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遇 見 每 一 次 不 變 的 純 真 本文共1316字 預計閱讀時間:3 分鐘 帆布鞋、海魂衫、LOMO相機、豆瓣網、小眾知性歌手、復古范兒…… 這些都是辨識文藝青年的標簽。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獨特的文藝青年,他身上可沒有這些典型的標簽,而且一身布衣,一身泥巴。如果準確地描述,應該叫鄉村大齡文藝青年。 他就是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里的杜深忠。 1. 《鄉村里的中國》由拍出《俺爹俺娘》的焦波導演,這次他把鏡頭對準了其老家——山東沂蒙山革命老區沂源縣杓峪村。 影片以這樣一個小村莊為切入點,折射著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遷、農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等諸多社會現實話題,既生動有趣,又深刻感人,被譽為“這個時代有記錄意義的、不可多得的中國農村生活標本。” 整個片子讓人印象最深的,正是我想介紹的那位年近六十歲的老頭兒,杜深忠。 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他是一個會寫書法、熱愛寫作、喜歡音樂的而又地地道道農民,他苦其一生,潦倒一生,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 2. 老杜喜歡在地上寫字,毛筆蘸著清水,透過陽光,從門框里射進來的那個光影。 他說,“投映的這個光影,在我眼中,就是非常好的宣紙。我在上面盡情地揮毫潑墨的時候,什么困難,什么挫折,什么無奈,包括老婆無盡的嘮叨,全部不在我腦子里,都消失了。” 老杜的妻子張兆珍,性格直爽,嘴比刀子還厲害,出口便是歇后語和排比、對偶句。 不過,張兆珍貌似不是老杜這位大齡文藝青年的迷妹,對老杜的“文藝范”不僅一點也不買賬,甚至經常挖苦他,跟他不少拌嘴吵架。 “與老婆的日子是一部戰爭片。” 在張兆珍的眼里,老杜這是不務正業,“家的蘋果樹永遠長不過別人。” 3. 但老杜依然故我。 年輕時代的杜深忠,曾發奮自學,追求心中的文學夢。35歲他才結婚。在走出農村、實現夢想和必須面對生存、扛起家庭責任之間,他撕扯了半輩子。 他說,“4年,在魯迅文學的學習班,不知天高地厚,花了好多功夫,想搞文學創作。” 說是文藝青年,自然少不了音樂。老杜說,從7歲第一次聽《春江花月夜》就覺得琵琶聲是“圣樂”,是天籟之音,朝思暮想希望擁有一把琵琶。 2012年夏天,杜深忠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了。他花了690元終于把念叨多年的一把琵琶買回家,開心地說“終于抱得美人歸”,還說這把琵琶“一看就有靈氣”,而實際上他一點音樂都不懂,但還是樂在其中。 他跟老伴兒撒謊說只買了490元,可后來還是被聰明的老伴兒識破了,于是便有了下面這番對話—— “你這個琵琶到底多少錢?” “人需要吃飯,這個精神也需要吃飯,也需要補養” “這才叫品味,這才叫素質。” “你可別胡鬧了。” “算了,也不和你一般見識了……” 4. 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也可愛得很。 就在我們不免為這對老冤家可嘆可笑時,影片后半段,張兆珍突然對她兒子說: “其實我在心里是很敬佩他的,你爸爸,如果我不和他吵的話,我在家就更沒什么地位了。” 鏡頭沉默,遠山綿綿。 5. 影片的最后,是這個小村莊自個兒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極其簡陋的條件,村民們的最為拙樸的表演,卻最打動人心。 老杜抱著他的琵琶上場了,而且是給他的老伴兒伴奏,唱的是贊美沂蒙山區的民歌。 舞臺上,張兆珍有些害羞而又喜氣洋洋地唱了起來——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身后的老杜,略顯吃力而又全神貫注地彈奏他心愛的琵琶,最后歌都唱完了,人也都全下場了,他還坐在原地,低著頭認真撥弄著琴弦,全然沉靜其中。 直到后來有人上去提醒,他才反應過來…… 人生四季,大夢一場。 我跟張兆珍一樣,也很敬佩老杜。 我還想,或許廣袤的中國大地里,每個村莊都有這么一個大齡文藝青年罷。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