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個古方,治九種便便閉結 《辨證錄》,為清代名醫陳士鐸撰。約成書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辨病體之異同,證藥味之攻補”為特點,故稱為《辨證錄》。 便便閉結的九種情況,正為陳士鐸所列,并有對癥之方。 表現:大便閉結,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 此種情況,實為腎水干涸導致。 腎水為肺金之子,大腸與肺為表里。所以推導起來,大腸便是腎的叔伯,也能沾腎水一點光。肺金生腎水的前提條件,是得清氣,得濁氣不僅沒錢養兒子,還會反過來要兒子養。所以若大腸得濁氣不通,也是需要腎水這個侄兒給點零花錢來潤養的。 兩位都要腎來養,這便造成了腎水不足之情況,所以大腸不通,肺也不好,咽喉腫痛,口干舌燥之時,別只知道瀉大腸,而是要補充充足的腎水,供大腸所需。 對癥方:濡腸飲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肉蓯蓉(一兩,水洗淡水浸,一日換水五次) 水煎,空腹服。一連數劑,無不通者。 此方用熟地補腎,用當歸生血潤腸,用蓯蓉性動以通便,補陰而非亡陰,于老人尤宜。 這是由于老人陰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得此癥最多。而少年腎虛的情況,用此也有利哦!大腸一通,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等癥,斷了產生的根源,全部作鳥獸散啦! 表現: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噯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水。 此種情況,根源是腎火虛衰。 腎水屬陰,腎火屬陽,陰陽調合,人體才能良性運轉,大腸同樣如此。 大腸,傳導之官,有火則轉輸無礙,無火則幽陰之氣閉塞,但由于大腸屬金,金畏火,若火在大腸,則大腸有太熱之害;火在腎中,則大腸無大寒之憂 。 故此種大便閉結,依然是從側面出擊,補腎中之火,通大腸之結,解畏寒畏冷等。 對癥方:溫腸開閉湯 巴戟天(一兩) 白術(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附子(二錢)水煎服。 此方用巴戟補腎陽、熟地、山茱萸補腎陰,以使至陰之中,仍有至陽之氣,又用白術以利腰臍。因附子直通其腎,迅速達于膀胱,膀胱火氣熏蒸,雪消冰融,何至于固結不通呢! 表現: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 此種情況,根源是胃火沸騰。 中醫有腎為胃之關之說,這是指腎藏胃腑津液,進入胃中而滋養腑腑,所以胃火一發,便易連帶燒干腎水。腎水不足,大便則不通。宜急救胃火,且必得滂沱大雨,傾盆而下,淋漓澆灌,才能熄胃火。 對癥方: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麥冬(一兩)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人參(五錢) 竹葉(一百片) 粘米(一撮)水煎服。 一劑火瀉,二濟便通后,改用清肅湯。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花(二錢) 生地(三錢) 陳皮(五分) 丹皮(二錢) 水煎服。十劑大便永無閉結之苦。 竹葉石膏湯之石膏,辛散,而性又猛烈,頻繁多用,反易損耗真陰,真陰一耗,則前火雖消,后火又將燃起。使火有余,而水不足,所以與其瀉火以損陰,還不如補水以制陽,故改用清肅湯,補水以息陽火之余焰。 表現:大便閉結,胸中飽悶,兩脅疼痛,嘔酸作吐,不思飲食。 此種情況,罪魁禍首是肝火。 心肝相連,肝火不動則已,動便易引心包之火沸騰,心為五臟之首,心肝之火沸騰,自然會連帶著大腸的的水液被燒干,以至大便閉結。加之肝木克脾土,脾與大腸是一個運化系統,若肝火旺,大腸同樣受影響。 故解決問題,得先瀉肝木之火,令肝氣自平,不克脾土,脾胃之津液,自能轉輸于大腸,而無阻滯之苦。 對癥方:散火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炒梔子(三錢) 柴胡(三分) 大黃(一錢) 地榆(二錢)水煎服。一劑大便通,二劑肝火盡散,不再閉結也。 此方專入肝以瀉火,又能舒肝之郁,這是由于肝不郁則肝火必不旺。肝火一散,各經之火全都作鳥獸散,怎么會獨留大腸一經的火呢。并且方中原有地榆,專解大腸之火者呢。 表現:大便閉結,口干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 此種情況,是脾火太旺的緣故。 脾喜濕不喜燥,得火則燥,為啥卻為脾不喜呢?原來,啥事都講究度,火太旺,脾則成焦土。當然脾土焦,僅靠脾一已之力也難達成,還有命門之火神助攻。兩火來戰,脾運化水谷的功能便大大減弱,不能運化到大腸。大腸無津液來潤澤,便便怎么拉得出來呢。 治法須急救脾土之焦,又必先瀉命門之火,使脾土得養,火勢降下來,津液自潤,何必從大腸治,這是走了錯路,多此一舉。 對癥方:救土通腸湯 玄參(二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知母(一錢) 濃樸(三錢) 升麻(五分) 大麻子(三十粒)水煎服。二劑大便必通,減去大麻子與知母,再用四劑,脾火盡散,大便不再結矣。 此方玄參、生地補脾土之陰,又瀉命門、脾胃之火,當歸潤腸,知母、濃樸取其下行以解熱,升麻提脾土之氣,則陽升而陰自降,大麻子最潤大腸而引火下行,不使陰氣上升,正助升麻以提陽氣。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干澀之擔心,怎么會怕大腸之不通呢? 表現:大便閉結,舌下無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煩悶發躁。 此種情況,根源是心火旺。 通常來說,心與小腸為表里,沒有聽說心與大腸有妨礙。但大腸雖不與心為表里,實與肺為表里,心火太盛則克肺,連帶克大腸,大腸自然也不能善其身。 治法宜急瀉火,但僅只瀉其火,心與大腸便如大旱之田野,必須以大雨淋之,則大旱之氣頓除,而河渠盡通。 對癥方:掃氛湯 黃連(三錢) 玄參(三兩) 沙參(一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丹皮(一兩) 栝蔞(二錢) 水煎服。一劑心火降,大便即通,不必二劑。 此方用黃連以直解其心中之熱。但僅用黃連,不用玄參,則黃連雖寒而性燥,火雖解而大腸之燥如故。得玄參之潤,以助黃連,則浮游之火,不僅盡除,還可得潤澤以去燥。這正如夏熱之時,忽得大雨,既去炎熱,又清涼爽快。 至于沙參生陰,當歸生血,麥冬涼肺,丹皮涼腎,是使其不來助心中之焰。加入栝蔞,使火存于心中,全部隨濡養潤澤之藥下降而消滅。火滅水生,則大腸之炎熱的氛圍頓掃,自然得通,故以一劑而見功效。 表現:大便閉塞不通,咳嗽不寧,口吐白沫,咽喉干燥,兩腳冰冷。 此種情況,根源是肺火太旺。 肺主皮毛,肺氣虛,風寒便會乘虛而入,正氣一看,趕緊舉槍來戰,戰斗打得如火如荼,寒變為熱,風這個壞風又呼拉拉助攻,肺內旺火一片。肺為嬌臟,僅可微火熏蒸,不可猛火灼煉,一遇大火生,不僅津液燒盡,還會移熱于相表里的大腸,令大腸之津液也枯竭。 解決的辦法,宜輕治肺火,既免傷嬌肺之氣,又免肺胃相生,心肺相連的胃與心火來添亂,由此則肺火自散,陰液自生,大腸不必通而自通也。 對癥方:抑火湯 山豆根(二錢) 黃芩(三錢) 麥冬(一兩) 天門冬(五錢) 當歸(一兩) 升麻(五分)水煎服。 二劑肺火清,又服二劑,大腸之閉開,冉服二劑全愈。 此方抑肺金之火,又不傷肺金之氣,肺金得養,津液通而大腸潤矣。 表現:大腸閉結不通,飲食無礙,并無火癥之見,亦無后重之機,有至一月不便者。 此種情況,是氣虛,以至不能推送津液的緣故。大腸無津,只是不能潤澤糟粕,而氣弱,就像汽車打不燃火,發動不起來。 陽氣就像汽車不能打燃的火。陽氣一衰,則陽不能通陰。而陰與陽相隔,難以調和,以至水谷入于腸,各消各化,不能顧全大局,故留于中焦而不下。 治法不可滋陰以降,需當助陽以升。 對癥方:升陽降濁湯 人參(五錢) 黃芪 (五錢) 白術(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分) 荊芥(五分) 麥冬(五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大通。 此方是純粹的補陽分之藥,只有麥冬、當歸稍稍的益其陰,以令陽氣勝陰而偏旺,又得附子、肉桂直入于至陰之中,引柴胡、荊芥升提其陽氣。陽氣一升,陰氣立降,怎么還能阻塞大便呢。 表現:大便閉結不通,手按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但小便又清長。 此種情況,人以為有硬屎留于腸中,誰知是蓄血不散。 蓄血之癥,傷寒多見,現在這個人并不感風寒之邪為何也有蓄血之病?這是不知人之氣血,無時不流通于經絡之中,一有拂反抑制,氣即郁塞不通,血即停住不散,于是遏于皮膚而為癰,留于腸胃而成痛,搏結成塊,隔斷糟粕的運行,大腸因此而不通。 治法宜通大腸,佐以逐穢之藥,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如水蛭等,才能入其中而散其結。 對癥方:抵當湯 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炒黑) 虻蟲(二錢,各為細末) 桃仁(十四粒,研碎) 大黃(五錢)水煎調服。 一劑而大便通,痛楚頓時消失。 大黃泄下,其勢最猛,得水蛭、虻蟲、桃仁破血之味相佐,其破堅逐穢之效更神。此等閉結,不快速通利,必有發狂之變。但何以辨其為蓄血之病乎?全是看小便之利與不利。 蓄血之病,小便必利,以血不能入于膀胱之中,故膀胱之氣能行能化,不影響其解出來。故見小便利而大便結者,用抵當湯才是無差錯的辦法。 以上便是名醫陳士鐸(明清名醫)所列九種大便不通,您覺得概括全了嗎,治方有道理嗎?一起來聊聊吧! 一個提醒:清代藥物劑量與現代換算,一兩約為31克,一錢約為3克,一分約為0.3克。 第二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愛好者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
二、九種不同大便閉結原因,按癥狀仔細區分,選方應用: 癥狀一: 人有大便閉結者,其癥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人以為火盛閉結也,誰知是腎水之涸乎。夫腎水為肺金之子,大腸與肺為表里,肺能生子,豈大腸獨不能生水乎?不知金各不同,金得清氣則能生水,金得濁氣不特不能生水,反欲得水以相養,故大腸得氣之濁,無水則不能潤也。雖然大腸之開闔,雖腎水潤之,亦腎火主之也。而腎火必得腎水以相濟,無腎火,而大腸洞開矣。無腎水以濟腎火,則大腸又固結而不得出,故腎虛而大腸不通,不可徒瀉大腸也,瀉大腸愈損其真陰矣。此等之癥,老人最多,正以老人陰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耳。治法但補其腎中之水,則水足以濟火,大腸自潤矣。 方用 濡腸飲: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肉蓯蓉(一兩,水洗淡水浸,一日換水五次) 水煎,空腹服。 一連數劑,無不通者。 此方用熟地補腎,用當歸生血潤腸,用蓯蓉性動以通便,補陰而非亡陰,于老人尤宜,而少年腎虛之輩,亦何獨不利哉。 此癥用濡腸湯亦效。 熟地 當歸(各一兩) 升麻(五分) 牛膝(三錢)水煎服。
癥狀二: 人有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噯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湯,人以為火衰閉結也,誰知是腎火之微乎。夫大腸屬金,金宜畏火之刑,何無火而金反閉耶?不知頑金非火不 ,所以大腸必得火始能開闔。大腸者,傳導之官也,有火則轉輸無礙,無火則幽陰之氣閉塞,其輸挽之途,如大溪巨壑,霜雪堆,結成冰凍,堅濃而不可開,倘得太陽照臨,則立時消化,非大腸有火則通,無火則閉之明驗乎。然而大腸本經,不可有火也。火在大腸,則大腸有太熱之虞;火在腎中,則大腸無大寒之 。倘腎中無火,則大腸何以傳化水谷哉。治法必須補腎中之火,不必通大腸之結也。 方用溫腸開閉湯: 巴戟天(一兩) 白術(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附子(二錢) 水煎服。 此方用巴戟天、熟地、山茱萸以補腎,至陰之中,仍有至陽之氣,又用白術以利腰臍。因附子直通其腎,迅達于膀胱,則火氣熏蒸,陽回黍谷,雪消冰泮,何至固結閉塞哉。 此癥用暖陽湯亦效。 白術 肉蓯蓉(各一兩) 附子(一錢)水煎服。 癥狀三: 人有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人以為火盛閉結也,誰知是胃火之沸騰乎。夫陽明胃火一發,必有爍干腎水之禍。大便不通,正胃火爍干腎水也。似宜急救息其火,但火性炎上,若以細微之水潑之,則火勢愈烈而不可止,必得滂沱大雨,傾盆倒甕,淋漓澆濯,則燎原之火庶幾盡息。 方用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麥冬(一兩)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人參(五錢) 竹葉(一百片) 粘米(一撮) 水煎服。一劑火瀉,二濟便通,然后改用 清肅湯 清肅湯: 玄參(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竹葉(三十片) 甘菊花(二錢) 生地(三錢) 陳皮(五分) 丹皮(二錢)水煎服。十劑大便永無閉結之苦。 前用白虎湯,以火勢太盛,不得已暫救腎中之水也。但石膏辛散,而性又猛烈,頻用多用,反致損耗真陰,真陰一耗,則前火雖消,后火又將復起,況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與其瀉火以損陰,何若補水以制陽之為得,所以改用清肅湯,補水以息陽火之余焰耳。 此癥用 潤胃丹 亦效。 石膏(五錢) 知母(一錢) 玄參(一兩) 生地(五錢) 牛膝(三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 癥狀四: 人有大便閉結,胸中飽悶,兩脅疼痛,嘔酸作吐,不思飲食,人以為火之作祟也,亦知為肝火之故乎。夫肝屬木,木易生火,火旺似宜生脾胃之土,土又生金,何至大腸無津,成閉結之癥?不知肝中之火,乃木中之火,半是雷火也。雷火最能爍水,試看連陰久雨,必得雷電交作,始散陰霾,正爍水之明征也。故肝火不動則已,動則引心包之火而沸騰,引陽明之火而震動,火多而水有不涸者乎,水涸而大腸安得不閉結哉。故欲開大腸之閉,必先瀉肝木之火,則肝氣自平,不來克土,胃脾之津液,自能轉輸于大腸,而無阻滯之苦矣。 方用 散火湯: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炒梔子(三錢) 柴胡(三分) 大黃(一錢) 地榆(二錢) 水煎服。一劑大便通,二劑肝火盡散,不再閉結也。 此方專入肝以瀉火,又能舒肝之郁,蓋肝不郁則肝火必不旺。肝火一散,各經之火無不盡散,豈獨留大腸一經之火哉。況方中原有地榆,又專解大腸之火者也。 此癥用 丹黃湯 亦神。 炒梔子 丹皮(各三錢) 白芍(五錢) 甘草 黃芩(各一錢)水煎服。 癥狀五: 人有大便閉結,口干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人以為大便之火閉也,誰知是脾火之作祟哉。夫脾乃濕土,得火則燥,宜為脾之所喜,何反成閉結之癥?不知土太柔則崩,土太剛則燥;土崩則成廢土,土燥則成焦土也。然而土焦,非陽明之焰下逼,必命門之火上炎,二火合攻,脾之津液涸矣。水谷之入,僅足供脾之用,何能分潤于大腸乎,大腸無津液之潤,則腸必縮小,不能容物,安得不閉結哉。治法須急救脾土之焦,又必先瀉陽明、命門之火,始脾土得養,自易生陰,陰生而津液自潤,何必通大腸之多事哉。 方用 救土通腸湯: 玄參(二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知母(一錢) 厚樸(一錢) 升麻(五分) 大麻子(三十粒) 水煎服。二劑大便必通,減去大麻子與知母,再用四劑,脾火盡散,大便不再結矣。 此方玄參、生地補脾土之陰,又是瀉命門、脾胃之火,當歸取以潤腸,知母、濃樸取其下行以解熱,升麻提脾土之氣,則陽升而陰自降,大麻子最潤大腸而引火下行,不使陰氣上升,正助升麻以提陽氣。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干澀之虞,何患大腸之不通哉。 此癥用 助陰湯亦效。 玄參, 當歸, 生地(各五錢) 知母(一錢) 牛膝(二錢)水煎服。 癥狀六: 人有大便閉結,舌下無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煩悶發躁,大眥紅赤,人以為大便之火閉也,然亦知是心火之焚燒乎。夫心與小腸為表里,未聞心與大腸有妨礙也。然大腸雖不與心為表里,實與肺為表里,心火之盛刑肺,即刑大腸矣。蓋大腸屬金,心火太盛,則心不能受,自分其火與大腸。而大腸又最畏心火,火盛爍金,可立而待也。雖肺能生水,肺與大腸有表里之關切,豈無津液之降,以救大腸之枯渴。無如肺先受心火之刑,自救不遑,親子如腎,尚不能分潤,安有余波以及兄弟,來救援大腸乎?此大腸之所以不通也。治法宜急瀉火,但徒瀉其火,無汪洋甘澤之降,恐不足以濟大旱之渴也。必須以大雨淋之,則旱魃之氣頓除,而河渠盡通矣。 方用掃氛湯: 黃連(三錢) 玄參(三兩) 沙參(一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丹皮(一兩) 栝蔞(二錢)水煎服。 一劑心火降,大便即通,不必二劑。 此方用黃連以直解其心中之熱。然徒用黃連,不益之玄參,則黃連雖寒而性燥,火雖解而大腸之燥如故也。得玄參之潤,以匡贊黃連,則浮游之火,不特盡除,且潤以去燥,不啻如夏熱之時,忽得大雨,既去火炎,又 渥也。至于沙參生陰,當歸生血,麥冬涼肺,丹皮涼腎,無非斷四路之氛,使其不來助心中之焰。加入栝蔞,使火存于心中者,盡隨濡潤之藥下降而消滅之也。火滅水生,則大腸之炎氛頓掃,欲不通得乎,所以一劑而奏功也。 此癥用 散襟湯 亦效。 黃連, 丹皮(各三錢) 當歸 ,麥冬(各一兩)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 癥狀七: 人有大便閉塞不通,咳嗽不寧,口吐白沫,咽喉干燥,兩腳冰冷,人以為三焦之火旺也,誰知是肺經之火旺乎。夫肺屬金,大腸相表里最為關切者也。肺火之旺,何竟傅入于大腸?不知肺乃嬌臟,僅可微火熏蒸,不可猛火 煉,故一遇火生,即移其熱于大腸也。且肺主皮毛,肺氣少虛,風寒襲之,因肺中正氣與邪氣相戰,寒變熱而風變邪,肺因生火,自爍其津,肺與大腸既相唇齒,肺之津涸,大腸之液亦竭矣。治法但宜輕治肺火,而不可重施。以輕清下降之味,少抑其火,庶胃中之火,不來助炎,心中之火,不來添旺,則肺火自散,陰液自生,大腸不必通而自通也。 方用 抑火湯: 山豆根(二錢) 黃芩(三錢) 麥冬(一兩) 天門冬(五錢) 當歸(一兩) 升麻(五分)水煎服。 二劑肺火清,又服二劑,大腸之閉開,再服二劑全愈。(總6劑) 此方抑肺金之火,又不傷肺金之氣,肺金得養,津液通而大腸潤矣。 此癥用 芩麻地冬湯 亦效。 麥冬(二兩) 黃芩 ,天門冬(各三錢) 升麻 ,甘草(各一錢) 生地(五錢)水煎服。 癥狀八: 人有大腸閉結不通,飲食無礙,并無火癥之見,亦無后重之機,有至一月不便者,人以為腎中之無津也,誰知是氣虛而不能推送乎。夫大腸無津,固不能潤,而氣弱亦不能行。 陽氣一衰,則陽不能通陰,而陰與陽相隔,水谷入于腸,各消各化,不相統會,故留中而不下也。治法不可滋陰以降之,亟當助陽以升之也。 方用 升陽降濁湯: 人參(五錢) 黃芪(五錢) 白術(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三分) 荊芥(五分) 麥冬(五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大通。 此方純是補陽分之藥,止麥冬、當歸少益其陰,則陽氣勝陰,始有偏旺之勢,又得附子、肉桂直入于至陰之中,引柴胡、荊芥升提其陽氣也。陽氣一升,陰氣立降,安能阻塞之哉。 此癥用 潤輸湯亦效。 黃芪(五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升麻(五分) 紅花(五分) 麥冬 ,肉蓯蓉(各五錢)水煎服。 癥狀九: 人有大便閉結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煩躁,坐臥不寧,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復清長,人以為有硬屎留于腸中也,誰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癥,傷寒多有之,今其人并不感風寒之邪,何亦有蓄血之病?不知人之氣血,無刻不流通于經絡之中,一有拂抑,則氣即郁塞不通,血即停住不散,于是遂遏于皮膚而為癰,留于腸胃而成痛,搏結成塊,阻住傳化之機,隔斷糟粕之路,大腸因而不通矣。治法宜通大腸,佐之逐穢之味,然而草木之藥,可通無形之結,不能通有形之結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結。 方用 抵當湯 治之。 水蛭(三錢,剪碎如米粒大,炒黑) 虻蟲(二錢,各為末) 桃仁(十四粒,研碎) 大黃(五錢)水煎調服。 一劑而大便通,頓失痛楚矣。 蓋大黃泄下,其勢最猛,得水蛭、虻蟲、桃仁破血之味相佐,其破堅逐穢之效更神。此等閉結,不速通利,必有發狂之變。但何以辨其為蓄血之病乎?全在看其小便之利與不利耳。 蓋蓄血之病,小便必利,以血不能入于膀胱之中,故膀胱之氣能行能化,無害其下出之水道耳。故見小便利而大便結者,用抵當湯萬無差謬耳。 此癥用大黃散瘀湯亦神。 水蛭(炒黑,三錢) 大黃, 丹皮(各三錢) 當歸(一兩) 紅花(三錢) 桃仁(十四個) 生地(五錢)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