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陳雪檸 ![]() 以科技創新助力古建修繕。在服貿會工程建筑專題展現場,北京建工集團與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簽訂科技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記者了解到,正陽門城樓的修繕預計在年內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本次修繕將為正陽門城樓還原上個世紀部分城樓彩畫“金線小點金璇子彩畫”形制,最大程度貼合歷史原貌。 正陽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主要包括箭樓與城樓兩處建筑。“它們原本都屬于一個建筑,叫正陽門甕城。1906年前后,為了給前門火車站騰出空間,甕城被拆除,保留了城樓和箭樓兩個單體建筑。”北京建工古建團隊負責人李萬博介紹,去年正陽門箭樓已經修繕完畢,每一處都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今年,與箭樓一街之隔的正陽門城樓也將啟動修繕,本著最小干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 作為明清北京城內“九門”現存的唯一一座城樓,也是北京現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清代木結構城門建筑,正陽門城樓的修繕是中軸線申遺的重要節點工程。 “中軸線申遺是用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重新審視古建修繕,首要的就是體現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說,這次對正陽門城樓的修繕非常謹慎,“能夠恢復到歷史上的我們都會盡量恢復”。 據了解,此次正陽門城樓修繕的亮點之一就是城樓彩畫。在進行歷史資料研究與學術成果對照,并組織文物保護油飾彩畫專題專家論證后,古建團隊已明確方案,將還原上個世紀部分城樓彩畫“金線小點金璇子彩畫”形制,確保彩畫修繕的精確性和嚴謹性。 古建保護也正嘗試融入高新科技手段。“引入智能建造,這在新建工程并不新鮮,但在古建修繕上還是一個新應用。”李萬博介紹,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三維掃描、全景影像成像等技術,古建團隊就可以超前謀劃,制定更科學的文物修繕方案。“比如建筑局部有一個空鼓,咱不用再挖開去看,掃描之后它的具體情況一目了然,可以進行針對性地修復。”古建團隊還將對修繕全過程進行影像等資料的數字記錄,形成數字資產,推動古建筑遺產“活”起來,讓文物建筑更好地實現永續保護、利用,向世界展現中華古建筑文化藝術的魅力。 作為中軸線上“活態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城樓上爭逐競飛的北京雨燕,已經成為古都北京一道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景觀。“注重生態保護,也是這次正陽門城樓修繕的一大亮點。”關戰修介紹,每年4至7月是北京雨燕的繁殖期,為了減少對北京雨燕的影響,修繕施工會避開這段時間,“等雨燕走了之后再搭架子”。 中軸線申遺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關戰修說,未來將更加有效推進首都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的科技保護與數字化創新,保護、傳承、利用好首都豐富的文物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