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是指腰部肌肉組織因疲勞過度發生炎性反應或退行性變而出現的慢性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常因外力經常、反復、持續地牽拉、擠壓震蕩腰部,超過了人體肌肉的代償能力而引起。表現為持續性的腰疼,休息減輕,勞累加重,彎腰稍久,腰痛加劇。有時叩擊腰部時腰疼減輕,腰部有壓痛點。本病癥多見于女性、青少年剛參加工作和長期從事手工勞動者,起病緩慢,癥狀輕微。 慢性腰肌勞損屬中醫“痹證'范疇,病機多因久坐、勞逸失度、飲食失調、情志刺激,致使機體瘀血、濕熱、寒濕等滯留;或肝腎陰虛,血行不暢,陰陽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方一 止痛方浸酒外搽 【主治】:腰肌勞損 【方藥】:制半夏、阿膠、牛膝、木香、制南星、當歸、菟絲子、紅花、續斷、羌活、獨活、木瓜各10g,杜仲12g。 【制用法】:上藥加1000ml米雙酒(56°),密封浸泡10天,每3天振搖1次,3天后倒出提取液,沉淀過濾得上清液即可。患者取俯臥位,裸露腰部,取出制備好的藥酒,每次10ml,外擦痛處,日擦3次。7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編按】:68例患者中治愈33例,好轉2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2%。現代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方法多選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等非甾體類抗炎藥進行對癥治療,常見有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等不良反應。筆者使用自擬止痛方浸酒外搽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和西藥相當,而更為簡便安全,無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好,對有胃病患者無損傷胃粘膜之憂,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方藥】:杜仲15克,當歸、肉桂、遠志、菟絲子、淮山藥、白芷、生地各10克,阿膠7克,川三七3克,甘草4克,紅棗5枚。 【方藥】:山茱萸、桃仁各12g,枸杞子、熟地各15g,杜仲、茯苓、狗脊各20g,炙甘草、白術、獨活各10g,雞血藤、桑寄生各30g。 【編按】:100患者中治愈89例,顯效6例,有效5例。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者20劑。歡迎微信關注行之醫話公眾號 平均每人服藥4.7劑。腰損方中,山茱萸、枸杞子、熟地、杜仲為補腎之藥;白術、茯苓健脾利濕;桑寄生入腎而利腰;挑仁、雞血藤祛瘀通絡;獨活入足太陽經通絡;甘草和百藥。年老腰酸且夜尿多者,可重用山茱萸,加益智仁20g。 【方藥】:潞黨參、蜜炙黃芪、全當歸各1兩(約30g) , 淮牛膝各半兩(約15g)。 【制用法】:每貼共計三兩半(相當于105g),先用黃酒2兩倒入中藥內浸泡1小時后,再放水煎煮,1日1貼,一般服用5貼為1個療程。用黃酒浸泡的意義是:黃酒作為藥引有通絡行經、活血溫陽的作用。同時黃酒中乙醇能將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而發揮藥力。 【編按】: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32例患者中臨床痊愈13例,顯效9例,有效4例,無效6例。方中黨參鼓舞氣血,健脾生津,安神益智。炙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瘡,提膿升肌。全當歸補血活血,潤燥滑腸,長肌肉。淮牛膝補益肝腎,能引諸藥下行治療腰膝骨痛、足萎。諸藥合用具有益氣固表,補血活血,強筋壯骨,通筋活絡生肌的功效。主治氣血不和,感受風寒所致的筋脈拘攣及關節肌肉疼痛等癥,故用于治療腰肌腫脹,拘攣抽搐,寒冷疼痛,神疲乏力,下肢萎軟,夜半后加劇,翻身不能,不堪安寢等等勞損癥候。 【主治】:腰肌勞損,癥見腰痛,多為刺痛,日輕夜重,輕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轉側。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腰部有壓痛點,X線檢查多無異常所見,少數可見骨質增生或脊柱畸形。 【方藥】:當歸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沒藥6g,五靈脂6g,香附10g,雞血藤20g,杜仲20g,熟地黃25g,菟絲子10g。 【加減】:腰痛連腿者加獨活、牛膝;兼寒濕者加茯苓、白術、肉桂、干姜;兼濕熱者加薏苡仁、黃柏;氣滯重者加青皮、香椽、佛手。 【用法】:水煎服,取汁300ml,每日2次分服,14d為1個療程。 【編按】: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養血活血,散瘀止痛;沒藥、五靈脂行瘀止痛;香附、雞血藤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杜仲、熟地黃、菟絲子補肝腎、壯腰膝。在腰肌勞損的癥狀緩解以后,應當積極加強腰背部肌肉的鍛煉,調整工作生活節奏,加強腰部的保健,防止腰部受到風寒、外傷、勞損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應當睡硬板床或者比較硬的席夢思床墊,避免睡行軍床或者軟的沙發,起床后要適當做一些腰部運動。歡迎微信關注行之醫話公眾號 否則,慢性腰肌勞損的癥狀可能容易反復發作。本組60例,治療1~3個療程后,腰部疼痛者36例,痊愈11例,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2例;腿部疼痛者24例,痊愈6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無效1例。痊愈率占28.33%,顯效率占45%,有效率占21.67%,無效率占5%,總有效率占95%。治療期間無不良反應發生。 【主治】:寒濕型腰肌勞損,癥見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一側或兩側腰骶部痠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方藥】:葛根30g~50g,麻黃10g,蒼術15g,川續斷15g,桂枝10g,白芍6g,赤芍6g,懷牛膝30g,炙甘草6g,骨碎補10g。 【用法】:將諸藥放于冷水浸泡1小時,用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45分鐘,煎取藥汁200mL,每日1劑,早晚飯后溫服。囑清淡飲食、避風寒。 【編按】:寒濕型腰肌勞損主因腎臟虧虛,且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脈絡瘀阻,不通則痛。葛根湯出自《傷寒論》,原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項背強幾幾'也可適癥治療頸肩部位的疾病、過敏性鼻炎等。葛根舒緩筋脈,治筋脈攣縮而腰背強痛,現代醫學亦證實葛根有效成分大豆甙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能對抗組織胺及乙酰膽堿的痙攣。麻黃、桂枝辛溫解表,祛寒濕外邪以止痛;白芍酸斂滋陰,可緩解肌肉痙攣,輔以炙甘草,酸甘化陰,不僅增加止痛作用,且防麻黃、桂枝汗出傷陰。蒼術辛溫苦燥,是治療痹癥的重要藥物。川續斷、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且懷牛膝能引藥物下行,善治腰腿部疼痛。以上各藥聯合應用,實現內補腎臟虧虛,外除風濕邪氣,止痹痛的作用。30例患者中治愈顯效率40%,好轉率56.7%,無效率3.3%,總有效率96.7%。 【主治】:瘀血型腰肌勞損,癥見腰背酸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休息后疼痛減輕,勞累后疼痛加重,陰雨天可加重疼痛,喜用雙手揉腰以減輕疼痛。脊柱外形一般正常,腰部俯仰等活動無異常,腰部壓痛廣泛。X線攝片可有腰椎生理弧度變直或有腰椎骨質增生。 【方藥】:蜈蚣10g,制川烏5g,制草烏5g,乳香5g,沒藥5g。 【制用法】: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用蜂蜜調制成膏狀,攤在蠟紙或布上備用。使用時外貼痛處,1次12 h,1 d 1次,10 d為1療程,連貼1個~3個療程。 【編按】:方中乳香、沒藥為常見散血祛瘀之良品,乳香辛苦而溫,香烈走竄,善消瘀血,通經絡舒筋骨,開通力大但不甚耗傷氣血;沒藥辛苦性平,可散可通,散瘀血消腫結。《醫學衷中參西錄》曰:乳香、沒藥二藥并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痛皆能治之。川烏、草烏二藥味辛大熱,功善溫經散寒止疼,主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之癥。上諸藥輔以動物之劑蜈蚣,加強其走竄之力,使諸藥行表達里無所不至。瘀血型腰肌勞損臨床表現為腰痛較重,轉側不利,痛有定處,晝輕夜重。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是由于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不通則痛,不通則瘀,筆者采用軟堅止痛貼治療可溫經通絡,軟堅散瘀,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及新陳代謝,緩解疼痛。通則不痛,通則不瘀,效果較為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226例中,優87例,占38.50%;良86例,占38.05%;可51例,占22.57%;差2例,占0.88%。總有效率99.12%。 【主治】:腰肌勞損,癥見經常有腰部不適,或輕度疼痛,久站或持久彎腰、活動過多后疼痛加重,一側或雙側骶棘肌有壓痛,腰部活動稍受限,X線攝片排除骨性病變。 【制用法】:用吳茱萸、細辛、肉桂、白豆蔻按10∶1:1:1的比例粉碎,過100目篩,用濃度3%~5%米醋調膏。治療時取涌泉穴(單)、對側復溜穴,用75%的醫用酒精消毒穴位,再用藥匙取藥膏10~20g均勻攤于穴位上成圓形,直徑約為1~2cm,厚度約為2mm,蓋上一層消毒紗布,再用消毒紗布帶扎定,松緊適宜,保留12~24h后換藥。以局部有發熱及微癢感為度。對中藥外敷過敏(局部反應強烈、大便帶血等),應立即取下所敷藥膏,并用溫開水洗干凈穴位.用無菌紗布擦干后涂上新鮮的蘆薈汁即可。如便血嚴重,應用炒槐米3g,炒黑豆(打) 20g,大通草5g,炙甘草10g,黃芪5g,茯苓5g,土茯苓2g,草蘚2g,淡竹葉1g,燈心草1g,荊芥炭1g。水煎溫服。 【編按】: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可激發腎經經氣,強腎利咽助精血;復溜穴與足太陰脾經要穴三陰交及足少陰腎經原穴太溪穴相毗鄰,有先天后天雙補之意,扶正祛邪。中藥外敷可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調整臟腑功能,使慢性腰肌勞損疾病漸愈。10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轉6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 【方藥】:花椒30g、紅花12g、伸筋草10g、透骨草10g、獨活10g、五加皮10g、川芎12g、赤芍12g、澤瀉12g、桂枝12g、桑枝10g、生山楂30g、五味子15g、羌活10g。 【制用法】:將上藥加入熏洗機的煎藥器內;加水2.5~3L后,接通電源,打開加熱控制鍵,待中藥蒸汽艙內溫度達到45℃。囑患者酌情飲水200~300mL,脫衣,暴露治療部位,躺在熏洗機一次性消毒墊上,蓋好被子;開始熏蒸治療。根據患者體質及耐受能力調節溫度,一般在38~45℃,每天1次,1次30~40min,每天1劑,12d為1個療程。如無熏蒸機,可把上藥放布袋里面上鍋蒸制20分鐘,然后在身體耐受狀態下熱敷疼痛部位。 【編按】:方中獨活、羌活、透骨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五加皮、桑枝、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花椒、桂枝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生山楂行氣散瘀;五味子滋腎斂陰;澤瀉利水滲濕。14味藥中澤瀉、赤芍性寒,其余均為溫熱之藥。全方寒溫共調,以溫通為主;散斂共濟,以發散為主。使溫而不燥,散而不脫。諸藥合用,邪祛絡通、氣血調和。藥物經皮膚直接吸收,作用于局部的藥物濃度高,起效快,避免了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減輕了肝臟和腎臟的負擔,故療效明顯。本組240例,最短治療1個療程,最長2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100例,2個療程140例,平均1.42個療程,結果治愈100例,顯效121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17%。該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