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東巴人、五溪、黚陽縣(黔陽縣)、黔中郡初探

     zqbxi 2022-09-09 發布于江西

          古代黔陽縣人屬于東巴人部落,南朝梁改黚陽縣(黔陽縣)為大鄉縣,今縣境東南部屬大鄉縣,西北部屬巴郡奉州地。北宋1080年因從大鄉縣(黔陽縣)征召的3000名黔土人軍士為宋朝收復五溪立有軍功, 乃 “取舊名移置”,在剛剛收復的五溪之地黔城建立黔陽縣治。

    東巴人的研究一直是一個空白。由于史籍的缺載,對巴、楚關系作研究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在學術界更是見仁見智。關于“楚滅巴”,筆者認為是存在的,所滅之巴是枳巴,時間為公元前280年。楚滅巴,招致了秦對楚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使得楚國西境和腹心地區丟失,退保于陳。

    1、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

    縱觀史書對楚國滅巴的有關記載,主要有如下幾種:《左傳桓公九年》孔穎達疏:“文十六年以后,巴遂不見,蓋 《史記秦本紀》載:“(秦)孝公元年, 6 7 6 7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薄妒酚浾x》注曰:“楚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 有黔中?!薄顿Y治通鑒》卷 《蜀中名勝記》卷18引《郡國志》曰:“巴城在漢南江, 是楚襄王滅巴,封其子為銅梁侯,故有此城?!?《十道志》載:“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

    按黚黔音同。黔水卽黚水。水經于江水曰:又東過枳縣西。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枳縣,今重慶府涪州治也。枳與涪陵縣壤接。 由于歷代史籍對楚國滅巴諸如上述的多種記載,致使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相應地形成多種不同的觀點。

    《史記秦本記》所載作出更為合理的解釋。前361 中”是指楚于此年奪取巴國之南境巴黔中一事。楚奪取巴黔中是楚、巴長期戰爭的結果,《華陽國志巴志》曰:“楚巴數戰爭”,巴曾置 三關以抗楚,即峽江奉節的捍關、江州以東今四川長壽地的陽關及漢 水上游的沔關。從巴拒楚之三關的地點,我們可以略知巴在楚巴戰爭 中節節敗退并受南北夾擊的情形。“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記載的 情況正是與巴在楚巴戰爭中所處的不利形勢相一致的。從記載看,這 是楚對巴采取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同時北攻漢中,南攻巴黔中。漢 中為巴之北界,漢中對于巴蜀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控制 了漢中,就可控制整個巴蜀地區的局勢。巴黔中為巴之南境,占領它 就可斷巴之退路。楚國時北攻漢中,南占巴黔中,其意是想將巴國局 限于大巴山以南、巫山以西、長江以北、蜀國以東的死地,從而使巴 或東阻于天險,或西畏于強敵,北不可出,南不能退,只能坐以待斃, 巴國之命運系于楚國手中。從這次行動的結果看,楚國顯然是達到了戰略目的。

    2、黚陽縣(黔陽縣)、黔中郡。

    《史記秦本紀》所載本身應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對它如何進行解釋,所謂“楚國有巴、黔中”, 其中之“巴、黔中”指的是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決非巴國與黔中。只 有這樣解釋,才能與其他史料互不矛盾,與史實相符。歷史上,也確 實有一個巴黔中的,我們將在后面詳細考察;黔中一名初本指烏江流 域,后因巴人入主,其地成為巴國之南境,就有了巴黔中之稱,具體 地域主要在川東南。由于秦置黔中郡于今湘西五溪地區,黔中一詞的 地理內含發生了變化;隋唐以后,逐漸形成了黔中只在五溪地區的觀 點,川東南古黔中反而為世人所遺忘了。

    古代黚陽之始置及其地理,一般認為晉置在今湖南龍山縣界,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黚陽云:“晉置,南朝梁省,故城在湖南龍山縣境?!惫饩w《龍山縣志》也將龍山縣定在晉代黚陽境內。黚通黔,黚陽晉以后逐漸寫成黔陽。有的同志還進一步認為,《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國疆域“南極黔涪”,“其中的黔正是指'黔陽’(即黚陽)而言,這是把今湘西酉水以北的地區都當作巴國南疆的?!?/span>

    【黚陽廢縣】據《湖南通志》記載:“黚陽廢縣,在龍山境,晉置縣,南北朝梁省?!薄拔淞晏仡I縣黚陽,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宋書·州郡志》?!薄坝纤卑队悬b陽縣,許慎日浞水南入黚,蓋鱉水以下,津沿注之通稱也,故縣受明焉。”(《水經注》)1980年州文物工作隊在龍山縣南部酉水北岸的灣塘臺地上,發現古代文化遺存,遺址的南岸是保靖縣的魏家寨,西南與四川的酉陽交界。因此可以初步確定黠陽廢縣應在酉水北岸的灣塘臺地,城址縱橫約500米左右。

    《太平御覽》卷171 以上二書引《十道志》記載,看似稍有不同,一曰:“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一曰“各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蠻”,其實相同,即說巴 子五人流入五溪地區,五姓各為一溪之長,號五溪蠻。除《十道志》 外,唐及宋還有另一些史書也見載此說,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卷30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20日:“黔州風俗,雜居溪峒,多是蠻僚, 6 7 6 7 理通釋》也有類似上述的記載。以上所引諸載,《元和志》與《太平寰宇記》只是將此說客觀加以備錄,故有“一說”、“或曰”字樣。

    史書有錄“巴子五人”南入五溪的說法,我們再來看看“流入黔中”。

    黔中 一名的來源,當起自今四川、貴州之烏江上游一支流黚水之黚?!端?經注》卷36 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稱也,’故縣受名焉?!薄稘h書地理志》犍為郡若水編校 烏江。鄨,今貴州遵義??梢?,溫水、鄨水、黚水初均為烏江上游之支流,其中以黚水一名影響最大,致使整條烏江也以黚水“通稱”。 烏江有黚水之名,黚陽因位于烏江之北而得名,“故縣受名焉”,這是,烏江在 歷史上正式見稱的還有延江、黔江等名 為黚之諧音 。烏江一名實來黚水,其延、黔、烏之黑意均系黚義之 一脈相承,歷古不變,許慎之言不差。

    烏江古有黚水之名,黚通黔, 黔中之義即指黚水流域,如漢中流域有漢中,函谷關內稱關中,中者, 取其廣義也??梢?,黔中一名初本是指今烏江流域的,從黔中一名見 于史稱最早為巴黔中也可證明這一點。春秋戰國時,烏江中下游即今 川東南為巴國南境,故史稱巴黔中 ??磥?,“巴子五人流入黔中”, 正是說廩君巴人流入川東南占黔中,這與廩君巴人為川東巴人之祖的 史實正相符合,“巴子五人流入黔中”之說本不誣。

    3、黔。

    康熙字典

    《唐韻》巨淹切《集韻》其淹切,??音箝。《說文》淺黃黑也?!稄V雅》黑也。

    又水名?!肚皾h·地理志》犍為郡符縣有黚水,南至鄨。

    又縣名。古黚陽縣在武陵。

    又《廣韻》巨金切《集韻》渠今切,??音琴。

    又《集韻》紀炎切,音〈兀兼〉。

    又古暗切,音紺。義??同。

    詞語意思

    1.黑色

    2.中國貴州省的別稱

    詞性

    作形容詞

    (1)形聲字。從黑,從今,今亦聲?!昂凇敝浮昂谏^巾”,“今”意為“當面的”?!昂凇迸c“今”聯合起來表示“帶黑頭巾出門見人”(意即以黑頭巾作為正式行頭)。本義:戴黑頭巾出門。引申義:黑色。 同引申義。

    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發也,周謂之黎民。――《說文》

    以為黔首則。――《禮記·祭義》

    邑中之黔。――《左傳·襄公十六年》

    (2)固定詞組。如:黔口(黑嘴巴);黔黑(深黑);黔丑(污黑丑陋)

    作名詞

    (1)指百姓。如:黔庶(百姓,平民);黔細(黔首和細民的別稱);黔落(百姓所居的村落);黔愚(無知的百姓);黔民(平民百姓)。

    (2)貴州省的簡稱。如:黔江(即烏江)。

    (3)姓。

    作動詞

    (1)曬黑,染黑,熏黑。

    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或黔其廬。――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又如:黔突(本指煙囪熏黑,也用以稱煙囪);黔突暖席(煙囪變黑,坐席變為溫暖)

    (3)通“黥”。在犯人臉上刺刻涂墨的刑罰 [tattoo]。如:黔劓(在臉上刺刻涂墨和割鼻)

    (1)

    黑色:~首。

    黔(虔)是由黑和今會心而成的字。今表示如今,以之為參照,表示秦改制之名:從如今起凡庶民庶民一概改稱“黔黎”(廝役、黑頭)。借“虔”聲表示秦人有乾(?。﹦偅悍睬璞仨氃谥髯矍笆蔷d羊,忠誠恭順;在仇人眼前是猛虎,大膽殺伐。

    “黎”是周對民之稱。以“人烈日下揮鐮刈禾汗水直流”表示國民的艱苦;“黔”之古文“黚”,染繒黃玄色。仿制“黔”字表示黑頭(今,人出身;人出身頭先出)。

    秦受草原文明的影響,以戰功立國,全民皆兵。改“庶民”為“黔黎”,是君主專制愚民侵犯的必要,付與新意。故不曰借“黚(qian)”聲而借“虔”聲。

    黚qián 1.水名。漢犍為郡符縣有黚水,南至鄨入江。見《漢書·地理志上》。符縣,古縣名。今瀘州市合江縣。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符縣,隸犍為郡,治安樂水會,即今合江鎮南關地段。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隸屬益州部犍為郡。

    新朝(公元9-24年),王莽改符縣為符信縣,隸屬庸部西順郡。東漢光武帝(公元25-26年),劉秀改符信縣為符節縣,隸屬益州犍為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符節隸屬益州江陽郡。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274年)復名符縣,隸屬益州江陽郡。

    成漢時期(303-347年),符縣隸屬益州江陽郡。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后,符縣改名安樂縣,隸益州東江陽郡。。 2.地名,在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與重慶市交界處。

    酉陽州,《禹貢》為梁州之域。商周為蠻夷地。春秋戰國時期,今重慶市酉陽地域屬楚。秦時隸屬黔中郡。

    三國吳荊州武陵郡酉陽縣:治今永順縣東南九十里王村鎮。

    蜀漢章武元年(221),于漢酉陽縣境西部酉水北岸設黚陽縣,今縣境東部屬吳武陵郡黚陽縣地,西部屬蜀涪陵郡涪陵縣地。公元222年,東吳攻占武陵,界東屬吳荊州武陵郡黚陽縣地,西部屬蜀益州涪陵郡丹興縣。

    西晉南朝時期西晉,今縣境界東屬武陵郡黚陽縣,西部屬涪陵郡漢葭地。

    南朝梁改黚陽縣為大鄉縣,今縣境東南部屬大鄉縣,西北部屬巴郡奉州地。

    唐代屬于靈溪郡,治大鄉(今龍山地)。領2縣:大鄉縣(今永順、古丈、龍山地),三亭縣(今保靖地)。

    志·卷三十七

    州郡三

    ○荊州 郢州 湘州 雍州 梁州 秦州

    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后治武昌,王暠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復還夏口;桓溫治江陵,桓沖治上明,王忱還江陵,此后遂治江陵。宋初領郡三十一,后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為雍州;湘川十郡為湘州,江夏、武陵屬郢州,隨郡、義陽屬司州,北義陽省,凡余十一郡。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后省改。汶陽郡又度屬。今領郡十二,縣四十八,戶六萬五千六百四。 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立。漢高帝元年,為臨江國,景帝中二年復故。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宋初領縣九,后州陵、監利度屬巴陵;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枝江。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志》,疑是吳所立。凡余六縣,戶一萬四千 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七。

    ......

    武陵太守,《前漢地理志》,高帝立?!独m漢郡國志》云,秦昭王立,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本屬荊州。領縣十,戶五千九十,口三萬七千五百五十五。去 州水一千;去京都水三千。

    臨沅男相,漢舊縣。

    龍陽侯相,《晉太康地理志》、何志吳立。

    漢壽伯相,前漢立,后漢順帝陽嘉三年更名。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

    沅南令,漢光武建武二十六年立。

    遷陵侯相,漢舊縣。

    辰陽男相,漢舊縣。

    舞陽令,前漢作無陽,后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酉陽長,漢舊縣。

    黚陽長,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沅陵令,漢舊縣。

    南朝梁改黚陽縣為大鄉縣。

    九年(589)隋文帝滅陳,占領江南,改沅陵郡為辰州,領沅陵、大鄉(含永順)、鹽泉、龍檦、辰溪,計4l40戶。

    由此可見,晉代武陵郡的“”黚陽長”一名與武陵郡僑置南陽郡龍檦縣是并列出現的,說明當年武陵郡存在著黚陽縣(大鄉縣)與龍檦縣兩個不同的地名。

    4、 北宋“取舊名移置”五溪的黔陽縣。

    北宋“取舊名移置”五溪的黔陽縣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得最清楚:由麻陽富州向通漢部落(苗族)、荊平鎮江寨舒姓部落、以及從原武陵郡黚陽縣故地招募的3000名黔土人軍士,從1074年開始至1080年為止共同筑土為城建立,黔城面積為0.22平方公里,五代時期黔城名曰“元州”,舒姓土著人口不過500人。

    宋代元代著名人物除謝麟兼任黔陽第一個縣令以外,還有一個姚煒。據《康熙仙居縣志》載,宋代淳祐七年(1247),姚氏有姚煒,字孟德,為黔陽令。

    《說文》:“黔,黎也。秦謂民為黔黎,謂玄色也。周謂之庶民。一說黑巾蒙首,故謂黔黎?!爆F實上,“黔”從黑從今,而“今”現實為衿省,“衿”就是衣衿。因為貴州地域很多少數民族的衣飾多以玄色為其主色彩,故“黔”的轉義就是玄色的衣衿,引伸而泛指玄色?!兑住吩?“艮為黔喙之屬”,這里的黔喙,就是指嘴巴或鳥喙發黑,意味一種成熟之色,與“黃口”絕對。現代給貴州這一片處所起名為“黔”,極可能就是因為本地的民族都風行玄色的衣服,玄色的頭飾。里耶竹簡上的“衿”,指的就是現今的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畬族以及東巴人等土著民族。而到唐宋年間,專門以“黔土人”稱呼身著黑色衣服的彝族、土家族、畬族、東巴人,與身著花邊青衣的苗族、身著五彩衣的獠人(越族,侗瑤先民)區分。

    咱們曉得,湖北西南、貴州、湖南一帶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浩繁,自古就是如斯。此中生生世世居住在的少數民族一共有十七個,好比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畬族等等。這些少數民族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固然民族分歧,說話分歧,風俗分歧,但他們的衣飾和頭飾根本都以玄色或許深青色為主。

    唐末五代,五溪地區少數民族勢力迅速發展,并乘諸侯割據之機脫離朝廷,“趕殺官吏”,“自署刺史”。辰州有宋鄴,敘州北有昌師益,南有潘金盛、楊再思。還有不少一姓一族自立的小州。他們各自為政,唐代的州縣已名存實亡。馬殿據楚及鎮壓“飛山蠻”后,仍無能完全控制五溪地區,只好沿襲唐代“土官治土民”的辦法,依靠大姓酋長實行統治。于是,封宋鄴為辰州刺史、昌師益為敘州刺史、楊再思為誠州刺史、彭仕愁為溪州刺史、田氏為錦州刺史。

    南江蠻(沅水南岸):誠、徽州(東道于邵、南達于融、北至于沅)等23州,土官為楊氏(正巖);敘、峽、中勝、元州,土官為舒繼銀、舒德郛;獎、錦、晃、懿州,土官為田元猛、田漢瓊、田漢權、田漢希;富、鶴、保順、天賜、古州,土官為向永晤、向通漢、舒光銀、舒光秀。朝廷對這些羈縻州,實行“地不輸賦、人不服役”的政策,允許土官有自己的軍隊,官員配置基本上與經制州相同,各溪峒中還設相應的官員,分管各項事務。熙寧初,當北宋政權鞏固后,即對少數民族采取剿伐政策。熙寧七年,派章悖領兵以武力“經制”南江蠻,撤銷羈縻州,置沅州、誠州及盧陽、蒔竹二縣,宋王朝派流官直接統治。

    舒德郛 西南溪峒蠻人。歷官知敘州,太平興國八年改....

    南江地區主要指沅水中游一帶,亦即其支流的儛水、辰水流域?!澳辖?,本唐敘州,五代失守,群蠻擅其地,虛立州名十六,國朝并隸辰州,許令貢奉。”《武經總要》前集卷20有南江20羈縻州,其中有14州與《元豐九域志》同,南江地區羈縻州數共有24?!对S九域志》卷6沅州下有記,熙寧七年(1074)收復溪峒黔、衡等十七州,“即唐敘、錦、獎州地置州。治盧陽縣”。熙寧七年四月丙戌詔置沅州,以懿州新城為治所,即所謂“收復”南江羈縻州地設置。南江羈縻州主要分屬三支不同姓氏集團,據《文獻通考》卷328《盤瓠種》載“南江諸蠻”,舒氏有敘、峽、中勝、元四州,田氏有蔣、錦、懿、晃四州,向氏有富、鶴、保順、天賜、古五州,共列13州。另有可考者,此不詳述。三姓雖彼此不時有爭,然也大體能維持均勢。熙寧三年(1070),南江之“硤州峒酋刻剝無度,蠻眾愿內屬”。熙寧六年(1073)正月,“章惇言:辰州南江溪洞盡以內屬,其新歸地自西以北,環數千里,依險團族甚眾,遣官于懿、峽、富、錦、黔州分建城寨。是月,石鑒言:峽、富等十七州首領舒光秀等與蠻一知五百余人納器甲歸朝,已勞遣還其地。悼又言:辰州南江知州管內軍衙首領等,各乞納土為王民。”宋王朝政府新設沅州以統之,下轄三縣,南江羈縻州基本不復存在。

    此外,在荊湖路還有對羈縻誠、徽州的開發,二州初在新設沅州治內。王象之引北宋末《圖經》記后周時,楊氏據此地十洞,世襲其職,為羈縻誠、徽二州。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首領楊氏多人相繼歸附宋朝。元豐三年(1080)以徽州為蒔竹縣,元豐四年(1081)建正州誠州,招納原溪峒民入州縣“團籍”,編入了當地的保甲體制;“許百姓置田”,納入了土地私有制的范圍。后來進而將所屬溪峒各姓首領“補充班行”等,使之“事體一同”。誠州數易名,徽宗崇寧二年(1103)改為靖州(治今湖南靖州縣)。另外還有如熙寧年間“開梅山”(今湖南安化、新化一帶)一類對溪峒蠻的一系列行動,成為“開邊”的有機組成部分。

    隨著熙豐變法的失敗,“開邊”政策被全盤否定?!堕L編》卷453載,元祐五年(1090)十二月十六日丙午,輔臣面奏:“乞以湖北之渠陽寨復溪洞之誠州,補其舊族楊光潛之子昌達為刺史。”劉摯說當時“議者爭言欲棄其地,朝廷重其事,故廢誠州為軍,余裁廢有差”。《宋史·蠻夷傳一》載元祐初傅堯俞上奏要求廢罷沅、誠二州,旋廢誠州為渠陽軍,沅州不廢。是時諸蠻復叛,遂詔諭兩湖及廣西路:“國家疆理四海,務在柔遠。頃湖廣諸蠻近漢者無所統一,因其請吏,量置城邑以撫治之。”自后,五溪郡縣棄而不問。元符三年(1100)十月十四日徽宗敕,將荊湖、廣西所新開的道路和新置堡寨等“無用”而并予廢罷。罷廢之后的原羈縻州地,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致使“蠻夷叛服不?!?,南宋嘉泰三年(1210)湖南安撫趙彥勵乃上言建議重立酋長以鎮撫之,“以蠻夷治蠻夷”。遂有“湖南溪洞總首”的設置,而羈縻州則不再重設。

    南江地區主要指沅水中游一帶,亦即其支流的儛水、辰水流域?!澳辖?,本唐敘州,五代失守,群蠻擅其地,虛立州名十六,國朝并隸辰州,許令貢奉?!?22)《武經總要》前集卷20有南江20羈縻州,其中有14州與《元豐九域志》同,南江地區羈縻州數共有24?!对S九域志》卷6沅州下有記,熙寧七年(1074)收復溪峒黔、衡等十七州,“即唐敘、錦、獎州地置州。治盧陽縣”。熙寧七年四月丙戌詔置沅州,以懿州新城為治所,即所謂“收復”南江羈縻州地設置。南江羈縻州主要分屬三支不同姓氏集團,據《文獻通考》卷328《盤瓠種》載“南江諸蠻”,舒氏有敘、峽、中勝、元四州,田氏有蔣、錦、懿、晃四州,向氏有富、鶴、保順、天賜、古五州,共列13州。另有可考者,此不詳述。(23)三姓雖彼此不時有爭,然也大體能維持均勢。熙寧三年(1070),南江之“硤州峒酋刻剝無度,蠻眾愿內屬”。(24)熙寧六年(1073)正月,“章惇言:辰州南江溪洞盡以內屬,其新歸地自西以北,環數千里,依險團族甚眾,遣官于懿、峽、富、錦、黔州分建城寨。是月,石鑒言:峽、富等十七州首領舒光秀等與蠻一知五百余人納器甲歸朝,已勞遣還其地。悼又言:辰州南江知州管內軍衙首領等,各乞納土為王民?!?25)宋王朝政府新設沅州以統之,下轄三縣,南江羈縻州基本不復存在。

    此外,在荊湖路還有對羈縻誠、徽州的開發,二州初在新設沅州治內。王象之引北宋末《圖經》記后周時,楊氏據此地十洞,世襲其職,為羈縻誠、徽二州。(26)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首領楊氏多人相繼歸附宋朝。元豐三年(1080)以徽州為蒔竹縣,元豐四年(1081)建正州誠州,招納原溪峒民入州縣“團籍”,編入了當地的保甲體制;“許百姓置田”,(27)納入了土地私有制的范圍。后來進而將所屬溪峒各姓首領“補充班行”等,使之“事體一同”。(28)誠州數易名,徽宗崇寧二年(1103)改為靖州(治今湖南靖州縣)。另外還有如熙寧年間“開梅山”(今湖南安化、新化一帶)一類對溪峒蠻的一系列行動,成為“開邊”的有機組成部分。

    據《文獻通考》卷328《盤瓠種》載“南江諸蠻”,舒氏有敘、峽、中勝、元四州,田氏有蔣、錦、懿、晃四州,向氏有富、鶴、保順、天賜、古五州,共列13州。其中,舒氏并有得敘州、峽州、中勝州、元州這四個州,均沿沅水排在洪江至中方一線,以敘州(洪江)、峽州(安江)兩州為大,再加上麻陽的富州,此三州構成了五代至北宋時期南江最大的三州。

    一般認為南江有20個羈縻州,譚其禳說有24個羈縻州,并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出大部分羈縻州的位置,其他不可考。

    宋熙寧四年(1071)辰 州布衣張翹上疏陳南北江厲害。他說:“南江蠻雖有十六州,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余各戶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薦饑。近向永晤與繡、鶴、敘諸州蠻自相仇 殺,眾苦之,咸思歸化。愿招富、硤二州,則余州自歸?!彼紊褡诓杉{張翹的主張,于七年,遣章惇領兵壓境,派人入各州勸諭,“開其酋以禍福使為士民”,對民 眾均賜土田,貸牛種糧,教之耕犁,以衣以食。各州首領莫不率眾歸附。南北江正式納入宋王朝統治之下,各州之間“強弱相凌”、自為仇敵的局面自此結束。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熙寧五年收復,以硤、中勝、云、鶴、繡五州,即唐敘州龍標縣之東境置安江寨;富、境、圓三州,即唐敘州龍標縣地,置鎮江寨“,又據《宋史》”元豐三年,并鎮江砦人戶入黔江城,為黔陽縣“很清楚說明了鎮江砦屬唐敘州龍標縣為黔陽縣。

    《元豐九域志》(以下簡稱《元豐志》)卷六《沅州潭陽郡》之《縣三》云:“元豐三年,以黔江城為黔陽縣。這個黔陽縣是從湘西自治州今龍州縣隨黔土人組成的鎮蠻土軍一起遷來的縣治,其地域包括了現會同、洪江、安江、芷江境內的一部分組成。

    又有《讀史方輿紀要》“黔陽縣 州東南八十里。東南至靖州會同縣九十里,漢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梁為龍標縣地。唐貞觀八年,析置朗溪縣,屬巫州。五代時,縣廢。宋熙寧七年,置黔江城。元豐三年,升為黔陽縣,屬沅州。今城周不及三里,編戶二十二里?!?/span>

    宋熙寧七年(1074)廢敘州后,在現在黔城這個地方設黔中寨,安置了北宋從黔中征用剿滅了懿州(今懷化市鶴城區)田元猛部落的3000名黔土人、今麻陽的富州以及今荊平的元州的部族民舉族遷移到今黔城筑土為城,駐守軍墾。第二年將原位于湘西自治州的今龍山縣附近的黔陽縣搬至黔城,這批黔土人即現在的土家族,屬于東巴人。1080年 神宗元豐三年(庚申),并鎮江寨人戶入黔江城,始置黔陽縣,隸沅州。黔城作為縣治的歷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1102年,這批黔土人在舒亶平定北江的戰役中在溆浦殺了三千人,又立戰功。

    當時在軍事控制下的洪江,舒姓首領歸降,當時洪江作為五溪三大城鎮之一,人口超過一千戶,當時的敘州(龍標)改為漢人的習慣稱呼洪江。據史書記載:龍標(洪江)在芷江東南三百二十里。元豐三年(1080年),剛剛成立的黔陽縣轄五鋪,其中一鋪為洪江。

    北宋熙寧五年,在黔城置鎮江寨,熙寧八年置洪江鋪以來,按官方史料記載,洪江(原唐代巫州龍標)即使人口減少,經濟仍一直領先于黔城,此時的黔城已經在首任縣令經營下接收了大量戰亂中痛失家園的流民。

    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六之一五載熙寧十年(1077年)商稅額,“安仁寨一十八貫一十三文,鎮江寨九貫八百三文,朝安鋪二十貫八百四十二文,洪江鋪十三貫四百九十八文”,安仁、朝安、洪江的商稅額都超過了沅州(芷江)本城務(一十貫三百六十二文)。

    崇寧元年正月起知南康軍,時方開邊,蠻寇擾辰州。七月除亶[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直龍圖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都鈐、轄辰州。故黔中郡歷漢唐皆建郡縣,至五代始棄不通,然亦有內屬者。熙寧元豐開復沅誠,而元祐中又棄之,自是猺人恃險難制。亶圖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將,授以方略,斬賊首并其徒黨三千馀級,俘數百人,破洞百馀。遂分敘浦、辰溪、龍潭為七,以忠順首領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詔亶興復誠州,乃進屯沅州,兵未壓境而渠陽五溪降。胡耳西道最為僻遠,至是亦請命天子為之告廟,肆赦改誠州為靖州。亶復計議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豐山、貫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飛山之東,猺人出人多以為障蔽,亶乃選形勝,得飛山福純坡,建新城,最為控扼之要。  

    黔陽縣的建立,第一大功臣是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章惇!

    熙寧初,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說峽州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制,蠻部眾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百姓張翹也上書說南北江的利害。當時宋神宗與王安石正想用兵以威懾四方民族,于是在熙寧五年七月,派遣章惇任察方荊湖北路,經制蠻事。

    朝廷任章惇為荊湖北路首府荊南(今湖北省荊州市)知府,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詔令親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撫叛蠻。章惇設置誠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2)七月,章惇出任湖北察訪使。當時朝廷正在治理(“兩湖”西部地區)南、北江的少數民族,便又任命章惇為兩湖節度使。提點刑獄趙鼎上奏說,硤州(今安江)的少數民族苦于遭受其酋長的奴役和剝削,打算投靠官府(即北宋朝廷)。

    辰州(今湖南沅陵) 的布衣張翹也反映過,南北江的少數民族要歸順朝廷。

    宋神宗便把此事交給章惇處理。

    章惇招募了兩個流亡在外的名叫李資、張竑的當地人前去招撫,誰知李資、張竑兩人卻在懿州(今鶴城區)奸淫少數民族婦女,被當地酋長田元猛殺死。章惇借機從北江的彭師晏部落招募3000名黔土人訓練后,發兵攻討,造成南北兩江一帶動蕩不寧。

    宋神宗懷疑章惇擾亂朝命,委派轉運副使蔡燁(神宗自己的親信大臣)專門負責處理此事。

    王安石卻支持章惇,不贊成這項人事安排,與神宗爭論不休。

    熙寧九年正月,章惇招降下溪的彭師晏。這之前,彭氏世代住在五溪,自封刺史,沿襲幾代,朝廷都不敢過問。彭師晏,宋代下溪州土官。土家族。下溪州(治今湖南古丈東北)刺史彭仕羲長子。

    熙寧三年(1070),以弟彭師彩弒父,專恣暴虐,舉兵攻殺師彩,誅滅其黨,納誓表于朝廷,進獻其父平生鞍馬、器服,歸還所占喏溪地,受命襲州事。

    五年(1072),復獻馬皮、白洞(白務峒)地,升為下溪州刺史,母妻得封邑。受詔命修筑下溪州城,置寨于茶灘南岸。賜新城名會溪,新寨名黔安,戍以兵,隸辰州,出租賦如漢民。詣闕,授禮賓副使、京東州都監。

    章惇首先招降了北江的彭師晏,答應封他禮賓副使兼京東州都監,這樣(現湘西自治州)北江遂定。

    熙寧六年十月,南江的向永晤、舒光銀,各自獻出土地投降章惇。只有田元猛非常不好馴服。章惇從彭師晏處招募3000名黔土人進行訓練后,發兵開始攻打懿州(今鶴城區)的田元猛部落,戰場反復殺戮,始終難以平定田元猛部落的反抗。

    章惇不聽王安石的不要輕易行動的一再告誡,以夷制夷,招募3000名黔土人發兵分三路征討南江(原敘州)的懿、洽、鼎(今湖南懷化包括鶴城區等地)各州。

    接著章惇勸諭南江各少數民族,向永晤、舒光秀、光銀也奉表投降,奉還北宋先王所賜的劍印,座椅,表示永不再反。只有田元猛自以為驍勇,拒絕歸順。章惇于是派蔡燁猛攻元猛,占領懿州(今鶴城區)后,章惇上表皇帝要求改懿州為沅州,以新城為治所。章惇最后親自率領輕裝騎兵進討梅山蠻蘇氏和誠州峒蠻楊氏,迫使他們相繼納土稱臣。

    誠徽州的楊光富,也率領他的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于是設置誠州。沅州就是沅州府,誠州就是靖州,而徽州就是靖州屬下的綏寧縣。

    章惇平定了南江,唇亡齒寒,北江的彭師晏開始恐懼,章惇安撫了他,為表彰彭師晏部落幫助宋軍收復南江的功績,將南江的無口筑土為城,定名黔江城,1080年上表建立黔陽縣。

    1080年黔陽縣建立時,黔城主要是彭姓、向姓、舒姓三個部落的人組成,其中,彭姓為東巴人(現在的土家族),向姓、舒姓為青衣苗族。

    當然,屬于他彭師晏的北江二十州都歸入宋的版圖,劃入辰州府。于是下詔修筑下溪城,賜名為會溪,在那里駐扎軍隊,屬于辰州,使他們和漢民一樣繳納租賦。

    章惇做制蠻事這一職務,三年多,所招降的大酋長有十幾個,地域有四十多個州,現在的四個府。章惇又從廣西融州開通道路,到達誠州府,增設當江等堡。融州就是柳州府融縣。

    元祐初,傅堯俞、王巖叟請求將熙寧間所置新州全部廢除。因為蠻人已經習慣風俗很久,不便都廢除,于是廢除誠州而留下沅州,所開通的道路,所設置的砦堡,都毀壞了。從這時五溪郡縣,就放棄不再過問了。

    章惇等人開拓西南,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廣西西部被納入宋朝版圖。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號大滌翁,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學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負。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職地方,政績顯著。經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規模開發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內陸割據勢力,對江南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入閣參與熙寧變法。舊黨掌權后,章惇反對廢除新法,出貶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執政,嚴刑峻法,控制言論。在政治上,貶斥舊黨,流放諸臣;在地方上,設置晉寧軍與隴右節度軍;法令上,恢復熙寧舊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廢除詩賦,代以二經;軍事上,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啰;外交上,簽訂元符和議,招降吐蕃諸部;水利上,治理黃河,溝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罷免非治科、進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強硬態度導致遼軍南下,幾乎引發宋遼戰爭。然而,聯合于闐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驅逐西夏并以沙漠為界,為北宋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

    崇寧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章惇去世,享年七十一歲,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葬于長興。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

    十年如冰,熱血難涼,英雄骨冷,世道滄桑。

    五溪蠻地有文字記錄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發時期是晉衣冠南渡時期,僑置縣的設立使得北方流民在五溪安居樂業。當時五溪地區很多詩歌反映了他們思念家鄉、當地風物人情描寫,說明了五溪除航運外,淘金、木材、水果和藥材是當地最大的經濟來源。

    歷史上秦楚雙方對黔中郡都有過拉鋸式的反復爭奪,第一次奪取黔中郡的是公元前280年的司馬錯,他選擇的是經巴蜀、溯烏江、登酉陽、穿酉水、克里耶的迂回路線,隨后是武安君白起、蜀守張若再度征拔,最后底定黔中郡的是秦大將王翦。

    而今里耶古城的面世和古城中殘留的依稀痕跡,都可以驗證一個事實——司馬錯大迂回戰略,是通過里耶來實現的。

    坐落于酉水河畔的里耶古城,面積約2萬平方米。遺址包括城墻、城壕、井、道路、作坊、官署及貧民居住區等。戰國時期,里耶一帶屬楚國黔中郡,里耶古城可能是楚國為防御秦國而修筑的一座軍事城堡。楚國滅亡后,秦國在此設立遷陵縣,隸屬洞庭郡,里耶是遷陵縣的縣治。秦末戰亂,里耶古城被毀,縣衙的大量檔案文書,被掩埋于一口廢棄的枯井中。由于深埋地底,這些并未采取任何防腐措施的簡牘,歷經2200年后仍得以完好保存。發掘出簡牘的古井中,還出土了大量其它文物,如陶器有“酉陽丞印”封泥、折沿盆等,金屬器具有銅矛、鐵椎等,木質工具有油漆刷、玉器等。2002年11月23日,里耶古城遺址被增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里耶出土的秦簡,最讓歷史學家驚奇的,是洞庭郡的橫空出世。里耶秦簡出土前,傳世文獻中從未出現過洞庭郡。洞庭郡是在原黔中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于秦代短命原因,大家還是習慣了將這塊地域稱為黔中郡。秦三十六郡之黔中郡就是洞庭郡。

    秦楚爭奪戰期間的五溪地區是古戰場,無數犧牲與血淚,秦軍三次進攻,楚軍兩次反撲,最后由王翦帥五十萬大軍一錘定音。

    王翦六十萬大軍始終在楚國正面戰場即現在的河南湖北安徽碾壓楚軍,最后全殲楚軍主力,這場滅國之戰吞下幅員遼闊的楚軍,靠的就是戰略上主動進攻,戰術上防守屯養。避其銳氣 擊其惰歸。

    《史記》和《漢書》中都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卻未列出諸郡的名目,導致史學界長期以來對秦郡設置存在多種不同說法。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沒有洞庭郡的存在。由于湘西一帶在楚國時期設置了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沅陵),秦國攻占楚黔中郡后也一度在湘西設置了秦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溆浦)。因而史家普遍認為湘西一帶在秦代屬黔中郡。如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就將湘西一帶歸為黔中郡。但是,里耶秦簡卻確鑿無疑的表明,里耶所在的遷陵縣,秦代屬于洞庭郡,而非黔中郡。洞庭郡的出現,改寫了此前史學界對秦代湘西歷史地理的認知,因而掀起了一場關于秦代洞庭郡的研究熱潮。  然而,由于秦代歷史短暫,史料缺乏,有關洞庭郡的存廢,仍撲朔迷離,讓專家學者頗費思量。有研究者認為,洞庭郡即原黔中郡。秦滅楚后,改黔中郡為洞庭郡。由于楚人對秦朝的抵制,仍用黔中郡稱呼,所以造成史書記載有誤。也有研究者認為,秦統一天下后,將楚國黔中、洞庭、蒼梧三郡地域合并設立洞庭郡,范圍覆蓋今湖南全境,因郡治設在長沙,故有些史籍稱為長沙郡。還有其它種種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揭開了秦代湘西塵封的歷史,同時也留下了不少待解之謎,有待進一步探索。(文/謝志東)



    從黔陽縣的來歷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夏商周時期,湘西自治州龍山縣屬荊州地域。先秦時屬黔中郡,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新置酉陽縣,龍山屬酉陽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龍山屬武陵郡。三國時,昭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龍山屬黔陽縣(治所在酉水北岸龍山縣境內)。晉時龍山屬武陵郡黔陽縣。梁時龍山屬沅陵郡大鄉縣。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設溪州靈溪郡,龍山屬溪州大鄉縣。五代時屬溪州的蠻地。宋時屬荊湖路上溪州,1075年,原黔陽縣治隨北宋政府軍召集的3000名黔土人為了章恂主導的鎮壓南江十六州而搬遷至黔城,《水經注》記載:黔城古稱“無口”, 成立黔陽縣治前的黔城在南江十六州時稱“元州”(園州)。

    1074年開工筑土建城,1080年宋王朝正式取舊縣名移置黔陽縣。

    黔中郡郡治所在沅州,就是現在的常德。秦楚爭奪戰期間,也移動到沅陵。我們考慮古代沅湘大地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事件的時候,離不開沈從文筆下的沅水三鎮:常德、沅陵和洪江。其中沅陵和洪江都在現在的懷化,大有文章可以做的。

    秦鐔成縣管轄范圍很廣,從沅水南岸開始一直到南嶺,包括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綏寧天柱黔東南等都屬于鐔成縣,屬于象郡,與秦洞庭郡接壤。至于無陽縣是不是屬于象郡?個人認為不屬于,無陽縣應該是屬于黔中郡也就是洞庭郡。后來無陽縣與鐔成縣合并,縣治設在鐔成縣地的時候,有可能是設在荊平、托口或者洪江這樣有地下古城遺址證明的古城,由于洪江是當時該地域最大的溪峒古城,設在洪江附近的可能性更大。這樣可以照顧到原無陽縣和鐔成縣。由于沅水流域上游暫時沒有找到地下古城遺址和并存的文物,只有古墓群遺址和并存的文物,因此,還不能判斷合并后的縣治真正的所在地。

    歷史上曾經叫做沅州、沅陽縣的古城只有常德沅陵和洪江。

    1074年宋王朝遣章惇領兵壓境收復五溪。后多次造反,反復較量,于1103年宋朝全面退出該地。

    1074年至1103年,五溪地區發生了很多事情。其實反映在朝廷上的政治斗爭就是王安石變法新政與蘇軾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斗爭。

    宋熙寧四年(1071)辰 州布衣張翹上疏陳南北江厲害。他說:“南江蠻雖有十六州,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余各戶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薦饑。近向永晤與繡、鶴、敘諸州蠻自相仇 殺,眾苦之,咸思歸化。愿招富、硤二州,則余州自歸。”宋神宗采納張翹的主張,于七年,遣章惇領兵壓境,派人入各州勸諭,“開其酋以禍福使為士民”,對民 眾均賜土田,貸牛種糧,教之耕犁,以衣以食。各州首領莫不率眾歸附。南北江正式納入宋王朝統治之下,各州之間“強弱相凌”、自為仇敵的局面自此結束。

    崇寧元年正月起知南康軍,時方開邊,蠻寇擾辰州。七月除亶[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直龍圖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都鈐、轄辰州。故黔中郡歷漢唐皆建郡縣,至五代始棄不通,然亦有內屬者。熙寧元豐開復沅誠,而元祐中又棄之,自是猺人恃險難制。亶圖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將,授以方略,斬賊首并其徒黨三千馀級,俘數百人,破洞百馀。遂分敘浦、辰溪、龍潭為七,以忠順首領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詔亶興復誠州,乃進屯沅州,兵未壓境而渠陽五溪降。胡耳西道最為僻遠,至是亦請命天子為之告廟,肆赦改誠州為靖州。亶復計議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豐山、貫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飛山之東,猺人出人多以為障蔽,亶乃選形勝,得飛山福純坡,建新城,最為控扼之要。

    “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富州(未知),硤州在安江附近,那么,這個時候的羈縻州外之化外敘州是哪里?楊再思廢綏寧--城步之間的古敘州后,在靖州設立誠州,崇寧二年(1103)誠州改為靖州,因此, 這個“敘州”應該也是五溪土豪苗族自封的州治。

    這個歷史上最后的“敘州”在黔城嗎?不太可能,當時黔城也已經于1075年建立黔陽縣治,靖州嗎?更加不可能,靖州已經率先投降舒亶,成為圍剿五溪蠻族的縣治,而且會同、綏寧、城步這個時候也已經建立了縣治,這些縣治軍事意義大于民生意義,剛好像一個鎖鏈一樣圍困了雪峰山下巫水流域的苗境(含硤州安江),那么,對于一個在詩人的描述中已經是煙火萬家的商貿物流中心的洪江來說,這個歷史上最后的“敘州”有可能就是洪江。

    可以說,是北宋鐵鎖巫龍的堡壘推進政策,以及蠻州內斗消耗,使得舒亶在洪江(敘州)、安江(硤州)、靖州(誠州)最后不戰而破了歷史悠久的五溪蠻。

    1074年以前叫做無口的黔城為什么沒有任何歷史記錄?因為北宋以前的無口是一個戶不過百的漁村,可能叫元州,與黔城和洪江之間的云州(橫巖)規模差不多大。黔城在北宋以前根本就沒有古城古寨,章惇、謝麟為了經制洪江安江苗蠻的需要專門在此地搬來富州新城和黔江寨的人戶在此設置了鎮江寨。后改為黔陽縣治。洪江跟安江都是組建這個黔陽縣的古城邦之一,當時的黔城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剛剛筑土為城的新城,不是古城,更談不上龍標縣治在黔城。

    以前黔陽學者說巫水是明清以后的河流名稱,我還相信了。后來黔陽學者說通典上說巫州在巫水之陽,巫通假舞,我就迷惑了。后來發現巫水舞水在唐宋時代地理河流是同時記載的,也就是不可能巫通假舞,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五溪的巫水巫山名稱比湖北省的巫山巫水還要早起呢。早在戰國七雄爭霸時期,就已經明確記載了五溪地區的巫山巫水。

    《通典·州郡》“潭陽郡巫州”條:“巫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城步:難。府西南四百二十里?!钟形姿?,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币陨衔墨I所載均為今湖南境內的巫山。

    《舊唐書》志第二十 地理三:

    巫州下  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縣。

    九年,廢思征縣。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

    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為巫州。天寶元年,改

    為潭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巫州。舊領縣三,戶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

    五。天寶,戶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

    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龍標  武德七年置,屬辰州。貞觀八年,置巫州,為理所也。

    朗溪  貞觀八年置

    潭陽  先天二年,分龍標置。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熙寧五年收復,以硤、中勝、云、鶴、繡五州,即唐敘州龍標縣之東境置安江寨;富、境、圓三州,即唐敘州龍標縣地,置鎮江寨“,又據《宋史》”元豐三年,并鎮江砦人戶入黔江城,為黔陽縣“很清楚說明了鎮江砦屬唐敘州龍標縣為黔陽縣。

    《元豐九域志》(以下簡稱《元豐志》)卷六《沅州潭陽郡》之《縣三》云:“元豐三年,以黔江城為黔陽縣。這個黔陽縣是從湘西自治州今龍州縣隨黔土人組成的鎮蠻土軍一起遷來的縣治,其地域包括了現會同、洪江、安江、芷江境內的一部分組成。

    又有《讀史方輿紀要》“黔陽縣 州東南八十里。東南至靖州會同縣九十里,漢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梁為龍標縣地。唐貞觀八年,析置朗溪縣,屬巫州。五代時,縣廢。宋熙寧七年,置黔江城。元豐三年,升為黔陽縣,屬沅州。今城周不及三里,編戶二十二里。”

    《元豐志》卷六《沅州》之《寨二》:“熙寧五年收復,以硤、中勝、云、鶴、繡五州即唐敘州龍標縣之東境置安江寨,富(麻陽富州人戶全部移民黔城,酋長向光晤)、錦(麻陽移民)、圓(黔城,酋長舒)三州即唐敘州龍標縣地置鎮江寨?!薄端问贰肪戆税恕躲渲荨分墩恕罚骸拔鯇庨g,復硤州(安江)、中勝(塘灣)、云(橫巖是小州,百來戶人移民去了安江)、鶴(鶴城)、繡五州,富、錦、圓三州。以硤州新城置安江寨,富州新城置鎮江寨。”,安江在洪江東境,明確記載了“龍標”在黔陽東的方位,既洪江。

    《元豐志》接上引又云:“安江:州東一百二十里,洪江(1075年被攻陷后廢州為砦、鋪)、銅安(銅灣)二鋪?!薄端问贰肪戆税恕躲渲荨分墩恕罚骸爸駷榻翰⒃v五年置,隸黔陽縣?!睆陌步犞榻佉约昂榻伵c黔陽縣的隸屬關系看,其為今黔陽縣之縣城安江鎮無疑。唐代的安江為龍標具之東境,現在的安江也處于洪江的東境,二者的相合已在很大程度上證明唐龍標縣即今之洪江。北宋熙寧五年(1072)于富州新城(麻陽東北)所置的鎮江寨,元豐三年(1080)被并于黔江城而成為黔陽縣縣治,而此地乃“唐敘州龍標縣地”與上文“龍標縣之東境”不僅措詞不同,而且含義也有異,當指屬于龍標的地方,而不是縣治這一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只有洪江有條件成為“唐敘州龍標縣治”。

    《明一統志》卷六五《辰州府?黔陽縣》:“梁置龍木剽縣,隋屬辰州,唐析置朗溪縣,屬敘州,后廢;宋為黔江城,元豐中升為黔陽縣,屬沅州?!边@個記載很清楚的說明黔陽縣屬于龍標縣地。

    《元和郡縣志》卷三一《敘州?龍標縣》:“本漢無陽縣地?!遁浀刂尽罚?縣本在無水之陰。’”《通典》卷一八三《州郡》十三《潭陽郡》:“巫州,今理龍標縣……在巫水之陽?!?,巫水在溪峒古城洪江匯入沅江,巫水與黔城更加沒有任何關聯。

    《太平御覽》卷一七一《州郡部》一七《敘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為沅州,以沅水為郡名。

    《元和郡縣志》卷三一《龍標縣》:“煬帝武德七年置龍標縣,因龍標山為名。”

    ,《武經總要》_前集·卷二十一記載:“敘州,秦為黔中,漢武陽地,在武水之陽。唐貞觀中,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

    東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元和郡縣志》卷三一《敘州》:“秦置黔中郡,漢為武陵郡無陽縣之地……隋初于此置辰州,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因巫水而得名)。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因沅水而得名),開元十三年以沅源聲相近復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大歷五年以境接敘浦改為敘州。(黔城與洪江誰走水路離溆浦更近?)”其中《龍標縣》:“煬帝武德七年置龍標縣。”《新唐書》卷四一《敘州潭陽郡》:“龍標,上:武德七年置,貞觀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微,《舊唐書》作“徵”)三縣?!薄疤蛾枺校合忍於?,析龍標置?!薄杜f唐書》所載與《新唐書》一致。

    《元和郡縣志》卷三一《敘州》之《八到》:“東南逾嶺至吉口水陸共一千一百里,南逾嶺至融州水陸共一千三百里,西氵斥流至獎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span>

    北宋南江十六州唯富州(麻陽)、敘州(洪江)、峽州(安江)為大,人口過千。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六之一五載熙寧十年(1077年)商稅額,“安仁寨一十八貫一十三文,鎮江寨九貫八百三文,朝安鋪二十貫八百四十二文,洪江鋪十三貫四百九十八文”,安仁、朝安、洪江的商稅額都超過了沅州(芷江)本城務(一十貫三百六十二文)。

    這就是黔陽人通假巫舞的依據了:宋代《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就說了“巫、無、潕、舞、,一水五名,聲之變耳”,一直延續至今。呵呵,通典記錄的巫水就這樣被通假去了黔城!需要提醒你的問題是《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并不是欽點的正史,作為研究探討未嘗不可,但是一家之言不能作為依據?!拔?、無、潕、舞”的關鍵是搶奪“巫州在巫水之陽,因巫山巫水而名”。

    既然巫水通假成為舞水了,請問黔陽老鄉:巫山通假成了什么山呢?

    我們知道,當時因行政區劃變更,巫山劃入邵州,《通典》記載巫州因巫山不在境內又改名·敘州。

    某地一天到晚假冒鐔城假冒龍標假冒芙蓉樓是錯誤的。現在已有的結論是:秦代鐔城縣在靖州西南境內,唐代龍標縣治在沅陵(僑置縣,沅陵西南60里)和洪江(經治縣),芙蓉樓在鎮江。

    當水經注介紹溪峒古城雄溪移山的這個神奇故事的時候,黔城還是一個叫做無口的人口不足500的舒姓部落小漁村。

    龍標最初是蜀國建立在湘西保靖縣的一個城堡,民族大遷徙的晉朝建立于辰州府今沅陵辰溪的僑置縣也使用了這個地名,后移至洪江區改名巫州,因巫山巫水得名。巫山劃歸邵州后,因巫山不在境內又改名為敘州,當時巫州境接溆浦的敘水,故得名。其后又改名潭陽,因州治洪江位于天柱峰深潭的南面而得名。

    全國叫做巫水的河流自古只有一處,城步到洪江的那一條河流。

    而全國有三個巫山

    1,巫山

    在山東肥城縣西北六十里,

    2,在湖南城步縣東四十里,上有峰十二,巫水出此。

    3,在四川巫山縣東,

    洪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是溪峒古城,這座古城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有文字記載的,而黔城還是北宋時期的1080年才移民去筑土為城的,也有正史記載。

    巫水泱泱,洪江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恒。

    春秋戰國時,楚國擊敗巴國(今四川境地),巴氏兄弟五人各領一支人馬,流入黔中武陵山區。

    武陵山區有五溪,名曰:雄溪、滿溪、舞溪(“舞”字應有三點水,電腦缺此字)、酉溪、辰溪。兄弟五人各為一溪之長(首領)。巴人與五溪蠻融合,通稱南蠻。散處山間,聚而成村,曰寨,曰峒。

    據考:

    雄溪,又名熊溪、巫水。源于今城步巫山西南麓,流經綏寧、會同,至洪江,入沅水。

    滿溪,又名朗溪、狼溪、朗江、敘水。有東西兩源:西源出自今貴州省黎平縣地轉坡,稱播陽河,又稱洪州河;東源出自今城步縣南山大茅坪,稱通道河,又稱臨口河。東西二源在通道匯合后,北流靖縣、會同,稱渠水。渠水在會同與廣平河匯合后,始稱朗水或朗江,流經黔陽,與來自貴州的清水江相會,至洪江與雄溪匯合,入沅水。

    辰溪,即今辰水。自今貴州銅仁流入湖南,經麻陽,至辰溪,入沅水。

    酉溪,即今酉水。自今龍山、保靖、古丈,至沅陵,入沅水。

    舞溪,一說今無水(“無”字應有三點水,電腦缺此字),自今貴州玉屏流入湖南,經新晃、芷江至懷化段名舞水;一說今武水,自今古丈、吉首,至瀘溪,入沅水。

    五溪皆入沅水,沅水為五溪正脈。酉水自今沅陵西北注入沅水,稱北江;沅水上游及其支流,稱南江。史稱之五溪蠻,是泛指南北二江之域的蠻人。

    今會同縣境,巫水東貫,朗水西瀠,處古雄(熊)、滿二溪之間。為五溪腹地。

    “五溪”蠻,有苗、瑤、僮(侗)、仡、佬、伶、僚之分。處今會同及其周邊境地者,有苗、侗、仡佬、伶僚。仡佬、伶僚,皆侗也。

    【黚陽廢縣】據《湖南通志》記載:“黚陽廢縣,在龍山境,晉置縣,南北朝梁省。”“武陵太守領縣黚陽,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宋書·州郡志》?!薄坝纤卑队悬b陽縣,許慎日浞水南入黚,蓋鱉水以下,津沿注之通稱也,故縣受明焉?!?《水經注》)1980年州文物工作隊在龍山縣南部酉水北岸的灣塘臺地上,發現古代文化遺存,遺址的南岸是保靖縣的魏家寨,西南與四川的酉陽交界。因此可以初步確定黠陽廢縣應在酉水北岸的灣塘臺地,城址縱橫約500米左右。

    古代黚陽之始置及其地理,一般認為晉置在今湖南龍山縣界,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黚陽云:“晉置,南朝梁省,故城在湖南龍山縣境?!惫饩w《龍山縣志》也將龍山縣定在晉代黚陽境內。黚通黔,黚陽晉以后逐漸寫成黔陽。有的同志還進一步認為,《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國疆域“南極黔涪”,“其中的黔正是指'黔陽’(即黚陽)而言,這是把今湘西酉水以北的地區都當作巴國南疆的?!?/span>

    《水經注》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溫水

    ... 武?!对姟吩聘咂皆涣?,于是名焉。西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溫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津流沿 ...

    《水經注疏》 《水經注疏》卷三十六

    ... 陵,光武時又自義陵移治耳。酉水北岸有黚陽縣。守敬按:吳分酉陽置縣,[作黔陽。]屬武陵郡 ... 江,延江分為更始水,入酉水,而酉水北有黚陽縣,故意謂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稱也。故 ...

    《水經注疏》 《水經注疏》卷三十七

    ... 遠,且中隔辰、武二水?!稌x》、《宋》等《志》,武陵郡之黚陽縣,在今龍山縣境?!堆咏ⅰ贩Q酉水北岸有 ... 黚陽縣,則酉水正徑縣南,此為黚陽之脫誤無疑, ...

    《水經注》 卷三十六

    ... 武?!对姟吩疲焊咂皆涣?,于是名焉。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溫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津流沿 ...

    《五音集韻》 第2部分

    ... 銸也一曰膏車鐵鉆也】黚【淺黃黒色又古黚陽縣在武陵又巨今切】拑□【脅持也】黔【黒黃色說 ...

    《原本廣韻》 第1部分

    ... 羊六】□【尺也】黚【脅持也絹□淺黃黒色又古】 懕【黚陽縣又巨今】猒【切一鹽切安也】饜【七飽】防【也又 ...

    《御定音韻闡微》 第1部分

    ... ?也廣韻黒黃色】黚【説文淺黃黑也廣韻古黚陽縣在武陵】鈐【説文鈐?大犂也一曰?耜廣韻兵 ...

    《轉注古音略》 轉注古音略

    ... 説】黚【淺黃黒色水名在南至鄨入江又古黚陽縣字一作黔又音琴字又作齡素問其谷黅 ...

    《重修廣韻》 第1部分

    ... 鐡鋤也一曰膏車鐡鉆】黚【淺黃黑色又古黚陽縣在武陵又巨今切】拑【脅持也】黔【黒黃色説 ...

    《龍龕手鑒》 第2部分

    ... 淹反黒寅色也二】黚【巨淹反淺黒色也又黚陽縣也】黟【于奚反水黒也又音伊縣名也】□【音茲 ...

    《大清一統志》 第37部分

    ... 鳯縣界十五里漢沅陵零陽縣地晉分置黚陽縣屬武陵郡宋齊因之后省入大鄉縣五代 ... 漢無晉太康地志有水經注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溫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津流沿 ...

    《水經注釋》 第1部分

    ... 武陵不知此對何所據而出】酉水北岸有黚陽縣許慎曰溫水南入黚蓋鄨水以下津流沿 ...

    《貴州通志》 第6部分

    ... 有以黔名者晉太康志武陵郡所領始有黚陽縣然其字從黚不從黔義同而形異宋齊皆 ...

    黚水,即今貴州湄潭縣西湄江?!?a target="_blank">水經· 延江水注》: “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溫水會。闞骃謂之闞水,俱南入鄨水?!?《水經注疏》 謂即今合湘江之仁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国产亚洲AV电影院之毛片|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视频| 果冻传媒亚洲区二期| 又爽又黄又无遮掩的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黄毛少妇| 国产影片AV级毛片特别刺激|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国产精品视频午夜福利|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资源精品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被黑人连续中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亚洲综合成人av在线|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少妇和邻居做不戴套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成人欧美日韩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主页|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丁香| 精品中文人妻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欧美孕妇变态孕交粗暴|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