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細究中華文字,詳解文字內涵。 “善”的意思,從全字的結體來看,以“羊”表意,有吉祥美好之義。從利他性上引申為友好、擅長、贊許、容易等義。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對于“上善”做了全面的解釋,至善就像是水的品質一樣,利于世界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真正的善是一種真情和真心的自然流露,沒有一點造作和功利性,正因如此,水才更接近于“道”,當然,這是道家的關于善的看法,現代人對于善,也有一番理解。 一:心善為善 想要被稱之為善心,首先你的心是堅定不移的,能夠放下所有的煩惱,一心向善。從不為未來擔心,也不為現在執著,擁有一顆平靜自然的心,則無畏懼之心,無罪惡之行,因為貪婪和自私是善心的最大阻礙。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善良之心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在人際關系中,我們要抱著愛心和善心與他人交往,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寬容之心也是一種善心。當我們想得到一方凈土時,寬容大度,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別人不小心踩到我們,不要口出惡言;別人不小心做錯事,不要落井下石;外賣員送餐晚了,不要指責他……這都是一種善心。 一旦有了善心,就能戰勝惡心,能夠驅除嫉妒心,能夠消滅虛榮心。善心就是慈悲之心,是智慧之心,善心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元素。 良言一句三冬暖,你付出過的善心,都是埋下的一粒粒種子,有朝一日,總會開花結果,給你回報。 二:行善為善 生活中多少紛擾,有善心的人,未必有善行,有善行的人,也未必有善心。所以,善心和善行做到知行合一,才稱之為真正的“善”。 善行是人生中唯一感到快樂的行動,善行無大小之分,每一個良好的行動皆是。對別人保持微笑,是善行;引導浪子走向正途,是善行;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過,是善行;當別人身處泥潭時候拉一把,也是善行。善行,并不需要等自己完全準備好了才去做,而是隨手就能做的一個舉動。 善心產生良知,良知又促成了善行。善行傳播良知,良知激發善心,這是一個正確的循環前進的規律,在這樣的道路下,我們的社會終將變得更加和諧穩定。 三:善的品質 良好的品質即是善良的品質,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總是能照亮別人的路,也就是利他為善。 小善發于心,中善見于行,大善成于果,上善若于水。在生活中,我們要相信他人的善與世間的善,同時保持自己的善。 恒定堅守正念,學習和踐行各種的善。我們常說的善的幾種品質有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仁,要求我們抱有仁心、德心、良心、善心。人不可能獨自生存,與人相處要寬仁大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事做人,應當義字為先,不取不義之財,在別人有苦難時候,仗義出手相助,此為義。 禮,待人接物,禮貌謙和,尊長輩有序,處事有規。 智,智即是知,知善惡,明是非,不妄議。不知道的事情虛心請教,知道的事情不妄加評論,是非曲直,自有結論。 信,做人做事講究誠信,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輕易答應別人,按時守約,信之首道。 朱子家訓中有言: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們堅信惟善見善,善善相生,自然得福。 |
|
來自: wetalk眾語國際 > 《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