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92,《明朝史話》連載17,歡迎收看。 01:王陽明:此心光明萬物生! 明朝初年,統治階級為了從思想上統治人民,大力提倡宋元以來被捧為正宗儒學的程朱理學,用來鉗制人們的思想。 朱元璋在位時,設立太學,只準儒生學習“五經”及孔孟之書,講學則專講程朱理學。明成祖朱棣時代,又命令儒臣編輯《性理大全》頒布天下,此外,還敕撰《四書大全》,規定科場以“四書”、“五經”為內容,以朱熹的傳注為準則,否則便被視為“離經叛道”。成化以后,甚至連作文的程式也規定一律采用死板格式的“八股文”。所以,明代的學者說“國朝以理學開國”,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實。 隨著明朝中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不僅政治危機嚴重,同時也出現了思想危機,舊有的理學教條已不可能解決現實存在的社會危機,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人,對理學產生了懷疑。 生活在這一歷史時代的王陽明,他親身經歷官場的黑暗現實,痛切地感到國家政權腐敗,統治階級道德淪喪,“如病狂喪心之人”,時局嚴重到“如沉疴積萎"。為“挽世道,救人心”,“輔君淑民”,鞏固封建統治,他在批評朱熹客觀唯心論的基礎上,結合其一生的政治實踐經驗,建立起一整套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終年57歲。他生前曾在會稽陽明洞隱居,自號“陽明子”,又曾創辦陽明書院,從事講學,所以后人稱他為陽明先生,把所倡導的主觀唯心論學說稱為“王學”或“心學”。 王陽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親王華,曾任南京吏部尚書。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28歲那年考中進士,進入官場。晚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江西巡撫等要職,因維護明朝統治有功,被封為新建伯。 王陽明早在少年時代就把讀儒家經書、學做圣賢,當成頭等重要的大事。18歲那年,他曾向理學家婁諒求教,聽婁諒講宋儒“格物之學”。21歲時,他跟隨父親住在北京,這時還相信朱熹的學說,到處尋求朱熹的遺著閱讀,甚至照著朱熹的說教去做“格物致知”的工夫。 有一回,他和友人對著庭院中的竹子,苦思冥想,想要從“格”竹子來體認“天理”。經歷了7天,毫無所得,反而疲累不堪,病倒了。 格竹子的失敗,使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失望之余,轉而聽道士談“養生”之道,也和佛教僧侶交往,向和尚請問禪機,因此,在思想上頗受佛教禪宗主觀唯心主義的某些影響。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因援救諫官戴銑等而觸犯專權跋扈的宦官劉瑾,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當驛丞。 龍場地處貴州西北深山,生活相當艱苦。王陽明官場失意,意志消沉,日夜靜坐,用以體驗道德修養的作用,尋求內心的解脫。一天夜里,他突然大聲呼喊,說是頓悟圣賢“格物致知”的道理,這些道理全都具備于自己心中,不必外求,此即所謂“龍場悟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