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982期。國軍名將王耀武,1948年濟南戰役時被華東野戰軍俘虜,在功德林改造多年才于1959年獲釋。很多近代史愛好者對王耀武的經歷感到“惋惜”,因為他軍事生涯的前半段十分出彩,稱得上是一位抗日英雄,指揮的74軍幾乎打滿全場。
但因為解放戰爭中的陣營和立場問題,王耀武沒有及時棄暗投明,最終落得身陷囹圄的悲劇,沒有在新中國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那如果1948年濟南戰役時,王耀武沒有一味頑抗,而是及時選擇起義,他能夠在1955年獲得什么級別的軍銜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懸念不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王耀武如果及時起義,勢必會得到重用。而且以他的軍事才能,很有可能留在人民軍隊中任職,1955年參加授銜是水到渠成的。主席一向愛才,加上王耀武的過往功績和國民黨中央軍將領的出身,對于日后的統戰工作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理應在人民軍隊中有一席之地。
至于具體的軍銜,大概率是開國上將。可以對比一些和他經歷相似的將領。陳明仁將軍1949年8月發動長沙起義,他當時是國民黨第一兵團的中將司令官。王耀武則是濟南戰役期間的國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兩人地位大致相當,統率兵力也基本在一個數量級上:王耀武擁兵10萬,而陳明仁兵團有7萬多人。
至于早期資歷,兩人各有千秋。陳明仁和王耀武都是中央系的名將,陳明仁出身黃埔一期,而王耀武是三期生。在這一點上,王耀武不及他的學長。后續發展方面,兩人雖然都是以軍事水準和戰績聞名的,但王耀武的情商明顯更高,晉升通道比較暢通,在1939年時就已經是74軍軍長了;而陳明仁在1944年才成為1軍7的軍長,兩人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差距。另外1軍7雖然也算是國民黨軍的王牌部隊,但相較于王耀武發展到巔峰的74軍而言,還是要往后排。進不了“五大主力”的行列。
由此可見,王耀武的資歷完全不遜于陳明仁。而且他跟傅作義、程潛等人不同,還沒有達到國軍上將級別的地位,不存在55年授銜時“不好安排”的情況。傅作義起義之前的官職太高,我方又無法給他授予大將以上的軍銜,只好擱置起來不授銜。王耀武在濟南戰役時手上是有兵的,所以很可能仍然留在軍隊,獲得上將軍銜的可能性非常大。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王耀武雖然內心并不支持內戰,但出于對老蔣的愚忠,沒有選擇起義,導致了比較遺憾的后半生。那王耀武在濟南戰役時,究竟有沒有過棄暗投明的想法呢?答案是有的。因為華東野戰軍圍攻濟南之前,王耀武親自下令,釋放了濟南城內關押的200多名政治犯,這就是給自己留后路的做法。
而且就在功德林改造期間,他曾經給舊部96軍軍長吳化文寫過一封信,埋怨他48年起義時沒有給自己透露一點風聲,完全可以大家“一起行動”。對于當年的猶豫,王耀武本人是很后悔的。獲得特赦后的王耀武,在60年代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看著已經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的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岳等人,王耀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由于早年的抗日功勛,王耀武去世后骨灰被葬于八寶山,享受了和開國將領一樣的待遇。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