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簡耕教育創始人 中國游戲力養育課程創立者 蓋洛普全球認證優勢教練 這幾年,發生了太多未成年人自殺的事件,其中的原因也讓人唏噓,父母爭吵、同學矛盾、老師訓斥、學習壓力太大、犯錯后逃避懲罰…… 在成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卻成了孩子心理不能承受之重,最終釀成任何家庭都無法承受的傷痛。 我們的孩子為什么如此脆弱?是家長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其實兩方面原因都有。 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抗逆力差。 抗逆力,又稱為逆商,是美國著名學者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強大的抗逆力,不僅是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且穩定的保證,更是孩子贏在未來的工具。為什么這樣說? 抗逆力,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孩子的成績不可能永遠名列前茅,偶有波動是非常正常的。 有的孩子能夠將失利轉為動力,比如參加三次高考才考入北大的俞敏洪。
俞敏洪是強大抗逆力的典型代表,但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個孩子可能無法承受一句批評或一次成績滑坡呢?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五年級的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沒過多久,孩子便不顧一切從樓上跳下; 5月6日,西安一9歲女孩因為無法完成作業而跳樓,攤開的作業本上疊放著小女孩的遺書: “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如何讓改變命運的知識不再成為禁錮孩子的枷鎖?
扛得住黑暗的人,未來走得更遠在我們的教育里,似乎看不到抗逆力的影子,家長更加關注的是如何才能成功。 龍應臺說過: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我們沒有學過。 我們一直督促孩子成功,卻從不教育孩子如何面對失敗,甚至害怕孩子犯錯。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孩子擁有多少能力,還取決于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挫折,以及應接不暇的變數面前,他能發揮出多少能力。 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停步不前;而對于強者來說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抗逆力差的孩子把挫折當失敗,遇到困難就退縮,還聽不得一句批評,有反對的聲音就陷入自我懷疑,甚至情緒崩潰。 抗逆力強的孩子把挑戰當作機遇,在逆境中磨練出驚人的適應力,即使跌至人生谷底,也能迅速重振旗鼓,續寫新的輝煌。 培養抗逆力≠人為制造挫折有些家長認為,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能夠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無底線地向孩子“哭窮”,無視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導致孩子十分自卑;在寒冷的冬天里,讓孩子裸著身體在雪地里跑步,鍛煉他的堅強意志;人流量極大的車站旁,丟給孩子一個飯碗,讓他跪地乞討,體會生活的不易……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成長本身就充滿了挑戰。第一次走路摔倒、第一次分離焦慮,第一次跟小伙伴爭吵,第一次考試失敗……成長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壓力和焦慮,孩子還會缺少挫折嗎?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不是故意給孩子挖個陷阱,讓孩子毫無準備地跳進去,家長在旁邊看著,指望孩子自己努力地爬出來。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就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能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所以家長不要再人為地制造挫折,只要陪伴孩子面對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就夠了。 玩游戲,激發抗逆力的好方式問題來了,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如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游戲,是一種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因為游戲是兒童的語言,在游戲中體驗到的失落,沒有現實中那么強烈。 俄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兩組幼兒園的孩子,其中一組孩子在教室中站立,能站多久就站多久。另一組孩子假裝士兵站隊,也是能站多久就站多久。結果表明,后一組的孩子表現更加優秀。 這個實驗說明:當孩子對挫折的態度比較消極的時候,游戲可以讓孩子激發孩子的勝負欲,讓孩子找回一些自信。 但是,陪孩子玩游戲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技巧? 8月18日本周二晚8:00,我們特邀中國游戲力養育課程創立者劉芳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如何借“游戲”之力激發孩子的抗逆力》直播講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