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國人飽受著恥辱。如今,硝煙早已消失,炮火不再響起。一個充滿生機的中國,一個充滿夢想的中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捐軀的先烈。 太虛大師,中國近現代佛教運動倡導者。自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他不遺余力地四處奔波,通過演講、著書立說,組織僧眾團體,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甚至走出國門,呼吁全國、全世界的僧人及信眾一致起來反對侵略、保衛世界和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身在廬山的太虛大師得知此消息后,痛心疾首,恨不能棄佛從戎。義憤填膺寫下此篇詩作,以抒發內心悲憤之情。 1943年8月,四川安岳縣政府收到一份來自龍頭寺僧人釋永正的呈文,文中寫道:“情因僧年二十六歲,身微強壯,略讀詩書,稍識文字,理當為國出力不應坐享幸?!,F在國難當頭,人民均占一份,正應武裝起來,愛護國家軍事。僧欲矢志前方,自愿離佛,肯受軍訓,愿捐法幣…誓將倭寇蕩平,絕不退避。倘沐允準,懇迅指令祗遵,以便赴敵。不勝沾感之至。”經批準后,永正法師棄佛從戎,義無反顧奔赴抗戰前線,與日軍短兵相接。 以上兩則史實只是佛教團體在抗日愛國運動中的縮影。早在1936年,全國僧青年便已開始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加入僧伽的軍訓當中。通過醫藥、衛生、國術、救護、軍事等科目訓練。在全國各地設立收容所救濟難民,組織宣傳隊宣傳抗日,組織僧伽救護隊前線參戰。1938 年 4 月 16日,地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五臺山蒙、藏、漢出家僧眾聯合成立了“五臺山佛教救國會”,將五臺山青、黃兩廟 18 至 35 歲的四五百名青年僧人組織起來,參加了抗日救亡集訓班。經過集訓后,許多青年僧人積極參加了中共領導武工隊、區分隊等抗日武裝,并自發地組成五臺山僧人自衛隊,加強寺院戒備,在寺院附近的隘口要道巡邏。其中當時從外地流落到五臺山的入空法師沿途目睹了日寇暴行,毅然參加了聶榮臻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由于他驍勇善戰,被聶榮臻任命為游擊隊第三支隊隊長。1939 年春,入空法師率領他的隊伍反攻五寨,他親自率領隊員攻破了日寇一道道防線,最后使日寇全線崩潰,倉皇逃命。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戰斗中,入空法師率領的隊伍先后與敵軍戰斗五十多次,收復三十多個縣鎮,后來,升任為游擊總隊團長。據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先后有入空、然易、照廉、悟金、索靜、怡壽、海如、掌靜、常珍、含堅、白天才、白喜貴、全西、昌靜等 100 多名五臺山的法師,脫下袈裟,換上戎裝,離開寺廟叢林,投入到抗日隊伍的行列,僅五臺山菩薩頂等10 處寺廟就有30 余名僧人被編入晉察冀二分區四團,人稱“僧人連”。甚至晉察冀抗日隊伍中,就有原五臺山僧人出身的師級以上干部安立恩、李正宏等 20 余人。 《海潮音》 第 5 期上的 《僧人抗敵史話》 一文記載,在湖南衡陽地區的南岳山寺廟里的僧人白天燒香拜佛,晚上開展游擊戰。如雙峰寺沙彌用手雷彈炸死敵人數人。另外參加到地下情報工作、醫護救援、遠征軍、空軍、運輸隊的僧人參戰事跡更是舉不勝舉。 “上馬殺賊、下馬學佛”,這是周恩來總理在抗戰時期,題寫給湖南南岳僧人的一句話,這句話所蘊含的,正是中國佛教徒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下,圓融處理問題的智慧。 太虛大師就“殺賊”一詞,在成都文殊院作“降魔救世與抗戰建國” 演講中做了重要開示。他說,斷除貪、嗔、癡、慢、疑、惡見即是殺賊,殺盡煩惱賊即是阿羅漢。阿羅漢只是自救,依大悲心,不但要自救自渡,還應該普救普度。要成佛方能普度,要降魔方能成佛。魔,是梵語音譯,其意為“殺害者”,比“賊”更猛利。太虛大師在演講中鼓勵僧眾,不但要殺賊,更要降魔! 作為抗戰大后方的四川,在抗戰期間,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戰區輸送兵源,其中不乏青年僧人,他們參加到抗日戰爭的各條戰線。如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下,重慶慈云寺僧侶救護隊14名隊員被批準參加中國駐印遠征軍運輸隊,在印緬服役期間,他們或為前線輸送給養和彈藥,或在指揮部搞后勤,隨遠征軍轉戰各個戰場,飽受炮火硝煙的洗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1944年8月初中國遠征軍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戰役中,印宏法師不幸被日寇炮彈炸傷身亡。
除了僧兵、醫療救護隊、籌款物質的輸送支援外,四川省佛教會還組織各叢林、寺廟、佛學社等團體在成都文殊院舉辦護國法會,超度死者往生善道,鼓勵生者懺悔業障、精誠團結。在安慰民心、鼓舞士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護國法會指出佛教應對國難的方法。其一、發心懺悔、勇于糾錯。慚悔心包括:恐懼心、慚愧心、慚悔心、悲愿心、勇健心。其二、持誦仁王護國經咒。其三、禁屠。其四、發愿。其五、宣傳,號召全世界佛教徒聯合起來抗戰。 與此同時,民國政府在陪都重慶也發起舉辦護國法會,并禮請虛云大師、太虛大師前往主法。虛云大師來到重慶,向民國政府提出五大修法條件。其一、大赦天下,緩解社會矛盾。其二、賑災,救濟苦難百姓。其三、禁屠放生。其四、減輕稅賦。其五、保護寺院。虛云大師在重慶寺院開示。一、莫徒具形式,宜踏實修學以期解脫。二、尊重生命是世界和平的基礎。生死精神同河岳,萬人蜀國淚滂沱。 1937年11月,新都寶光寺方丈貫一和尚為出川抗日英雄寫下這首《挽饒國華將軍殉職》詩,除悲壯以外,更反映了川軍、僧兵,以及加入到這場愛國救國運動中的佛教團體可歌可泣的一面。
“出家,不出國,愛教更愛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佛教界親身參與過“戰地救護”和“難民救濟”工作的僧尼,超過了50萬人。直接或間接參戰犧牲的僧伽近1000人。不難看出,抗戰時期佛教僧伽沖破佛教戒殺的牢籠,毅然從軍參戰,英勇殺寇,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犧牲,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護國、愛國既是傳統佛教護國思想和實踐的延續,更是愛國主義內容的深化和升華,這種大無畏的佛陀情懷傳承至今依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成為廣大佛教僧眾積極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