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結石就是身體長了“石頭”,在武俠小說里,結石與“舍利子”掛鉤,現代醫學已查明,結石實際是:名為石頭,不是真石頭,是體內塊粒狀沉積物。多發于腎、膽、膀胱、尿道、前列腺等部位。 把結石放在微觀環境下分析,可知核心是由廢棄的細胞、入侵的細菌塊或蟲卵等沉積下來,然后體內的有機物、無機鹽等一層層刷上去,慢慢形成,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散到聚、從點到面的發展過程。 結石形成要一段時間,不疼痛、不尿血、不感染不會重視,但發作起來比較痛苦。結石的出現,主觀上與飲食不當、飲水少、排尿少、排汗多有關,客觀上與水源、疾病、異物、氣溫等有關,但歸根結底是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 現代治療結石,多是沿用“碎”、“破”、“取”的思路,把結石震碎,便于排出來,或開刀取出來,短時間內可緩解病痛,但有復發風險。 中醫對付結石,研究比較早,藥方也很多,對結石的辨證論治,有一些體會,如: 在癥狀診斷上,多見舌苔膩,舌尖紅,舌底有靜脈怒張,有舌胖和齒痕等問題,怕熱不怕冷,汗多,有夜尿頻繁的問題,動不動心煩焦躁,易怒,壓力大,太陽穴有時跳痛,腰痛、腹部脹滿,有尿血現象。 辨證論治多見于4種: 1、濕熱蘊結:舌紅、胖大,苔黃膩,腹部疼痛有燒灼感,小便痛感強烈,或胸腔位置悶痛不適。 2、氣血瘀滯:舌下暗紫,氣虛乏力,汗多,咳嗽有白痰,有時尿有血塊。 3、脾腎兩虛:面色晦暗,舌紅、苔厚膩,排尿乏力,小腹脹痛,腰腹隱痛。 4、正虛邪陷:多見于膽類結石,皮膚黃暗泛紫,舌下黑紫,小腹脹痛,大便秘結,持續腹痛等。 排石的方子,根據結石部位不同,治法不同而有所差異,有八正散、三金排石湯、血府逐瘀湯、豬苓湯加減、石韋散、腎氣丸等等,這里說一個6味中藥組成的排石方。 全方由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玉米須、金鈴子、郁金組成。 金錢草性寒,味甘淡,歸肝、膽經,清熱、利水、通淋。 海金沙性寒,味甘淡,歸小腸、膀胱經,利水、清熱、止痛,海金沙不是沙,與海沒有什么關系,是一種草,取孢子部分。 雞內金性平,味甘,歸脾、胃、膀胱、小腸經,消積、化石、通淋。 玉米須性平,味甘,歸胃、腎、肝膽經,利尿、利膽、止血、消腫。 金鈴子性寒,味苦,歸肝、小腸、膀胱經,理氣、疏肝、清熱、化濕。 郁金性寒,味辛、苦,歸肝、心、肺經,活血、行氣、止痛、利膽。 6味藥分三路: 利水通淋一路:金錢草+海金沙 理氣止痛一路:玉米須+郁金+金鈴子 排石消石一路: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 其中,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是很多排石消石方的核心組合,因為可以清熱、通淋、排石。 如果患者尿路結石,6味藥排石方加石葦、穿破石;如果是肝膽結石,加柴胡、赤芍、甘草、枳殼;如果是有絞痛癥狀,加元胡、白芍、甘草等。 由于該方以寒涼藥為主,脾胃虛寒者不宜用,與諸藥有反作用者不宜用,用藥一定要遵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