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經歷了春耕、夏耘,又到一年秋收季。跟稻谷等農作物一樣,人體在此時也該“秋收”了。 中醫認為,人體養生要順應四時變化,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秋季養生貴在“收”。具體該怎么做?專家們分享了一套人體“秋收”攻略。(摘編自《中國婦女報》《武漢晚報》《揚子晚報》) 指導專家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副主任 朱慶軍 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中醫師 徐藝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周圍血管科主任醫師 龐鶴 皮膚 收養津液,食補能“抗旱” 很多人一到秋季就開始皮膚干燥,甚至出現脫皮、瘙癢等不適。這是因為,秋燥易耗傷津液,人體會出現一派干涸之象。因此,秋季宜收養津液,適當多吃點具有滋陰潤燥的食物。 具體來說,滋陰效果最好的蔬菜是蓮藕。吃蓮藕時,搭配白木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滋補腎陰。最能潤燥的水果是梨。吃生梨能緩解咽喉干、癢,便秘等癥;將梨煮熟或蒸熟吃,可以滋陰潤肺、止咳祛痰。肉食方面,最值得推薦的是鴨肉。中醫認為,鴨肉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可防秋燥。 茶飲方面,日常感覺皮膚干燥、粗糙的人,可以喝點潤膚茶。每天早上取生地黃10克、桑葉5克、大棗2枚,用開水沖泡后一飲而盡即可。此茶飲具有滋養肌膚、潤肺補水的功效。 湯食方面,建議可常煲百合豬肉湯喝。將適量豬肉、百合、銀耳放入砂鍋,放點姜片,加適量清水煲湯即可。 脖子 收住溫度,避開秋風秋雨和秋寒 秋寒往往傷身于無形。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在刮風下雨天里,很多人會注意添衣加被,但是常常會忽視對脖子的保暖。 中醫認為,在涼爽的秋雨天里,脖子最易被秋寒襲擊。讓脖子不受寒,最簡單的方法是收住溫度,如系條絲巾或穿高領衫等,以防寒氣入侵。本身脖子已有不適癥狀的人,更應堅持做好保養工作。 陰雨天里,出門前或回家后,可以喝碗驅寒湯。取紅糖2湯匙、生姜7片,加入適量清水同煮10分鐘,分兩次喝完。閑下來的時候,可適當給脖子做做按摩。具體方法是:十指交叉,放在頸部后方,輕柔地摩擦至后頸發熱。還可以做做聳肩動作,方法也很簡單:正常站立,肩胛自然下沉,吐氣時兩肩上提,頸椎微微前屈,這時應能感覺到頸椎兩側的肌肉收緊。保持兩秒,慢慢放下肩膀回到原始位置。這套動作重復做20次。 當脖子出現酸、脹等不適時,可以用粗鹽熱敷。取500克粗鹽,在鍋內炒熱,裝入寬約15厘米、長約20厘米的布袋里,將袋口用別針固定。先熱敷頸部10分鐘,再熱敷背部10分鐘,早晚各一次。 臟腑 收養肺氣是重中之重 進入秋季后,空氣逐漸干燥,最容易受傷的臟器是肺臟,因此宜收養肺氣。 秋季養肺,首先要主動補充水分。飲食方面,應注意每頓飯要有干有稀,吃完主食后喝些湯水,如米粥、菜湯等。喜歡喝湯的人,可常煲雪梨豬骨湯。取雪梨4個,川貝60克,紅棗20克,豬骨500克,生姜3片,熱水1000毫升。將川貝、紅棗泡水10分鐘后洗凈撈出備用;雪梨洗凈,不去皮,切塊備用;豬骨洗干凈后焯水撈出備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鍋里,加入熱水,水開后小火燉1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此湯有清肺潤肺止咳的功效。 秋高氣爽,適當外出鍛煉能改善心肺功能。鍛煉時可增加拍胸呼吸練習。具體方法是:站在空氣新鮮的地方,挺胸收腹,兩臂外展,進行深呼吸運動,以排除肺內的污濁空氣。呼吸時最好同時拍拍胸前的肋骨,促使肺臟將積存氣體盡量呼出。 情緒 收養氣血預防莫名“悲秋” 秋天,不少人會莫名情緒低落,很多人認為是“悲秋”的緣故。其實,氣血不暢、氣血虧虛等問題也會讓人不開心。 中醫認為,當人的肝氣不暢時就容易生氣發怒、郁郁寡歡。當出現肝郁時,不妨做做“捶胸頓足”。先兩手握拳,輕捶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這個穴位也被稱為出氣穴。所謂頓足,是指用腳踩鵝卵石,刺激腳底的涌泉穴等,讓肝氣不上沖。 氣血虧虛的人也會出現莫名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的情況。具體來說,氣虛會使人神疲倦怠、乏力懶言、語聲低微、容易感冒等,血虛會使人出現頭發枯萎、形體消瘦、視物不清、心慌失眠等不適。想要調理氣血虧虛,可以將紅棗、花生米、桂圓、紅糖、紅豆放到一起煮粥喝。此外,平時一定要加強鍛煉,這樣才能讓氣血旺盛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