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之戰雙方實力對比 曹魏方(守方): 主將:張遼 副將:樂進,李典 兵力:七千 孫吳方(攻方): 主將:孫權 副將:可以確定的有凌統,甘寧,其余不詳。 兵力:十萬戰前 形勢:孫權舉傾國之力,對合肥勢在必得,雙方的兵力對比為14:1,而曹操遠在漢中,遠水救不了近火。 戰斗進程: 一:前哨戰:本來前哨戰一般是指雙方試探性的相互攻擊,但由于本戰的特殊性,使得前哨戰成了整個合肥之戰的關鍵。張遼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后,分析了當前形勢,之后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主動出擊。他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吳軍發起突擊,造成吳軍一時混亂,無法應戰。后來雖將張遼團團圍住,但無奈對方勇猛難當,數次突破重圍。激戰半日,銳氣盡失。而曹軍則穩定了軍心,提升了士氣。分析:對于曹軍來說,此戰有以下幾個特點:1:必要性:此戰必須要打,因為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己方援軍遙遙無期,軍心動搖,若不能有效打擊對方士氣以穩定己方軍心,即使守城也一定守不住。所以張遼說“成敗之機,在此一舉。”2:危險性:此戰對于張遼及八百勇士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因為此戰是正面突擊,不是偷襲,對方畢竟是十萬大軍,己方突擊隊還不到對方百分之一的兵力,稍有差池,就會全軍覆沒。而且,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整場戰役的失敗。3:可行性:對于張遼來說,此戰也并非沒有取勝可能。其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對方兵力遠勝于我方,難免會產生輕敵思想,防范必定會比較松散。只怕從主將到士兵,誰也不會想到只有十幾分之一兵力的敵人居然敢主動出擊。而且包圍未成,陣腳未穩,這就給了張遼可乘之機。其二:吳軍在如此優勢兵力下,一定會自認為己方必然能獲勝,在這樣的思想下,將領士兵缺乏力戰甚至死戰的決心,戰斗力打了折扣,反觀我方,自張遼以下,突擊隊員個個抱著必死的覺悟和必勝的決心(兩者缺一不可),戰意旺盛,戰斗力強。而最后,張遼憑著八百勇士,打贏了這場困難重重的戰斗。其結果就是:敵方“吳人奪氣”,而己方則是“眾心乃安,諸將咸服”。 ![]() 二:相持階段:這一階段較為簡單,孫權圍攻合肥十余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由于張遼打贏了前哨戰,使得雙方在氣勢上此消彼長,孫權空有十萬大軍,卻不能攻破這只有區區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見士氣戰斗中的重要作用。 三:尾聲:孫權撤退,各隊人馬皆以就路,唯有孫權,凌統,甘寧在后,張遼卻在此時突然率軍追擊,打散了吳軍的后隊,幾乎就捉住了三人。孫權躍馬逍遙津,而凌統部下全軍覆沒,自己死戰才逃脫。張遼可謂極善于把握戰機。而反觀孫權,在這里差點又犯下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如果說開始時是由于輕敵的緣故,那么在這里就完全是指揮上的失誤了。己方可以說是戰敗而歸,居然完全不堤防追兵。 戰后評價:曹操:太祖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東吳:聞張遼大名,小兒不敢夜啼。總體分析:此戰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張遼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冷靜分析情況,作出正確決策,并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戰,使己方最終挫敗強敵,獲得勝利,確實體現了“智勇雙全”的名將風范。而孫權在己方實力占優的情況下,產生輕敵思想,對于對方的突襲缺乏正確的應對方法,在指揮上又犯嚴重失誤,可以得出結論:孫權并不擅長軍事。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歷史的塵埃/老白講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