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澄清一下的是,五代十國其實只是“五代”和“十國”的一個合稱,因為兩者的概念和持續的時間都存在差別。 唐末黃巢起義后,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強的藩鎮先后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五代 后梁(907年—923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 后唐(923年—936年):河東節度使李存勖 后晉(936年—947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后漢(947年—950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后周(951年—960年):天雄軍節度使郭威 ![]() 而“十國”指的是從唐末、五代到宋初,在中原以外地區建立的若干割據政權,他們的數量實際上遠不止十個(這一點和五胡十六國中的“十六國”相似),但后世歷史學家選取其中十個比較典型的政權(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作為代表,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十國”。一般來說,自公元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被封為“吳王”開始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亡北漢為止,“十國”的歷史一共持續了七十多年。 十國 前蜀(907年—925年):由西川節度使王建 后蜀(934年—966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 南吳(902年—937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南唐(937年—975年):南吳權臣李晟篡位 吳越(909年—945年):鎮海軍節度使錢镠 閩國(923年—936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 南楚(907年—951年):武安軍節度使馬殷 南漢(917年—971年):清海節度使劉隱 南平(924年—963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 北漢(951年—979年):河東節度使劉崇 ![]() 雖然“五代”和“十國”的概念不同,但他們又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說關系非常密切。比如說“十國”之中的吳越和閩國等國家,一直都奉中原王朝“五代”為正朔——換句話說,不管你們怎么改朝換代,我們都承認中原王朝是“老大”并定期朝貢,只要你們承認“小弟”的地位就行。 當然,“十國”之中也有一些不安分的,他們希望和“五代”朝廷平起平坐,或者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改朝換代,交往都用國與國之間的禮儀,結果落了一個國破家亡的下場,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前蜀被后唐所攻滅。另外,“十國”之中還有一些膨脹分子,他們時刻不忘利用武力征討周邊國家以擴大自己的地盤,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南唐攻滅了南楚和閩國。 總的來說,不管這些國家中間怎么折騰,后面還能活著的,最終都被趙匡胤建立的北宋所攻滅。公元960年,北宋取代后周建國以后,先后滅亡了南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其中“北漢”這個“十國”之中唯一存在于北方的國家直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才被攻滅。當時,宋太宗還想乘勝收復石敬瑭割讓的“幽云十六州”,結果被遼國(契丹)擊敗,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