫肛,遺尿,咳嗽,氣喘,疝氣等。 (注)本穴性寒,為溫陽散寒、升陽舉陷的佳穴,兼能發汗解表。 4、揉摩中脘 ![]()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劍突至臍連線的中點。屬于任脈。 操作: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端或者是手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手掌心或除拇指外,其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自中脘推向鳩尾處,稱推三焦;沿季脅處分推至帶脈處,稱分推腹陰陽。 次數:揉或推約100—300次;摩5分鐘。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噯氣等。 (注)中脘為胃的募穴,專治消化系統疾病。自下而上推胃脘,易使人嘔吐,故少用。 5、摩揉腹部。 位置:腹部 ![]() 操作:右手疊于左手之上或左手疊于右手之上,兩手掌心相對,貼于皮膚之上。自神闕(肚臍)起,摩至兩側帶脈,途經水分、天樞、氣海、石關、梁門、下脘、中脘、關元、帶脈等穴或者是定在神闕位置不動揉之。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治療時取用補、瀉手法,養生宜平補平瀉。 時長:5分鐘。 功效:消食化滯,健脾止瀉,降逆止嘔,通便。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食積、腹脹、惡心、嘔吐、厭食、便秘。 四、藥膳調養脾胃 1、胡蘿卜50克,茶葉10克。胡蘿卜與茶葉煎水服。 功效:理氣消食。 2、羊肉粥:羊肉100克切丁,同高梁米100克煮粥食用。 功效:治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消化不良。 3、補益雞:老母雞1只,人參10克,小茴香15克,花椒6克,醬油、甜酒各30毫升。雞去毛及腸雜,洗凈備用。將人參切片,花椒研末,與小茴香、甜酒拌和,醬油可根據自已口味及雞的大小增減其量,但不宜太咸。將拌好的藥料填入雞肚內,放入瓦缽中,隔水蒸至熟爛;或放水在沙鍋中煮爛即可。空腹服食適量,以少吃多餐為宜。 功效:補氣健脾,溫中暖胃。 適用于氣虛脾胃不和所致的氣短無力,肌肉不豐,食欲不振,胃腹脹痛等癥或病后體弱,精力未復者。 4、仙人掌豬肚湯:仙人掌30-60克,豬肚1個。將仙人掌裝入豬肚內,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燉至熟爛。飲湯,食豬肚。 功效:行氣活血,健脾益胃。適用于氣滯血瘀,胃痛年久不愈等癥。 (注)文中的藥物使用前,請咨詢中醫師或者是中藥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