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體檢報告,發現肺部有結節該怎么辦?近日,劉先生在體檢中被查出肺部結節,他擔心不已,在醫生的指導下,劉先生進行了五天藥物治療,復查時,CT結果顯示肺部結節消失了。 結節就是早期癌嗎?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肺部結節呢? 肺結節不等于肺癌前兆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與CT成像水平的不斷提升,“結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人將它看成是癌癥的前兆。對此,岳陽醫院腫瘤一科主任醫師龔亞斌表示:“肺部結節是否是惡性的,需要根據結節性質的動態變化來判斷。”肺部結節“背后”可能是轉移性腫瘤、原發腫瘤在作祟,也可能是良性腫瘤或者良性非腫瘤疾病。 結節的直徑大小是考慮因素之一,直徑越小惡性的可能也越小。“如果小于5毫米,惡性的幾率幾乎小于1%。”如果大于8毫米的結節,那就要警惕了,惡性的可能性較大,已經符合手術標準,需要密切隨訪。 還需納入考慮的是時間因素。如果在短期內,比如時隔一個月再做CT時,突然發現肺部長有結節,那么考慮是炎癥的可能性較大。龔亞斌介紹道:多年長有結節,而它沒有發生動態變化,良性的可能較大,即便是惡性的也可能是沒有侵襲轉移特性的原位癌。 如果在消炎藥物治療下,某些結節可以被消除,這說明其實是炎癥導致,也就有了開篇的那一幕,復查時,劉先生的結節消失了。 查出結節怎么“看” 體檢初次發現肺部結節后,可以使用CT進一步判斷結節的良、惡性。胸部CT常規平掃層厚在5毫米左右,可以發現大于等于5毫米的結節。而薄層掃描層厚約1至2毫米,能夠發現5毫米以下的結節,有常規CT不能匹敵的優勢。龔亞斌補充,現在滬上已有部分醫院提供1024超高分辨率CT檢查,通過它的幫助,可以給結節定性,有利于發現浸潤癌和進行早期肺癌診斷。 “拿到CT報告后,可以去找腫瘤內科、呼吸內科、心胸外科的醫生診斷。”龔亞斌認為找對醫生非常關鍵,一個好醫生不僅可以看病,也能減少患者對結節的擔憂和焦慮。 阻止結節繼續長大 岳陽醫院治療肺部結節有特色手段:對3至5毫米的肺部結節,使用中醫藥物治療法,6至12個月復查一次,主要使用清肺、解毒、活血、散結類的藥物,例如腫節風、魚腥草、開金鎖、丹參等。 直徑5至8毫米的肺部結節是岳陽醫院重點關注對象,關鍵詞是“阻斷”,即通過中藥干預、阻止結節繼續長大。在辨證治療的同時,會加入一些蟲類藥增加通絡效果,以消除結節。但是,蟲類藥物對于患者來說成本較高。“既要把病情控制住,又能讓病人堅持吃。”龔亞斌結合多年來的診療經驗,總結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方子——腫節風散結方,共包括蟲類藥在內的11味中藥,此方配合上岳陽醫院院內制劑天蜈消瘤片,對于抑制甚至消除結節效果很好。據龔亞斌介紹,通過他的治療,70%的患者可以控制結節、讓結節縮小或者密度變淡,30%左右的結節可以消失。更重要的是,龔亞斌的藥方大大降低了傳統蟲類藥物治療的費用,每月藥費不足500元,避免增加肺部結節病人的經濟負擔。 如果結節的治療需要手術,岳陽醫院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針刺麻醉微創手術。8月1日,該院就成功進行了這樣一場手術,龔亞斌的一位病人曾因為甲狀腺癌兩次做過手術,如今PET-CT又顯示她肺部長有多個結節。由于需要對結節定性,經過岳陽醫院腫瘤中心、針灸科、麻醉科、胸外科等科室專家多學科討論以后,最終決定使用針藥復合麻醉,微創切除最大結節,明確病理為甲狀腺癌轉移,手術只做了半小時,兩小時后患者就可以喝水了。岳陽醫院進行的針藥復合麻醉法,是在針灸科與麻醉科共同合作下將針刺與麻醉藥相結合,能夠有效降低麻藥使用劑量。 中醫全程“保駕” “對于進行了手術的患者,無論結節的大小,只要是惡性的,就會面臨復發轉移的問題,就要使用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進行干預。”龔亞斌表示,對于這些病人來說,手術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診療的結束,中醫治療涵蓋術前術后,術后的重點在于防止疾病復發、轉移與結節再發、再長。既病防變以調理、改善體質為核心理念,使用“扶正治癌”法,將辨證扶正的藥物與辨病抗腫瘤的藥物相結合,持續干預。 除了要求病人每日服用中藥以外,岳陽醫院還會采取靜脈注射抗腫瘤中藥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于不能手術的中晚期肺癌病人,或者術后復發、轉移風險大的需要輔助化療的病人,在化療結束后,每個月會根據辨證選用不同的抗腫瘤中藥注射劑,為其靜脈注射。半年后復查沒有問題,則變為2個月進行一次靜脈注射,直至變為每個季度來一次,延續五年以上。龔亞斌介紹說,有位60多歲的病人,2016年查出左肺腺癌,在手術、化療后進行中醫抗腫瘤治療。龔亞斌根據不同時期患者身體狀況,采取中西醫結合靜脈注射治療,五年來,腫瘤一直沒有復發轉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