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洛寧一直是個兵員大縣,軍事人才層出不窮,將級軍官代有人出。究其源流,有其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原因。宏觀方面是社會大背景影響,進入民國以后,軍閥割據,土地兼并現象仍十分嚴重,我縣河底城村張家曾掛過“雙千頃牌”,乃洛寧、新安、澠池、宜陽、嵩縣五縣的首戶,民初尚有土地五百余頃,包括竹園地二十余頃。農村土地大半集中于地主手中,如西山上戈“喬、馬、商、劉”四大家族,洛河南的坡頭雷,寨子韋及城東首戶,素有“京客”之稱的王協王之春等戶,如日中天。中下產之家艱難度日。微觀方面是我縣交通閉塞,物產困乏,文化落后,種種原因,迫使一部分窮困饑民,因生活所迫,拉桿起事,鋌而走險,占山為王,打家劫舍。民國年間,河南有一句俗語:“洛寧有兩大特產,一是竹子,二是刀客。”由此可見洛寧土匪的眾多。刀客為維持生計,四處劫掠,綁票勒贖,二十余年幾無寧日,洛寧群眾苦痛難以盡述。辛亥革命后社會總體還是前進和進步的。帝制獨裁背道而馳,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洛寧刀客走上正路也是從此歸化為始的,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參加當時的進步革命活動。興華丁同升(丁老八)辛亥革命爆發后率部下參加了張鈁等人組織的陜豫東征軍,手下的桿首們也都當上了各級軍官。當時盛傳“要當官,必拉桿”。丁老八開創了我縣就撫從軍的先例。  鎮嵩軍劉振華又敞開著收編擴軍之門,熬莊梅發魁接過丁同升衣缽參加鎮嵩軍,開創了有史以來洛寧人參軍的鼎盛局面。梅發魁帶出的親朋故舊僅王范鎮就有幾十人之多,名者數人:副官長阮鳳儀、參謀長李培材、參議劉樹勛、李錫元、韋英三;團長李瑞亭(又名李九)、營副趙延義(寨溝人)等。僅梅發魁1925年一次在洛寧征兵30個營,為我縣歷史上征兵人數最多的一次,也為有志之士從軍發展指引了一條道路。梅發魁作為洛寧籍舊時代軍人,創造了幾個洛寧第一:軍銜最高“陸軍中將”;職務最高“第八方面軍第五軍軍長”;創下洛寧歷史上征兵最多一次“征兵三千”;第一個在洛寧設立公館“國民軍第八方面軍第五軍辦事處”,又稱“梅公館”。參軍當兵成了洛寧人謀生的一種重要途徑。洛寧人自古民風彪悍,血性方鋼,有舍生忘死,殺身成仁之風。不說綠林強人李其芳、李元周抗擊日寇,為國捐軀,血染疆場,其中弟兄雙烈,國民黨陸軍第六十五師一九五旅三八九團二營營長王范人劉建勛(?年-1937年)其弟劉建宜,抗日戰爭爆發后亦屢立戰功,忻口之役,與兄同時英勇犧牲。弟兄檔案現存南京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夏維禮,原名全禮、號張初。生于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1月),趙村鄉東王村下地人。1924年冬,離開家鄉投奔軍隊,歷任排、連、團長,后晉升為師長。“九一八”事變后,任晉察國民黨抗日戰區游擊大隊司令。忻口戰役是抗戰時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敵我雙方傷亡均極為慘重的一次激烈戰斗。抗日戰爭開始后,由鎮嵩軍改編的第15軍北上抗日,劉茂恩率部參加該戰的十五軍所轄兩個師,六十五師(劉茂恩兼師長)及武庭麟的六十四師,這個部隊的前身是民元時代的鎮嵩軍,骨干多系洛寧、嵩縣一帶人素性強悍,富有作戰經驗。這是歷史對近代洛寧軍人的公允之評(見《河南文史資料》第16輯82頁)。該部先后參加過太原會戰、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等,并曾在雁門關與八路軍并肩作戰。譜寫了一曲豫西子弟兵浴血保家衛國的壯歌!抗戰時期,僅黃埔軍校就有一百余名洛寧籍學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37年8月日軍侵略南京。其后,黃埔十一期學員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嘗,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畢業,且在沿途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我縣從黃埔十一期學員王范李克勤、河底賀實,原黃埔軍校廣西桂林分校學員回族學員王范張自芳,七分校黃埔十五期學員王協王建功等100余名洛寧籍黃埔同學參加了正面抗戰。 鎮嵩軍經過多次改編,后被編入第2集團軍第11路軍的第64、第65、第66、第67師。從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開始,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八年期間,劉茂恩率領所部十五軍抗擊日軍,出生入死,由晉北、晉中、晉南到豫西、豫西南,轉戰數千里,及洛寧籍黃埔同學等抗戰軍人輾轉南北,遠赴緬、印參加多次對日作戰,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在抗戰史冊上是應有洛寧籍軍人篇幅的。從民國肇始及抗戰勝利,洛寧走出了四位將級軍官(未統計去臺人員)。中將一人,前鎮嵩軍陸軍第三十五師六十九旅旅長,國民革命軍第八方面軍第五軍軍長陸軍中將梅發魁;少將級軍官三人,同盟會會員王化南將軍、抗戰英雄段國杰將軍、趙致卿將軍。另有資料說,長水寧老七(寧志明)歿后,雖然墓前樹碑上書“陸軍少將旅長寧志明陣亡碑”,疑為寧去世后梅發魁所謚追封。西長水劉維禮(字遵三),1923年投奔山東韓復渠部下,升任團長,后因剿匪有功,擢升為少將副旅長。一家之言,實未見正史所載也,僅為參考。
 王化南(1885年-1959年),幼名喜泉,字文軒。洛寧縣故縣河東村人,1906年經唐河縣李新梅和南陽王葉三介紹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冬,帶丁同升投奔陜西秦隴復漢軍,被任命為招討使。1914年任國民革命軍駐西安的第七路軍第四團團長(上校銜)。1918年第七路軍編入靖國軍建制,晉升為陸軍少將旅長。1930年任二十路軍七十六師二二八旅旅長,后任該師副師長。1937年率部參加淞滬戰役。后在二十路軍司令部副官處任副官長,協助張鈁處理外交、后勤諸事宜。1941年-1943年,在西安“河南同鄉會”任副會長。其在會長張鈁領導下,為同鄉會做了不少工作,籌集到的資金、物品幫助許多在陜西的河南難民渡過了難關。 段國杰(1910年-2000年)字軼材,河南洛寧縣景陽鎮亢洼村人。歷任參謀、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1929年冬天,段國杰在洛陽加入了國民黨西北軍獨立第二旅,開始了軍人生涯。獨立二旅幾經改編成為國民黨二軍76師。這支部隊在抗戰初期,曾參加淞滬保衛戰外圍的福山口戰役。后來參加了廣東韶關戰役和廣西的昆侖山戰役。由于作戰勇敢,屢建戰功,他由一名文書成長為一名軍事指揮官。1943年,76師被編入遠征軍序列,擔任滇緬邊境怒江東岸鎮康一帶防守。在全民抗戰的關鍵時刻,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日寇切斷了滇緬公路,盟軍大量援華作戰物資滯留印度。為打通中印公路,1944年5月,遠征軍開始新的反攻。由11、20集團軍派出加強團,強渡怒江,占領西岸日軍據點,掩護主力渡江。段時任第二軍76師228團團長,奉命率一個加強團為渡江先頭部隊。 1944年5月14日,敵軍由芒市增援向大尖山反撲,自晨入暮,連攻三次均被我軍擊退。入夜,日軍第四次進攻,占領了與大尖山相連的一個山頭,戰況激烈。我軍集中全團30余門迫擊炮、火焰噴射器,將敵人山頭打成一片火海,殘敵潰逃。228團堅守大尖山27天,完成了掩護主力渡江的任務。6月9日我二軍主力渡過,10日,228團向平戛進攻,將敵擊潰。段親手打死日軍中佐滕九勝三。因怒江反擊戰的杰出戰績而獲得當時國民政府頒發的二級云麾勛章,晉升為少將軍銜。1947年任第13綏靖區第4處處長,1948年任第15軍243師少將師長,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郫縣參加起義。后任解放軍第50軍167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高級步校裝甲系教官,湖北省內河航運管理局副局長、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省政府參事等職。先后當選為。湖北民革黨員,湖北省人大和政協常委。2000年2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漢口臺北路寓所去世,享年90歲。 趙致卿,字錫九(1910年-2000年11月),洛寧縣底張鄉南安溝村人,軍人出身。曾任國民革命軍123軍345師少將副師長兼團長。1949年率部千余人起義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67師500團團長。趙致卿少讀私塾,后考入洛陽中學,因家貧中途失學。1926年冬,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參加縣黨部舉辦的“中山主義講習班”。1928年后任縣學生聯合會委員、宣傳部副主任、第四區副區長等職。1930年,任中華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第一旅少尉書記、中尉副官、代理連長等職。1933年,任第七十六師特務團輜重兵營中尉副營長。1934年,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浦學校)洛陽分校”第三期軍官班訓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趙參加了著名的“上海戰役”、“鞠湖保衛戰”、“南潯鐵路戰役”、“奧北戰役”、“桂南及鄂西戰役”。1942年編入遠征軍,參加了滇西、怒江諸戰役,先后任連長、營長、團長。抗戰勝利后,趙致卿被任命為第十三綏靖司令部上校處長、監察官兼綏靖區軍政干訓班教育長。1949年,調任第14兵團第123軍345師任副師長兼團長。當年12月,趙致卿率千余名官兵在成都起義。1950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第167師第500團團長。1953年12月,轉業到湖北榮軍學校任教。1956年加入民革;1958年1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研究員,1984年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享受廳級干部待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往事如煙如風,民國時期豫西洛寧健兒投軍從容,捍衛共和,抗擊日寇,保家衛國,血染風采,青史流芳。新中國成立,新舊兩代洛寧籍軍人為捍衛國防,建設新中國,嘔心瀝血,苦練本領,軍功卓著,輝耀華夏。作者簡介:王嘉飛,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協村。黃埔抗戰老兵后裔,河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會員。洛寧縣衛健委職工,愛好文學書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寧》、《縣域經濟》、《書城》、《牡丹》等雜志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