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歷史名人館![]() 文/鄧曉 ![]() 《增廣重慶地輿全圖》 《增廣重慶地輿全圖》,系重慶巨商、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劉子如(1870—1949)依據張云軒《重慶府治全圖》擴充刻制而成,屬寫意性木刻。原圖長151.5厘米,寬85.5厘米。該圖是迄今所知最為詳盡的重慶城市古地圖之一,對研究重慶城市發展及歷史、地理、社會、文化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資料記載,《增廣重慶地輿全圖》為綦邑(今重慶市萬盛區)人劉子如所繪,雕版保存在龍王廟口的“聚珍坊”。 劉子如,名華璋,字子如,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綦江縣青山石窩寨(今重慶市萬盛區金橋鎮新村 )一戶農家。父親劉榮幫,母親曹氏,生子女3人,“長子劉華豐,二女劉華英,三子劉華璋,字子如”。 劉子如童年時,父母與兄長相繼去世,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13歲的劉子如因小事受姐姐訓斥而出走重慶城區。劉子如輾轉流落到重慶城區后,被臨江門外嘉陵江邊紅廟的當家和尚收留,附近的刻字師傅見劉子如聰明好學,收他為徒,劉子如遂于文化和雕刻技藝方面獲長足進步。滿師后,劉子如曾短暫回到綦江縣城開刻字鋪,后因生意蕭條,于19歲時(1889年)再到重慶城區,此后便一直在重慶謀發展。 劉子如作為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和愛國者的典型,為重慶的地方實業、教育事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2005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遴選為重慶百名本籍歷史名人之一。 《增廣重慶地輿全圖》描繪了以今天重慶渝中半島為中心的重慶古城的地貌及街市,東起朝天門西至浮圖關,南面為長江以南的今南岸區一線,北括江北城觀音橋一線。地圖采用了手繪、木刻的方式,以俯瞰的視角畫街道、河流,又以正面的視角畫房屋、建筑,具有古地圖多視角、憑記憶描繪的特點。在該地圖的跋中,作者大致介紹了制圖的目的:“渝郡為水陸通衢、南北沖要,形勢之奇古今同稱,中外共仰。身歷其地者或能得其大概,而山水之旁出、徑路之紛歧,固不可得而詳也。其未至者艷其名則心向往之,故常遙逐(嵇)地志、博考輿圖,以神游而目想。然圖書亦僅存大略,詳備者絕少,又每不能無遺憾焉。今特就云軒張君舊圖擴而完之,務求詳盡明悉,以供博覽者之一助云。綦邑劉子如繪并識,版存龍王廟口聚珍坊?!?/span> 劉子如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依據張云軒的《重慶府治全圖》。張氏的《重慶府治全圖》繪制于重慶開埠之前,和之前由巴縣知事達國璋主持繪制的《重慶府治全圖》(墨印,幅寬81.5×148.5厘米,今藏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圖的右下方有光緒丙戌年二月下旬國璋所作識語)相較,雖然時間晚了一些,但卻更為詳細。從題跋上看,《重慶府治全圖》制作的初衷主要是以自娛、游覽為主,而《增廣重慶地輿全圖》則強調為“供博覽者之一助”,其參考及收藏之目的更為明顯。其次,外國在渝機構領館等被有意識地標在了地圖上。例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美國領事館等。劉子如在《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中增加上述內容,明顯地體現了兩種意愿:一是讓重慶人通過它了解重慶與世界的關系;二是向外國人介紹重慶,使其在“遙逐(稽)地志”時能得而詳。這在客觀上與作者當時的身份,與其開放的胸襟、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密切相關。這也正是該圖與張云軒《重慶府治全圖》之最不同處,它的意義在于體現出了清末時期地處內陸的重慶有識之士的開放心態。當然,也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憑借該地圖了解重慶開埠通商初期的歷史地理真實面貌。 由劉子如完善并刻制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是重慶僅存最詳的古地圖。就歷史意義而言,它對于我們還原古重慶面貌,研究晚清重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圖中所繪道路清晰,內容詳細,地名具體可循,甚至標明了水井的方位,某路走某處,對某些半截小巷還特別注明“不通”等字眼。而其現實意義則在于,有助于我們了解重慶城市的變遷,通過比較新舊城市,豐富城市的歷史內涵,傳承城市的文脈。同時,它還體現了近代重慶有識之士追求進步、面向世界的坦蕩胸懷。 (本文圖片提供/鄧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