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之分 善惡既存,勢必分之。世人皆悅善而惡惡。 尼采說:“善惡皆是上帝的偏見。”意思是說,善惡并不是指事物的本身,是由自身價值觀判定產生的。 關于善惡之說,我還是欣賞王陽明的觀點:“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告訴我們,人心最初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有了善惡,就要知善知惡,為善去惡。 同一人,同一事,同一物,說善者有之,說惡者亦有之,由此以知,無絕對之善,無絕對之惡,善亦變惡,惡亦變善,善惡乃一體兩面,相對立而存在。 何為善?何為惡?如何區分? 《了凡四訓》上說:益人是善,益己是惡。大公無私是善,謀求私利是惡。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至善若水,滋養萬物而從不與萬物爭利。換言之,是利他人之心,利萬物之行為。起心動念不為一己之私利,不為一己之私欲,公而忘私則為善;反之,則為惡。 天下有美丑、善惡之分,但是沒有固定的標準。善惡因時而變,因人而異,因立場而不同,因認知而拘束。 人皆有善心、善念,人亦有私心、惡念。如陰與陽,如明與暗,一念為善,一念為惡。驅除心魔,戰勝欲望,善行出之;欲火膨脹,私心橫行,惡行出之。老子有言曰:“善人者,吾善之,不善人者,吾亦善之。”但,善行不一定有善果,惡行一定是惡果,善惡分明,方為真善。東郭先生施恩于狼,險遭厄運;農夫迂腐憐蛇,反被蛇咬;善者,必分清對象,否則可能被自己善行所害。 人皆有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苦苦修行,去羞棄惡,去是棄非,恭敬待人,心安理得。善行者,發呼于心,動之于情,去偽存真,則必有善果。善其心,必善其果。古有堯舜之治,天下大順,民風淳樸,道德盛行,為而不爭,利而不害,莫不交口稱贊。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善惡的出現,皆源自于自身的意念。一個人做善事并不難,只要有利他之心,付之以行動即為善。如何甄別行為的善惡呢?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既視其言行,觀其所因,察其動機,則善惡自辨。 善也有真假之分,關鍵看發心。為善不就利,積陰德,善行善言,為真善;為善不緣道,重名聲,暗中趨利,為假善。 一個人避免做惡事的最好方式是多做善事。古人有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的就是善之與惡的因果報應吧。 惡中有善,善中亦有惡,善惡有分矣。 善心者必有善行,善行者未必善心。 謝明德 拙筆 2022.9.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