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樹老根先枯,人老腳先衰”意思是樹快不行了,一定是樹根出了問題,而人會老,是腳先涼了,所以古人讓人多泡腳,不是沒有道理 用現代醫學來講,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如果腳涼了,說明氣血到不了那么遠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臟壓力不夠了,無法將血輸送到那么遠 而中醫的倪海廈說,手是心臟再管,腳是小腸再管,因為心與小腸相表里,而腳涼是小腸不夠熱,也就間接說明心臟壓力已經不足 那小腸熱不熱怎么知道?小腸后面是腎,你摸一下后背兩腎的位置,如果是寒涼的,說明小腸不夠熱了,還有小腸是幫助消化和吸收營養的,如果小腸不夠熱,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比如大便溏稀,大便黑色,或者拉出未消化的食物,都是屬于消化不好了 而兩腎的位置是涼的人,一般都會出現腰酸,腳涼,精神差,腿無力酸軟等,所以后人就把這些列入為腎陽不足了, 前面我們也說過,心臟的動力是來自于腎陽,如果腎陽不足或者腎氣虛,就會間接導致心臟不適,而腎主收藏的,它就像一個倉庫,倉庫有沒有貨,還得靠前面的生存車間,這就是脾腎要同補的原因 上個月一個中年人,才43歲,就出現腳涼怕冷,空調不敢吹,睡覺要穿襪子,六月天也是一樣,所以前來看診,自述雙腿沉重,腰酸乏力,吃涼就拉肚子,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沉緩,尺脈弱,我給他用的是金匱腎氣芄 四君子湯加減 前幾天又過來復診,自述沒有那么怕冷了,還穿著短袖過來,我都感覺到意外?我就問他:你不怕冷了嗎?他說:現在沒事了,在你這看了第二回,就好很多了,現在都不腹瀉,也敢吹空調了 這就是脾腎同補的方法,不能只補腎陽,雖然腎陽不足會怕冷,但脾胃不好,一樣的濕氣重,水濕重了后腎陽負擔就加重了,所以要兩方面一起,才能將水濕盡快排出體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