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沙場碎鐵衣, 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李白渴望建功立業,他也特別景仰英雄人物。歷史上的張良、謝安等功成身退的人物成為他筆下的常客,他在古風《俠客行》中還塑造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英雄形象,而要在一首絕句中尺幅興波,將英雄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的,他的《從軍行》(其二)便是其中的名篇。 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即點出一個“百戰沙場”的英雄形象,“百戰”,言戰事頻繁;“碎鐵衣”,極寫征戰環境之“苦”、條件之“差”。其中,“碎”字下得絕妙,因氣候的惡劣和作戰的頻繁,將士們的鎧甲都已支離破碎,而將士們因長期作戰,來不及休整,補給十分困難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正是在這樣的困難之下,我軍又被敵軍重重包圍,“城南已合數重圍”,我軍將士連一點喘息之機都沒有。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讀者透過文句也深感壓抑,似乎我方必將慘敗。 然而第三句陡然一轉,“突營射殺呼延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突然率領部下闖入敵營,快速射殺敵軍的一員悍將,使敵軍陷于慌亂。 結句“獨領殘兵千騎歸”是說這位孤膽英雄率部下趁勢殺出重重包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最終成功返回我軍大營。 如果從全局上看,我方是打了一場敗仗。但敗卻并不令人沮喪,反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詩人筆下的這位英雄便如《三國演義》中的常山趙子龍闖營沖陣,讓敵人聞風喪膽。“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似有千鈞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威風凜凜之感。 我們從詩中并不能直接看到這位英雄的肖像,但通過詩人的一枝妙筆,英雄的精神與氣概卻給讀者留下極為鮮明而突出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斗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讓人不會想到他們所經歷的敗仗,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 像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于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于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本詩也頗能體現李白寫作手法的特點,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渲染艱苦的環境氛圍,次句“城南已合數重圍”進一步突出形勢危殆,似是我軍氣數已盡,而第三句“突營射殺呼延將”情節陡轉,一下子振起全篇,一群敗中有勝、突營沖陣、威風凜凜的將士形象就出現在讀者眼前了。李白作詩,常于不當轉處而轉,如《秋登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似乎愁之難盡,以下“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又大呼酣飲,“愁”“喜”直無痕跡可尋,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詩人情思飛越,以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立即又愁如流水了,“悲愁”“歡樂”俱無憑啊。即以本詩而論,尺幅興波,正在于第三句轉得絕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