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則包鋼與北方稀土重新簽署稀土精礦關聯交易協議的新聞在投資者中炸鍋了,一時間一眾大小V、普通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我不持有這兩個標的,但收到一些評論和私信詢問,為節約時間,我簡單談幾點個人看法算是統一回復。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1.本次調價有沒有改變北稀的投資邏輯? 改變了。很多人投資上游的邏輯可以一句話概括為“資源為王”,那么這次事件改變了投資者默認北稀就是資源端的看法,它對資源沒有自主決定權。 2.本次調價有沒有顛覆北稀的投資邏輯? 沒有。去年我們持續在講能源變革是不可逆的時代趨勢,除了水風光核等供給端的變革外,消費端的節能減排作為能源變革的另一條腿不會改變,在可預見的技術前景下稀土永磁作為核心卡位節點和地位不會改變,北稀作為輕稀土之王的地位不會因為這次事件改變。 3.本次調價有什么影響? 成本更高,利潤受損。 很多人在說價格傳導,這里有個需要注意的點是價格傳導是全行業的,本次包鋼只是跟北稀調價,北稀向下調價的前提一定是全行業同步的。 4.本次調價合理嗎? 從市場角度來說,合理。雖然同屬包鋼集團,但市場行為應當由市場因素決定,從三中全會公報首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開始,這就是對未來中國改革方向影響深遠的一個關鍵性改變。稀土價格漲了那么多,我包鋼手執牛耳卻只看你北稀吃肉我喝湯,憑什么?所以,即便作為北稀的投資者,從完全理性客觀的角度去看,包鋼隨著稀土價格調整對北稀的供給價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從情理角度來說,不合理。雙方在年初公告里是這么說的:“雙方約定, 每季度可根據稀土市場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協商調整稀土精礦交易價 格,如遇稀土市場產品價格發生較大波動,稀土精礦交易價格隨之浮動。一個季度內稀土市場產品價格平穩,稀土精礦交易價格不做調整?!蹦敲聪⊥羶r格有較大波動嗎?并沒有!簽訂合同之后年初第1個交易日包頭稀土精礦中間價是66000元/噸,截至6月24日是69000元/噸,波動大嗎? 5.本次調價后北稀是不是就失去了投資價值? 不是。 首先如上所述,調價事件并沒有顛覆行業和北稀投資邏輯。 其次,39189元/噸相比當前市場價格還是給了優惠的,北稀的貨源優勢仍然具備。從北稀的角度來說,你不能說我之前從家里每天能吃到10個包子漲身體,現在吃5個就不長了?只是說估值計算上需要做改變,而且這種改變還需要把行業未來的銷售空間考慮進去,上游被砍了一刀不代表下游不能繼續做大,不能簡單的認為家里的吃的少了就一定長不了高個兒。 再次,北稀在國內的輕稀土地位是很難撼動的。配額是稀土產業最核心資產,去年10月左右,國家工信部下達2021年度稀土總量控制計劃,北方稀土總計獲得的礦產品、冶煉分離產品指標雙雙超過總量控制計劃一半以上,位居六大稀土集團之首;今年1月27日,工信部下達2022年第一批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100800噸、97200噸,北稀獲批稀土開采指標60210噸,占控制總量的59.7%;獲批冶煉分離指標53780噸,占控制總量的55.3%,繼續位居國內六大稀土集團之首。 6.本次調價的關鍵在哪里? 首先,包鋼有點背信棄義的感覺,在稀土價格未大幅波動的情況下突然提價50%,這對公司信譽和文化是一個損傷。但對于這一點,北稀是挨打的一方,主要涉及利潤受損、估值重構,不涉及公司信譽和文化問題。 其次,包鋼、北稀股價雙雙提前兩個交易日異動,有內幕信息泄露之疑,這也是我最失望的地方,但這個問題只有監管有資格和權力去鑒定,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我保持沉默和等待就好。 7.本次事件對北稀來說造成哪些投資風險? 首先,估值重構。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需要自己去計算。 其次,我一直在談的誠信風險。這個問題要具體去看,如果是包鋼或其他相關方泄露的信息,對北稀無損;如果是北稀這邊泄露的,要看具體人員和情況來評判對公司的影響以及重新審視公司的信譽和文化問題;如果最終鑒定沒有泄露,當我啥都沒說。 8.北稀現在可以投資嗎? 我不知道,見仁見智。對于我自己來說,會優先關注監管最終的結論,在這個問題確認且與北稀無關之后,再來重估北稀的投資價值,然后做出決定。 9.我年初對上游的擔憂是什么? 供給總量控制,下游應用爆發,常規來說價格一定要漲,但是。。。發哥還是比較帥的。在去年高基數和價格上漲的不確定性下,利潤增長不一定有萬眾期待的那么好看。但我沒想到,北稀居然在成本端還又挨了一刀。 10.稀土永磁投資邏輯上的特殊之處。 都喜歡講“資源為王”,但很多時候我更相信“產品為王”,每一個領域的爆發都是在下游應用層的創新和爆發之下帶動的,像蘋果對于手機行業的改變,特斯拉、比亞迪對于汽車行業的改變,誰的話語權更強?但稀土永磁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作為支撐現代電子信息的工業維生素和能源變革領域的核心戰略性材料,在可預期的未來它繞不過去、不可替代,供給又是受限的,產能90%集中在中國,國外為應對供給風險雖有新建和擴產,但要在產能、技術、成本等優勢上形成競爭還為時尚早甚至很難。因此,在投資邏輯和壁壘上,它有著其特殊的一面,這是我這兩年一直持續深耕的原因。當然,還是那句老話,我的觀點很可能是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