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久病可引起多系統(tǒng)損害。糖尿病屬于中醫(yī)消渴病范疇。 病因病機: 一為燥熱陰虧,二為脾腎兩虛,陰陽俱損。臨床分陰陽兩大證型。陽證者以燥熱陰虧為主,多見于本病早期;陰證以脾腎兩虛為主,多見于本病的中晚期;久病入絡(luò),兼見瘀血內(nèi)阻之證。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糖尿病是終身疾病,不能根治。但中醫(yī)學博大精深,認為辨證準確,用藥合理,有技巧,正確運用中醫(yī)藥是完全可以治愈糖尿病的。 張仲景的經(jīng)方是治療本病的主方。對燥熱陰虧者,治以清熱生津,佐以健脾疏肝,方用白虎加人參湯合小柴胡湯化裁,藥用人參、生石膏、知母、柴胡、黃芩、天花粉、山藥、黃芪、甘草等;對脾腎兩虛者,治以健脾固腎,陰陽并調(diào),方用金匱腎氣丸化裁,藥用黑附子、肉桂、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人參、黃芪、天花粉、復盆子、丹參等。 并針對本病陰虛燥熱,脾腎兩虛之病機,制定糖尿病合劑,方劑組成:太子參、知母、柴胡、黃芩、天花粉、黑附子、肉桂、丹皮、山萸肉、丹皮、熟地、枸杞子、黃連、復盆子、山藥,共十四味中藥組成,臨床可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加減,隨證治之。臨床上,常加丹參、郁金以活血(加蒼術(shù)、元參以降血糖;加黃芪、山藥以降尿糖;皮膚瘙癢者合三豆飲(金銀花、甘草、黃豆、黑豆、綠豆,水煎服,或者泡茶飲用);胃中嘈雜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便秘者加大黃;下肢水腫者加茯苓皮、冬瓜皮;視物不清者加決明子、石斛;便溏者加炒當歸,用生熟地炭易生熟地。 為求遠期療效,制成抗糖靈膠囊服用方便,以清熱生津,滋補肝腎,作為鞏固治療方:西洋參、黃連、山萸肉、生石膏、天花粉、黃芪、人參、枸杞子、懷山藥、肉桂、雞內(nèi)金、黑附子。 糖尿病的發(fā)生是陰陽平衡失調(diào)的結(jié)果,故治療糖尿病不能一味追求降糖,而重在調(diào)整,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辨證施治,治病求本,才能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和,從而使癥狀消失,血糖恢復正常,最終使糖尿病盡早痊愈。 附錄: 糖尿病病例書寫: 主訴:糖尿病初發(fā)?約幾年? 現(xiàn)病史:某年前因什么原因?qū)е绿悄虿。慨敃r血糖多少?尿糖幾個加號?用過何種中醫(yī)藥物?治療后效果如何?現(xiàn)在癥狀有口渴、口干、多飲、小便多、頻數(shù)嗎,混濁否?尿起沫是否不下?小便有無沉渣?小便有無異味(爛蘋果味)、酸味、甜味?飲食多否?是不是吃完就餓?消谷善饑嗎?皮膚干燥否?皮膚癢否?大便干結(jié)還是溏瀉?大便一日幾次?頭暈頭痛?煩躁、眼昏、耳鳴否?煩熱否?出汗多不多?走路下肢有無力量?下肢浮腫(水腫)?現(xiàn)用吃的什么中醫(yī)藥?問既往史?看理化檢查:空腹血糖多少?尿糖幾個加號?通過治療空腹血糖有無下降?身體消瘦否?最近瘦了幾斤? 脾主肌肉四肢,所以問四肢是否困沉乏力,下肢水腫否? 肺主皮毛,所以看皮膚干燥否。有無皮膚瘙癢如蟻行? 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問大便干有無粘液?干還是稀?一天大便幾次? 腎主水與膀胱相表里,所以問小便頻否?小便量大與否?有無異味泡沫? 三豆飲的藥用原理:黑豆走腎,黃豆走脾,綠豆走肺,主治糖尿病皮膚瘙癢。 辨證分析:脾腎兩虛,脈絡(luò)瘀阻,機體失養(yǎng)。治法:健脾補腎,佐以生津潤燥。 主要癥狀:多飲、多食、多尿,煩渴,易饑,消瘦。 并發(fā)癥:心血管系統(tǒng)、腎臟,以及眼底病變、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等。 臨床上把糖尿病分為三證入手治療。陽證、熱證、里證,并且虛實并見。 常見證候: (1)肺胃燥熱證。治以益陰清熱,生津止渴。 (2)胃府熱盛證。治以清胃養(yǎng)陰。 (3)腎陰虧虛證。治以滋陰補腎瀉火。 (4)瘀血內(nèi)阻證。治行氣涼血化瘀。 (5)陰陽兩虛證。治以滋陰溫陽補腎。 糖尿病醫(yī)案: 1、男,六十歲,初發(fā)糖尿病,口渴,多飲多尿,血壓偏高,下肢酸困,乏力,小便渾濁,煩躁,下肢輕度浮腫,空腹血糖13,尿糖3+。辨證屬陰陽兩虛,治以健脾益腎,佐以生津潤燥,處方:糖尿病合劑,另配藥:丹參、石斛、天花粉各一百二十克、蒼術(shù)九十克、茯苓皮、玉竹各九十克,參入合劑內(nèi)。忌辛辣之品,勿急躁,勿過勞。抗糖靈膠囊,每次七粒,一天三次。從眼眶凹陷,看出此病人脾氣急躁,以調(diào)整為主,不能一味追求降糖。醫(yī)囑:不吃小米,可以吃綠豆。 2、男,三十五歲,糖尿病,服用上方后雙手及腳麻木疼痛消失,頭暈消失,仍失眠,今查血糖3.9,尿糖+,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無力。方用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郁金、玉竹、柴胡、薄荷、黃芩制首烏、黃芪、黨參、山藥。 3、樊女,49歲,糖尿病,口干口渴,多飲多尿,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乏津,舌體胖大有齒印,身困乏力,下肢水腫,抽筋,煩躁,出汗多,腿痛,大便干結(jié),小便多,無渾濁,脈沉細弦滯,治法:健脾補腎,佐以生津潤燥,糖尿病合劑六付,另配藥丹參、石斛(治療眼昏)、郁金、桑枝(腿痛,去濕)、茯苓皮(腿腫)、玉竹。醫(yī)囑:粗細糧或者豆面加白面,牛肉多吃、羊肉不吃,玉米小米,甜食不吃。稀飯綠豆大米熬湯喝。山藥熬湯飲用,不吃辛辣之品。 4、賈女,六十歲,糖尿病,下肢水腫,小便量多,起泡沫,消瘦兩年,此為脾腎兩虛,導致經(jīng)絡(luò)瘀滯。治以健脾補腎,兼以滋陰潤燥,處方:糖尿病合劑配合丹參、桑枝、茯苓皮、蒼術(shù)、石斛、郁金。 5、糖尿病合劑加石斛、郁金、枸杞子、黨參、蒼術(shù)、元參、茯苓皮。 6、糖尿病合劑加柴胡、薄荷、黃芩、蒼術(shù)、元參、茯苓皮、黃連、絲瓜絡(luò)(治療心煩)。 7、小便頻數(shù),面色無華,精神欠佳,舌苔微白潤,脈沉弦稍滯,下肢微腫,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玉竹、柴胡、薄荷、黃芩、茯苓皮。 8、眼昏加菊花、五味子、丹參、桑葉、石斛、玉竹、黃芪、黃芩、山藥、黨參、薄荷。 9、胃脹滿,眼昏痛,眼眶痛,口干,口苦,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煩躁易怒,乏力,身癢,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桑枝、柴胡、薄荷、黃芩、金銀花、甘草。 10、糖尿病,陰癢,帶下,濕熱下注,用五苓散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木通、貫仲、木賊草、白蒺藜、土茯苓,或者用蒼術(shù)易白術(shù)。 11、處方:丹參、山藥白茅根、天花粉各三十克,蒼術(shù)、元參、茯苓皮各十五克,黃連十克,車前子十五克,焦三仙、桂枝各十克,生石膏三十克。水煎服。 12、糖尿病,下肢酸困,小便頻數(shù),面色無華,舌苔微白潤,脈沉弦稍滯,空腹血糖8.8,下肢微腫,用糖尿病合劑加石斛、郁金、柴胡、薄荷、黃芩、玉竹茯苓皮。又加減:眼昏加菊花、遼五味、丹參、桑葉、石斛、玉竹、黃芪、黃芩、山藥、黨參、柴胡、薄荷。 13、服用上方后精神好轉(zhuǎn),皮膚瘙癢、消谷善饑之癥消失,下肢酸困口干較前好轉(zhuǎn),小便有味,腳尖發(fā)麻發(fā)冷。處方: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蒼術(shù)、元參、桑枝、郁金、茯苓皮、前胡、柴胡、黃芩。 14、空腹血糖9.2,口干口苦,多飲多尿兩個月,雙下肢酸困乏力浮腫,脈緩,顏面瘀腫,尿糖(–)。 證屬脾腎兩虛導致經(jīng)絡(luò)不暢而下肢水腫。 診斷:糖尿病(脾腎兩虛)。 治法:健脾補腎,佐以理氣。 處方: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桑枝、茯苓皮、蒼術(shù)、元參。 15、糖尿病眼底腎臟損害,尿糖2+,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膩乏津有裂紋,脈弦。前一段時間感冒,右脈浮緩有力。現(xiàn)浮緩脈消失,感冒痊愈,腿痛,主要治療糖尿病。用糖尿病合劑加丹參、山藥、黃芪、蒼術(shù)、元參、茯苓皮、黨參。 16、糖尿病合劑加玉竹、蒼術(shù)、茯苓皮、金銀花、甘草。又案,糖尿病并面癱,糖尿病合劑加全蟲、蒼術(shù)、丹參、玉竹、石斛、桑枝。又方,糖尿病合劑加丹參、茯苓皮、柴胡、薄荷、黃芩、郁金、蒼術(shù)、玉竹。 17、糖尿病并失眠癥。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至打春,舊病都有所反復。處方:糖尿病合劑加黃芪、山藥、桑枝、柴胡、薄荷、烏梅、黃芩。 18、糖尿病服藥后身體有勁了,眼不昏身不瘙癢了。眼干。處方:糖尿病合劑加丹參、桑枝、石斛、菊花、薄荷、玉竹、郁金、蒼術(shù)、茯苓皮、絲瓜絡(luò)。 19、糖尿病人舌質(zhì)暗淡,有齒印,舌苔薄白,右脈稍弦滯。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桑枝、柴胡、薄荷、黃芩、茯苓皮、元參、黃連。 20、糖尿病合劑加丹參、桑枝、郁金、黃芩、前胡、柴胡、茯苓皮、石斛。服用上方后雙下肢酸困和皮膚瘙癢、消谷善饑均有所減輕,小便沫減少,飲水量減少,大便軟,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轉(zhuǎn)緩,以上方調(diào)個別藥加蒼術(shù)、元參。 21、糖尿病,近來又感冒風寒,鼻塞流涕,周身酸困不適,二便可,皮膚瘙癢消失,右脈大。處方:霜桑葉十五克、遼沙參、陳皮、竹茹、山萸肉、枸杞子各十五克,柴胡、薄荷、黃芩、丹皮各十克,熟地三十克,茯苓十五克,白芍二十克。水煎服,一天一付。 22、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桑枝、郁金、蒼術(shù)、元參、茯苓皮、黃連。 23、糖尿病并發(fā)眼底出血,心包積液,皮膚瘙癢,下肢軟無力,兩脅痛,舌質(zhì)暗淡,苔膩。處方: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菊花、黃芪、山藥、郁金、柴胡、前胡、黃芩、雞內(nèi)金。又診,加金銀花甘草枸杞子三豆飲。 24、糖尿病,下肢腳趾疼痛發(fā)涼,身體消瘦,頭暈下肢腫。方用糖尿病合劑加丹參、石斛、郁金、柴胡、前胡、黃芩、茯苓皮。 25、糖尿病,空腹血糖3.6,尿糖3+,面部虛浮,手脹麻木,有時手顫,自感消谷善饑。處方:生地、當歸、白芍、郁金各十五克,丹參三十克,白茅根三十克,山藥三十克,茯苓二十克,澤瀉十五克,車前子十五克,茯苓皮十五克,焦三仙各十克,桂枝、烏梅各十克。水煎服,一天一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