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大學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心理測試選擇題:春天的鮮花、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陽光。當時毫不猶豫地選了“秋天的月亮”,只因這里面寄托著太多的情思。 小時候,晚上經常可以看到月亮,總是疑惑它為什么一直跟著自己,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外公說,那是我過世的母親,一路照著我,不讓我迷路。幼小的心靈里,月亮于我,是莫大的依賴。 上了中學, 每天騎車從城南到城北。下晚自習的時候,街上人已很少,只有頭頂上的月亮,伴我一路前行。回到自己的小院,家人都已睡下,院子里的梧桐樹投影在白亮亮的地上,斑駁陸離。秋天的晚上,會有一絲清冷,但我卻神清氣爽,常常會看會兒書再睡。后來讀到蘇軾那首《承天寺夜游》,往往想起彼時的夜:“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仿佛身臨其境,只不過把最后一句改為:蓋少閑人如吾一人耳。 再后來,讀大學,工作,結婚,生子,走著大部分人所走的路,柴米油鹽的生活中,我有些不甘,總覺得人生不應如此單調。不認同主流,卻也無力改變。城市中的燈光,五彩繽紛,早已蓋過了月光。于是,我只能從過往的記憶中尋找些慰藉,從那些有關月亮的詩句中,覓一絲情懷。其中,唐代張若虛那首《春江花月夜》常常會令我從現實中抽離,看到自己的渺小和現實的虛幻,“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常常引發我對生命的追問,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可是,這樣的思考如石火電光,很快就被滾滾紅塵淹沒。 直到那年的中秋,月圓之夜,毫無征兆,他突然離去。送他走的那天,好友阿朱陪著我默默落淚,黑漆漆的夜空,仿佛要把我吞沒,我悲戚而絕望,心想此后余生,再無月亮。 繼母寬慰我,咬著牙過吧,再過幾年,孩子大了就好說了。可是,我連今夜都不知如何度過? 他去了哪里,對我成了謎,成了過去,可最終我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導著人類的來處與歸途?我百思不得其解,在閱讀的書中找不到答案,卻也揮之不去,那時,多么渴望有個智者,給我指點迷津啊。 緣分與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或許,大悲的智者隨時都能感受到,每個迷路的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求與呼喚。于是,漆黑的夜晚,我遇到了一束希望的光,越走越亮,那是一輪明月,掛在天心。 “于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于長夜癡暗睡眠中醒覺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濟我者,于三界牢獄解放我者”,第一次讀到這個偈誦,我淚如泉涌。 漸漸,在月光照耀下,一切變得明朗,原來所有的悲歡離合、千回百轉,都是我自己一手導演的,是我對世界、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讓自己編導了一出又一出的人生悲劇,讓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回首過往,想哭也想笑,我怎么就能那么傻呢? 智者告訴我,人的心中既有烏云密布的層面,也有明月朗照的層面。于是,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從當下出發,每天訓練自己,在覺知中前行,有月光為伴,感受到自己的心,也漸漸變得清明、安靜。蝸居朝西,要到后半夜才能看到月亮,但內心有光,何處無月呢? 亦想起兒時的月光小院,斑駁的樹影,白亮亮的地面…… 作者:覺呈 后期:覺玲 責編:心昱、心影 文末留言說出 # 內心有光 長按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