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足跟痛(跟骨骨刺)的方子#2022.8.3 足跟痛,或者民間叫根骨骨刺。 不紅不腫,不痛不癢。 但是,腳一挨地。 腳后跟就痛 西醫也沒有好辦法,一般是吃點止痛藥雙氯芬酸鈉了事。 劉力紅教授有一本書叫《思考中醫》,記了一個他的醫案。 他碰到了一個足跟痛的病人,用了好幾個方子都沒有用。 他后來是怎么考慮的,腎主骨,屬于水。 土能克水 補土的藥是白術。 她讓病人用白術煮水泡腳。 后來把這個骨刺給化了。 匪夷所思。 一 ).足跟痛經方怎么治? 這是足少陰腎經有寒。腎主骨生髓,從腳后跟起到腹中。 骨頭的寒氣累積起來,骨頭會陰實,就會長骨刺,用陽和湯把骨頭的寒氣逼出來。 陽 和 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一兩(30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3g) 麻黃五分 (2g) 鹿角膠 三錢(9g) 白芥子二錢(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錢 (3g) 【用法】 煎服。 【功用】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陰疽屬于陽虛寒凝證者。患處漫腫無頭,疫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等。 這個方子的奧義就是:用大補腎陰的熟地黃30克包住發汗的麻黃2克,麻黃發不出汗,會形成悶燒的效果,把這個骨頭的寒邪逼出來。 二). 我老師常用從這個思路來治療,效果都不錯。 一位49歲中年婦女,患有雙足足跟痛5個月。來的時候需要人攙扶。 在當地縣醫院X線確診:根骨骨刺。 人胖,脈沉細,冬天怕冷。 擬方:補陽還五湯加附桂八味,補氣補腎陽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去足少陰腎經的寒氣 生黃芪120克,當歸、附子30克,熟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沒、通草、細辛、防己、澤瀉10克,吳茱萸、茯苓15克,白芍30克,炙草15克,楮實子、威靈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熱黃酒送下),鮮生姜10片,棗10枚,5付。 外洗: 防風、苦參、紅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熬30分鐘,然后加白酒500克,微沸,趁熱搓洗,浸泡雙足。 患者下次來說,喝了一劑藥后,疼痛緩解了,三劑藥后,可以走路了,5劑藥后,病已去多半。 可惜現在象牙屑不好買。 不像以前,穿山甲片,麝香,藥店隨處可買,價格還便宜。 (這個是記錄理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