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典想 2019年某幾個團隊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舉辦的會議。一個熱愛小學數學的朋友拍的照片,我然后上傳到公眾號里。分析可謂透徹,圖形與幾何中的測量:長度、面積、體積。對一些概念的闡述,引用張奠宙先生和辭海的解釋。 采用單元具體觀念的分析,知識層面的觀念不必贅述,我喜歡通過這樣的面積的學習及其小學階段面積學習的分布,讓學生弄明白達到的數學學科素養:量化思維,推理能力,直觀想象,個人認為最大的素養就是發展了空間觀念。教材和學生的真實起點在哪里?有三個問題:哪些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哪些是他們真正感到困難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有怎樣的思維過程。這就是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找到知識和經驗的鏈接點,構建數學的結7構,目的是更好的讓兒童理解數學,理解數學的本質。同時問卷調查了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基礎,這樣的分析調查報告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數學,理解知識,理解本質。讓學生明白不單單學習的是一個離散的知識點,而是讓知識渾然一體,讓面積的學習有了一個整體的觀念,一個好的結構。比如多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學習統一成為數面積到圖形的轉化到三個圖形面積的推導。 史寧中先生的話可謂字字珠璣:數學本身不是不是研究那些抽象的概念本身,而是研究概念之間的關系。我想:不單單圖形的面積是這樣,圖形之間也是這樣。加減乘除也是這樣,統計領域之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等都是一樣,找聯系,找關聯。 現在說法很多,大單元、大概念、大觀念、結構化、整體化,都指向深度學習。不過深度學習并不那么在意形式,只要指向學習本質的都是深度學習,只要適合孩子學習的都是恰當的教學方式,哪怕傳統的講授式,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必要的。深度學習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用吳老師的說法是,要多“瞻前顧后”,建好承重墻,打破隔斷墻。這就就是整體的觀念。 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對所教知識必須心中有整體宏觀的把握,能從中提煉出核心的問題,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探究,能讓學生愉悅專心的投入進來,發展高階思維,促進素質的整體提升。 我個人覺得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可以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的。我感覺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是使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劉善娜老師的把數學畫出來和探究性作業的布置也是使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而蔡宏圣老師的數學史引入課堂也是使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還有吳正憲老師讓兒童在問題中、對話中、繪畫中學數學都是使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方式。 昨天教科社鄭莉老師在讀書活動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一書總結會中,來著馬云鵬老師的一段話。 東北師范大學的馬云鵬這樣說,非常高興認識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老師們,特別是參與深度學習教學改進讀書活動的老師們,祝賀你們已經完成了堅持28天閱讀打卡總結活動中的一段話大家讀的都很認真,邊讀邊思考,并力圖在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中研究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寫下了自己的收獲、體會。 在讀書活動中一些老師還提出了有關的問題。其中有一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本書從操作層面給一線老師如何做深度學習做了很好的示范。它的四要素里面的持續性評價還是不太懂。 請問從哪些方面進行設計就能體現持續性,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 我想回答這位老師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說明老師們對深度學習有深入的思考。感謝這位老師。 確實,持續性評價是設計和實施深度學習的四個要素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要素,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也比較難把握。 我想持續性評價有兩個方面的要義:一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狀況,特別是單元目標的達成,二是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監控提供機會,目標的達成包括知識技能、交流質疑,高階思維等方面的不同水平,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問題。這些具體表現在每一課時中, 總體的是為實現單元目標,這些問題可以是書面問題,也可以是口頭問題,進而了解學生各類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的自我監控呢,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一些反映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認識到自己達到什么水平的一些問題。比如,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嗎?你還有什么疑惑和問題嗎?你覺得今天學習有收獲嗎?這樣的一些問題。 具體的操作我們可以參照參考書上的一些案例,有機會我們再詳細跟老師討論。 總之,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進,旨在引發學生真正的學習,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學習。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深度學習的教學實踐中,整體把握學習內容,整體理解學生學習,創造性地建構屬于自己的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讓我們通過深度學習的研究,提升孩子們的思維品質,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每一位教師的專業素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