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專治麻木的方子,手麻、腳麻、臉麻的人記住,用它解決 ? 腦病科楊克勤教授 2022-09-06 18:31河南楊克勤,中醫內科 主任醫師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健康領域愛好者 已關注 分享靈感:小郎中說 關注我一段時間的粉絲應該了解,近期評論下面總是有人說,讓我講一講手腳麻木的問題嗎,還有粉絲發信息給我說,她剛退休了不久,忙了半輩子了,在家也閑不住,就尋思著找個輕松點的手頭活,在家自己忙。 ? 也不圖能賺多少錢,就是想讓自己別閑的太難受,也不影響在家洗衣服做帶孫子,一舉多得。 可偏偏,人算啊不如天算,想法是不錯,但剛做沒幾天就出來問題,每天忙完活到晚上的時候,手就麻得厲害,后來甚至影響入睡,夜間用熱水浸泡可以稍微緩解,但過后還會發麻。 根據她在門診時主訴:平時就有手腳發涼的情況,之前只是偶爾有手麻,現在越來越嚴重了,她現在擔心的是后面會不會再發生其他病變。 ? 聽完她的描述,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醫圣張仲景的一個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咱先來說說她的病因。 手腳麻木這個問題自古有之,她這種情況,中醫上將這類情況稱之為“血痹”,是痹癥的一種。 痹就是麻痹的意思,血痹就是血液在身體運行受阻,血液無法及時運輸到需要部位,尤其是手腳為身體末端,一旦得不到氣血的濡養,就會導致麻木和疼痛。 ? 而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就專攻“血痹”問題! 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養血,溫通經絡,淤堵的經絡疏通了,氣血自然會流到四肢末梢,手腳得到氣血的滋潤和濡養,麻木也就會消除。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神奇的方子吧! 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 黃芪,芍藥,桂枝,生姜,大棗。 了解過《金匱要略》的朋友應該知道,醫圣把“大道至簡”這四個字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就比如此方雖然僅用了5味藥,但沒味藥都非常準確,無可代替。 ? 具體如下,我們看看君藥黃芪。 中醫理論中,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第一動力, 而黃芪號稱補氣第一藥,雖然有些夸張,但它甘溫益氣的效果確是非同一般, 由它作為君藥,可以更快的將氣血運轉全身各處,也是這個方子中,最重要的一味藥。 舉個例子,如果把治病當成行軍打仗,那黃芪就是當之無愧的統軍元帥,元帥指哪,其他士兵才知道打那, 沒了元帥,就沒了主心骨,很容易自亂陣腳。 ? 再來看看桂枝。 經絡淤堵了,肯定是要去疏通,這個疏通的工作,就由散風寒而溫經通痹的桂枝來做。 看到這里有的人就會問了,溫經通絡的藥這么多,為什么用桂枝而不是附子、獨活、威靈仙之類。 這就是張仲景的用藥的巧妙了,桂枝和黃芪配伍,桂枝得黃芪的益氣,可振幅陽氣而不傷表,黃芪得桂枝,可固表而使邪氣無法留存。 二者相互輝映,藥效更佳。 芍藥養血,且通血痹,同時當芍藥和桂枝同在一個藥方中,劑量有合適的話,還能調節人體營衛之氣護衛體表。 所以在此方中,桂枝和芍藥同為臣藥。 (注意,芍藥分為白芍和赤芍,這里用的是養血斂陰的白芍藥,而不是活血化瘀的赤芍藥。) ? 大棗我們都知道是個藥食兩用的補血之物,但這里的紅棗,除了補血之外,更大的作用是健脾養胃。 大棗如脾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只有我們脾胃好了,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氣血運輸全身,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而且大棗和白芍同用,還能酸甘化陰。 生姜本身辛溫,可疏散風寒,我們平常感冒喝姜湯,就是利用它的這一藥性。 這里生姜和大棗同為佐使,既可以資助黃芪、白芍的功能,讓氣血更快的運輸到全身,還能桂枝一塊疏經通絡。 ? 我們經常把”麻木“放在一起說,其實麻和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氣過不來叫麻,血過不來叫木,當氣血都過不來就會不通,不通則痛,真到了疼痛的時候,就比較嚴重了。 而黃芪桂枝五物湯這個方子可以氣血雙補,還能生發陽氣,血足了可以讓手腳活動自如,氣足了可以讓手腳有力,陽氣足了又能祛濕,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這個方子不僅僅能治療氣血不通所致的麻木,對于手腳痿軟無力,還有風、寒、濕引起手腳麻木、疼痛,皮膚麻木不仁統統有效。 ? 這樣的人往往伴有氣血不足,體質虛寒的表現,平時缺乏運動,渾身無力,面色萎黃,怕風寒,容易出汗,頭身困重乏力,舌質的顏色是淡淡,舌苔白或白膩,舌邊有齒痕,如果你有這些表現并伴有手腳冰冷、麻木、無力或疼痛,說明你就是桂枝黃芪五物湯的適應癥了! 當然,這個方子只是一個基礎方,還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靈活辨證加減。 比如患者舌質紫暗,一派瘀血之證,可加當歸、川穹、雞血等等。 再或者上肢痛感明顯加防風、秦艽,下肢痛則虛用獨活、牛膝,腰痛重加杜仲、肉桂等........ 方子只是一個思路,具體建議找專業醫師辯證后再用。 ? 2 投幣 10 張仲景 黃芪桂枝五物湯 ? 01:09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