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重游黃鶴樓,從近年新開的東大門進黃鶴樓公園,上山去黃鶴樓的途中,意外發現有一湧月臺,乃1992年重修,在白云閣旁。忽然記起父母親1946年游黃鶴樓(奧略樓)時留下的照片似乎有這個建筑,因為立柱上依稀可見“江流有聲 ”字樣,重修的這個立柱上有“江流有聲”、“月色無玷”。沒錯,就是它。 1992年復建的湧月臺,湧月臺及對聯,陰刻繁寫的行書,都在正面 1946年父母親游蛇山公園在湧月臺前合影。左側后立柱可見陰刻隸書“江流有聲”,后為奧略樓 1945年10月,在四川萬縣任湖北麻織廠廠長的田鎮瀛,受命成為第六戰區接管日方物資委員會中的一員,來到漢口。閑暇時,愛好攝影的父親田鎮瀛與母親同游武昌蛇山公園,父親用德國蔡司相機在蛇山公園拍了一組照片,那種120相機黑白小方塊照(6×6厘米),母親說是1946年在黃鶴樓照的。雖然黃鶴樓在清末已經毀了,但武漢人習慣上將蛇山奧略樓一帶仍稱為黃鶴樓。 1908年,法國人拉里貝拍攝的風度樓。風度樓照片少見,風度樓落成不久,按張之洞囑改名“奧略樓”。右側湧月臺,可見“江流有聲” 湧月臺,很多人考證是從漢陽遷過來的,明朝志書上就有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衣主纂的《漢陽府志》“湧月亭在縣治北風棲山上。今巨石上有湧月二字”;萬歷《漢陽府志》“湧月亭,府治后稍東。近聞修里城石碎。” 其實,這“湧月”的記載,漢陽有,武昌也有。據1933年出版的《武漢指南》第九編名勝古跡載:武昌湧月臺,在黃鶴樓,宋黃清老書湧月二字,后人摹刻于此,而續以臺宇。漢陽湧月亭,在城隍廟后,巨石上有湧月二字,宋黃清老,蓋亭其上。今亭廢,石不存,隔江黃鶴樓上亦有二字,甚遒勁,似□公,不知書者何人,豈互相摹寫,抑好事者載以東渡耶。 蛇山湧月臺在半山腰,登奧略樓必經之地,清末就有了(具體修建的時間還待考)。從法國人拉里貝拍攝于清末1908年的老照片及我母親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湧月臺“江流有聲”四字為隸書,現在新建的變為行書,且只刻有“湧月臺”“月色無玷”“江流有聲”11個字(缺兩副對聯,見下文),為何不照原樣復原? 老湧月臺靠近長江,此處還有“邀月酒樓”進餐,喝酒咵天。晚上當能聽到長江嘩嘩的水流聲,此乃“江流有聲 ”;銀色的月光灑滿蛇山,可謂“月色無玷”。
1935年,英國人拍的整修后的武昌奧略樓,“邀月酒樓”招牌拆了,上山過道安放了供游客休憩的長靠椅 20世紀30年代,武昌市政建設出現一個高潮,湖北省政府把蛇山規劃為文化區。1932年建設廳長李書城及接任的李范一延攬盧立群任工程師兼園林處主任,籌建蛇山公園,分二期進行。 1933年第一期工程開工:包括整理園界,筑環山馬路,修整黃鶴樓前踏步,修葺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和中山紀念堂。增設花壇草坪,添置木椅鐵欄,蓋溫室花房,開林拓土植樹造林,沿山脊修筑干路及多處上下石階水泥通道。一期工程,現代化公園的效果,都為隨從上海出發考察長江的考察團中的一位英國人用照相機記錄下來了。 1935年,武昌漢陽門處上山踏步
1946年,一期工程增設的長靠椅還在造福于游客,后右側為湧月臺。花壇,有方格的水泥路面,現代化公園的配置 明信片上的湧月臺 漢陽的湧月亭沒有照片存世,那時照相技術還沒有問世,不知其模樣;但武昌湧月臺有多張老照片存世,我們可以一睹芳容,建筑很簡單,石材結構,主體為四立柱及及連接的四枋。亭可遮風避雨,臺只能登高望遠。 正面的枋上有隸書“湧月薹”三字,兩旁立柱對聯行書“遙看兔影滾中流,非同承露”“恍聽鶴聲來上界,豈是歌風”,里面兩立柱也有對聯“ 曾是當年觴月地”“而今又作上臺人”(注:對聯文字嚴濤提供)。從上山的位置,也就是我母親拍照的地方可以看到左立柱“江流有聲”(同一立柱左側為“恍聽鶴聲來上界豈是歌風”),推測右立柱書“月色無玷”(同一立柱左側為“而今又作上臺人”) 原湧月臺在半山腰,曾是蛇山上的一景,乃去奧略樓的必經之地,游客要從中穿過,經禹碑亭,才能到奧略樓,在上山的過程中可稍事休息,可見設計人員的良苦用心。現在新修的湧月臺放在也是新修的白云閣對面,不引人注目,成為靜態的觀賞物。怎么現在的規劃、設計人員不如以前的規劃、設計人員呢?倘若不能把它放在去白云閣(或者黃鶴樓)半山腰上,可以把它放在白云閣去黃鶴樓的路上,成為途中的一個景點,定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忽然想起,父母親照片中的石柱似乎見過:1962年我讀小學5年級時,學校組織春游,那時,時興漢口伢到武昌玩(去時坐1路電車,銅人像到閱馬場,步行至武昌路新鼓樓洞口東邊山坡上原首義公園大門;回時坐船,漢陽門到王家巷),武昌伢游漢口,到過不要門票的首義公園。這些石柱堆在抱冰堂附近的草坪上,大家在上面玩耍;還有不遠處同治黃鶴樓上拆下來的銅頂,現還在黃鶴樓公園。這兩樣東西,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朋友也曾見過湧月臺的老構件,有人告訴我90年代末還見過,為何不用老構件復原湧月臺? 湧月臺,至少有100多年歷史的石材老構件(國家二級文物夠資格評吧)哪去了?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1935年,清同治黃鶴樓銅頂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