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楊克棟 || 西和喪葬民俗錄(下)

     與春天同行 2022-09-26 發布于青海

    圖片

    (引魂幡)

    西和喪葬民俗錄(下)

    ●楊克棟 

    (甘肅 西和 742100

    (接上期)

    四、殯
    從成服至出殯前,少則要停柩三天,多則十多天,其間要進行出訃告、朋友、鄰居吊喪、親戚祭奠、追思會、家祭等祭奠事宜。
     

    出訃告,就是在院門外發訃告、懸筒紙向親友告喪的民俗,俗稱“出紙”或“出門告”。
    大辦喪事時,一定要在成服后的第1天上午出紙告喪。出訃告前首先做好兩項準備:一是制作訃告牌。在寬1尺5寸,長2尺5寸的白紙上開頭書寫“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等語。內容為逝者名諱、生卒年、月、日和享年多少,去世緣由,奠祭時間和出殯日期等。結尾書寫“因舉家昏迷,不及遍告,伏祈親友、鄉鄰俯賜吊,歿存均感……”等語。最后是孝子、孝孫排名,其下書寫“泣血稽顙(Sāng)”以表極度悲痛、下跪叩地恭請之意。寫罷貼在邊框上,至此,訃告牌制成。
    書寫訃告有許多傳統俗規。逝者名字前冠以尊稱,如父逝謂“顯考”,母逝謂“顯妣”。孝男排名前冠以自稱,如父逝母在謂“孤子”,母逝父在謂“哀子” 。父先亡居母喪謂“孤哀子”  母先亡居父喪謂“哀孤子”  孝男排名后寫“率孫” 二字 和孫排名。如無子,則孫出紙。無子孫,則侄出紙。子孫侄均無,則弟出紙,名字前冠以“功服弟”。按喪俗,孝女不出紙。
    二是制作筒子紙,俗稱“掛錢紙”。在長竹竿頂端,掛一直徑為3尺的竹篾圈。再將1束百余條寬1寸5分,長6尺的紙錢,均勻的粘在其上。紙錢條的中下部由內,用兩個竹篾圈向外撐開。并在腰部用3條3寸寬的黃紙帶圈成筒子狀。有的還在竹竿頂端挑紙制白鶴一只,呈展翅欲飛狀,其意為逝者“駕鶴歸西” 。至此,筒子紙制成
    成服后第1天上午,在院門外人們往來行走的路旁,靠院墻放置香案,上擺點祭器和奠茶酒器皿供奉訃告牌。靈堂前禮儐盥洗盆中凈手、凈面并相互施禮各就各位后,通生高聲宣布孝子出鋪行出訃禮,應生隨聲回應,鞭炮聲響起。在樂工吹奏的鼓樂聲中,由引生導引,孝子們捧香盤、負告牌、拄哀杖出院門到香案前。先將訃告牌供于其上,后伏身跪地。執事者將掛筒子紙的竹竿插在顯眼高處。奏樂聲止,通生高聲宣布讀出訃贊語,應生隨聲回應。讀生高聲讀誦贊語:“哀哀兒父(母),黯忽殯天緦麻齊衰,成服當先。今捧訃聞,懸掛門前。訃告親友,請來吊奠。哀祈光臨,歿存均感。”⒃讀罷,長孝男在供桌前點蠟、炷香、奠茶酒、焚黃表、行四叩首奠禮。通生高聲宣布孝子詣靈堂前,孝子們回庭院中跪拜,舉哀慟哭。長孝男跪靈堂前照例行奠禮后,通生高聲宣布禮成。其他孝子息哀回草鋪,長孝男叩頭致謝禮儐和親友。至此,出訃告喪奠儀式結束。
    按喪俗,從即日起,香案一側置草墊,孝孫輪流坐守護訃告牌。吊唁者經過此處時,都要向訃告牌炷香行禮,孝孫叩首致謝。訃告牌前,除早晚點蠟、炷香、奠茶酒、焚燒紙錢,還要整天續香不斷。
    新中國成立前,家境殷實喪家和大多數家境中等喪家,舉辦喪事時都要出紙告喪。新中國成立后條件不允許,出紙告喪受限。改革開放后。因受斷代30余年的影響,只有個別喪家舉行出紙告喪儀式。大多數喪家在不舉行任何儀式的情況下,僅將一張寫有訃告內容的紙貼于院門外墻上,就算完成了出訃告的事宜。

       
    朋鄰吊喪,就是朋友、鄰居到喪家奠祭逝者、并表慰問的民俗,又稱“吊孝”或“吊祭”,俗稱“行情”或“參靈”。
    在重喪葬、重人情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吊喪“行情”被群眾認為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只要知道某一家有喪事,朋友、鄰居都要親自或派人前往祭奠和慰問。聞喪不吊喪,多會傷及友情,甚至喪家將與之絕交。按喪俗,朋友、鄰居應在出殯前一天吊喪。當前,城鎮所在地,人們大多忙碌生計,只要成服、出訃告后,就相繼開始吊喪了。
    朋友、鄰居到喪家吊喪,一般要帶酒、紙錢、鞭炮。酒與紙錢在靈堂前奠撒、焚燒。鞭炮在院門前不遠處鳴放,以示有客來吊喪,勞客馬上迎賓、樂工吹奏《迎賓曲》。有的除帶酒、紙錢、鞭炮外,還要敬獻挽幛。挽幛是上面題有詞句的整幅綢或布,有橫、豎之分。橫幛長度過丈,由機關團體或多人集資敬獻,材料以綢緞為主。豎幛長6尺,俗稱“奠條”,由個人敬獻,材料以青、白布為主,個別情誼較深者也有用綢緞的。書寫挽幛有許多傳統俗規。內容分上款、幛心挽詞、下款三部分。逝者為男性,上款書寫“大盛德×老大人千古”,為女性書寫“大淑德×老孺人千古”。 獻幛者與逝者如是同輩,下款書寫“愚友×××敬挽”,是晚輩書寫“愚晚××叩拜”,是孫輩書寫“愚再晚×××叩拜 幛心挽詞多以悼念稱頌為主,分別書寫“音容宛在”、“淑德常存”、“跨鶴歸西”、“福壽全歸”、“高風亮節”、“望重鄉里”等。有些人,則自作自書挽聯敬獻,通過悼念逝者而顯示個人哀思與文才。朋友、鄰居敬獻的挽幛和挽聯,都懸掛在喪棚四面,供眾人觀賞。
    早先,西和城區及周邊有些鄉鎮的喪葬中,要舉行迎挽幛儀式。當有送挽幛的人到來時,觀望的勞客提前通報。院門外置飯桌,上面擺酒、酒杯、涼菜兩蝶和竹筷兩雙。孝子穿孝服,執哀杖出門跪迎。挽幛到,孝子行三叩首禮,吊喪者拱手回敬三揖。在樂工鼓樂聲和鞭炮聲中吊喪者和挽幛被迎進門。當前,吊喪送挽幛被示為一件“平常事”,所以,其儀式已被淡化。
    朋友、鄰居吊喪被迎進門后,按喪俗,要到靈堂前行“一獻一供饌” 的祭奠儀式,即進行獻帛、讀祝文、供饌等。現在,吊喪者人數太多,儀式從簡,再不供饌。吊喪者炷香、奠茶酒,專人代燒紙錢,行一跪四叩首禮。情誼深者叩地有聲,俗稱“磕響頭”。此時草鋪中所有孝子相陪叩拜。行禮起立,孝子跪拜答謝,吊喪者拱手回禮。至此,朋友、鄰居吊喪祭奠儀式結束。另外,靈堂中廳里如有長輩、老者在場,吊喪者還要對他們跪拜行禮。然后由勞客導引至禮房奉獻奠儀、祭品。所有吊喪者都由禮房造冊登記并書寫名簽張榜公布。
    古有記載拿錢財幫人辦理喪事的“賻(fù)贈”之說。當地朋友、鄰居吊喪時,以不同方式遵循此訓奉獻奠儀。一般除帶各種祭奠品外,在石峽、西高山、大橋、太石河、蒿林等鄉鎮,有的奉獻2斤多重的10個白面蒸鏌,供喪家招待賓客。有的奉獻20斤小麥供喪事中磨面粉食用。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區、鄉鎮,朋友、鄰居直接奉獻現金,這樣既方便了吊喪者,還實惠于喪家。喪事人情必須在出殯前送到,不得事后補送,否則人們認為,此舉會給喪家帶來再次出現喪葬之事。 
    為表答謝,許多喪家會在出殯前后兩天,設宴席款待吊喪者。屆時,禮房將所有吊喪者按居家相同路徑開列名單,交給專門負責請客的勞客分頭登門邀請。如有既不辭請,經禮房查證又未赴筵者,還需再次邀請。在農村吊喪者居住集中,人數又不很多,邀請較為方便。城鎮居住分散,人數要上百位時,請客就成了一項耗時、費力的事情。盡管如此,喪家為表誠意,不落嫌怨,雖反復多次邀請也在所不辭。改革開放以來,縣城和有些鄉鎮所在地因吊喪人員倍增,按逐戶請客,其住址難以尋找,產生了一種俗稱“隨喪擔待客” 的新 喪規。即喪家再不登門邀請吊喪者,只在出殯安葬當天設宴席款待所有在場者。此喪規逐漸得到了人們的理解和認可,化解了喪家請客作難的困境。

    圖片

    (家祭孝子靈前供饌)

    親戚祭奠,就是與喪家有婚姻、血緣關系的人奠祭逝者的民俗。
    出殯前一天要集中奠祭逝者,俗稱“大燒紙”。按喪俗,這天上午,是親戚特定的奠祭時間,也稱“早奠”。
    親戚祭奠,除帶一般祭品外也要敬獻挽幛。其幛書寫內容因姻親、姑舅、族內的關系不同而各異。女婿獻幛,逝者是岳父,上款書寫“大泰山×老大人千古”,是岳母書寫“大泰水×老孺人千古”,下款書寫“愚婿×××泣淚跪拜 挽詞分別書寫“東岳云封”、“泰水西歸”、“痛切東床”、“恩同生我 等。內侄獻幛,逝者是姑父,上款書寫“大盛德姑父×老大人千古”,是姑母書寫“大淑德姑母×老孺人千古”,下款書寫“愚內侄×××泣淚跪拜”。挽詞分別書寫“云鎖姑峰”、“大姑山圮(pǐ)”、“淚灑同根”、“門楣風冷 等。外甥、堂侄、義子獻幛,上款都以“大盛德”和“大淑德” 敬稱舅父母及伯叔父母,下款名字前冠“愚” 字以示自謙,名字后書寫“泣淚跪拜” 以表悲痛敬重之情。親戚挽幛不能和朋友、鄰居挽幛一起懸掛在喪棚里,女婿的要懸掛在靈堂兩側,其他親戚的要懸掛于靈堂所在的正房內,以顯親疏有別。有的女婿、堂侄、外甥、義子還會請禮儐師爺寫作俗稱“哀言” 的祭文以備奠祭時誦讀。
    親戚祭奠要供饌,其饌俗稱“獻飯”。 離喪家較近的親戚在家中備制4碗或8碗饌品敬獻,或在熟食鋪買兩只燒雞敬獻。較遠者拉兩只活公雞由喪家代做獻飯敬獻。在石峽、西高山、大橋、太石河、蒿林等鄉鎮的逝者娘家和馬元鄉的逝者女婿奠祭供饌時,要牽一只公羊,喪家宰殺烹調代做獻飯敬獻。
    親戚祭奠,在院門外鳴放鞭炮,勞客馬上迎賓、樂工奏樂起。被迎進門時要動哀聲,以顯悲慟之情。草鋪中孝子隨即慟哭相應,古稱“不時之哭”,俗稱“接聲”。親戚到靈堂前在通生主持下舉行“一獻三供饌”祭奠儀式。祭奠者息哀后盥洗凈面、凈手。接著在樂工吹奏《祭靈曲》中,依次進行炷香、跪地、奠茶酒、獻帛、讀生誦讀祝文等程式。其間供饌三次,即通過香案執事把所有供品逐一擺在靈堂前香案上。正房檐下專人焚燒紙錢。最后,通生宣布焚祝文、化錦帛。祭奠者跪地伏身再次舉哀,孝子齊聲相應。經相勸哀止,祭奠者向禮儐作揖致謝,孝子出草鋪向祭奠者叩拜致謝。此時,香案執事拿棉布孝帽圈在燃蠟、炷香上空旋繞3圈后,分發戴在各位祭奠者頭上。至此,親戚奠祭儀式結束,喪家設席款待,席間不能搳拳行令。
    女性親人去世,對娘家奠祭人員的接待,從總管到喪家都十分小心慎重。總管選派老成持重的人專門陪伴伺候,孝子要去院門外遠處相迎。“大燒紙” 當天一早,有專人在村頭守望,發現娘家人前來奠祭,急速返回告知。所有孝男穿孝服、執哀杖、長孝男頭頂香盤,到院門外列隊跪地伏身迎接。在樂工奏樂聲和鞭炮聲中,將娘家奠祭人員迎接進庭院靈堂前,照例舉行奠祭儀式。儀式結束,專門在正房里設宴席款待。按喪俗,開席前,作為外甥的所有孝男,都要跪于靈堂前聽娘家舅父們訓誡,俗稱“責不是”。平時,外甥和媳婦對母親孝順,對舅父們尊敬,無“不是” 可責備,就只說些褒獎、勉勵之話。否則,舅父們對孝子以往不孝、不敬重之事情,就會毫不留情一一陳說,并加以譴責。此時,總管和陪伴人多會出面勸慰、打圓場,直至孝子多次叩首承認錯誤為止。責不是喪俗,使舅父們化解了宿怨,孝子們得到了教誨,旁觀者受到了啟迪。至今,此喪俗還在該縣各地存留而不衰,這顯示了人們對傳統道德的尊重與堅守。
    孝子在院門外迎接逝者娘家人奠祭的民俗,新中國成立前十分盛行。如今大多數鄉鎮的喪葬中,總管僅派勞客在院門外負責迎接。只有長道鎮許多村莊,還遵循原喪俗,由所有孝男出門跪地伏身迎接。

    追思會,就是對有官銜的公職人員去世后舉行的追悼儀式。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規定禁止一般公職人員去世后舉行追悼會。說實話,在很長一段時期就是不禁止,想舉行也無法實現。改革開放后,一切好轉,有了舉行悼念儀式的條件。有些擔任過領導職位的人去世后,只要喪家有意愿、單位能配合,由喪家負責布置悼念場地,單位撰寫逝者生平介紹,追悼就能舉行。只不過為了避免違犯國家規定,美其名曰“追思會”。
    追思會在 “大燒紙” 的同一天上午進行。喪家庭院正房屋檐下掛 ×××同志去世追思會 或“×××同志永垂不朽”青綢橫幅,兩旁擺放單位和親友敬獻的花圈。中廳房門敞開,靈堂顯露無遺。參加追思的人們面對房內靈堂站立院中,孝男、孝女穿孝服、執哀杖一旁相陪。儀式主持人宣布追思會開始,院門外鳴放鞭炮。隨后大家在哀樂聲中肅立低頭默哀3分鐘,脫帽向靈堂行三鞠躬禮。再由有一定官銜的主祭人宣讀逝者生平介紹。其內容大意為:首先對逝者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其次介紹逝者出生、去世年月,陳述參加工作時間,經歷的工作單位,擔任的領導職位,所獲褒獎和政績。再次以溢美之詞總結、歸納數條逝者的精神和品質,號召大家向其學習。最后以祝愿逝者安息之語詞結束。接著儀式主持人招呼孝子跪地叩頭,向參加追思會的人們致謝,院門外鞭炮響起。至此,追思會儀式結束,喪家設席款待所有與會者。

    圖片

    (靈 堂)

      

    家祭,就是出殯前喪家為逝者舉行最后一次供饌祭奠儀式的民俗,古稱“辭靈”,俗稱“燒紙”。是喪葬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祭奠儀式之一。在出殯前一天的晚上舉行,預先貼出訃告,邀請親友、鄰里參加。
    舉行家祭要做以下準備:一是禮儐班子里以文筆出眾者撰寫祭文(祝文)。書寫其文有許多俗規,要用尚好的白紙,有6摺、12摺之分。第一摺封面用墨筆正楷大寫“祭文” 兩字,摺內所留天地頭以內為寫正文之處。由左至右縱寫,分段抬頭。所祭對象不同,格式相同,內容略異。逝者如是父母,開頭寫“維公元×年,歲次××,×月××朔奠×日。孤(哀)子×××率孫×××。謹以香楮、紙帛、茶酒、家饌之儀祭奠于顯考(妣)老大(孺)人之靈前,泣曰……”接著所寫內容大意為“逝者撫養兒女之勞苦,創業立家之艱辛。兒女失親之孤苦伶仃,思念痛徹之斷腸”等。最后以“嗚呼、哀哉。伏維、尚饗。”結束。二是廚房師傅按古禮做雞、豚、魚、飯、餅、羹、肴(xiáo)、醢(hǎi肉魚做成的醬)、脯(肉干、果干)等9種供饌。當地將肴、醢、脯改為涼菜、熱菜、豆腐。其饌俗稱“陳設” 三是執事勞客用彩紙制作稱“帛” 的錦緞,供祭奠化帛用。用麻紙卷香和柏葉并灌溶化的豬油制作稱“脂” 的油棒,供行闔戶禮時點燃生煙用。還要準備糕點、果品、香、蠟、黃表、紙錢、酒茶和各種祭器、奠具等。
    主持家祭的人員有禮儐班4至6人,樂工班5人,歌詩班8至10人,執事勞客若干人。
    家祭前,在庭院正中設置香案,擺各種祭器、茶酒和奠具及香、蠟、黃表等,有執事兩人,相助孝子炷香、焚表、奠茶酒。左側置方桌數張,擺各種饌品,有執事兩人,依次給孝子遞饌。右側擺盥洗器具,供孝子凈面、凈手。正房中廳門左側置太師椅1張,供通生坐陣掌管家祭進程。靈堂前有執事兩人,負責將孝子所供饌品,逐一擺于堂前香案之上。屋檐下置大鐵質孝子盆1個,有執事1人,負責祭奠過程中不斷焚燒各種冥幣。
    家祭是喪葬中唯一歡迎任何人都可以觀看的祭奠儀式。祭奠開始前,庭院四面或坐或站的人們,早已擠得滿滿當當。
    晚七時許,孝子在樂工吹奏《迎賓曲》 中,將身穿青布長衫,頭戴禮帽的禮儐人員迎到中廳靈堂前,在盥洗盆中凈面、凈手并相互拱手施禮后,通生高聲宣布家祭儀式開始,應生隨聲回應。接著院門外鳴炮,樂工吹號,鳴金(鑼)、擊鼓各三通,吹奏《祭靈曲》。孝眷入草鋪,孝男穿孝服、躬身拄哀杖在引生導引下出草鋪,跪在庭院香案前。長孝男先盥洗,后到香案前行炷香、焚表、奠茶酒、伏身四叩首奠禮。奏樂聲止,讀生宣讀贊語:“哀哀兒父(母),生兒劬勞。魂升于天,魄降于地。今在檐前,謹設香案。敢請尊(慈)靈,降居神位。”⒄至此,家祭“三獻” 大禮儀式,在通生主持下按規依次舉行。
    三獻大禮 是指將家祭儀式分為初、亞、終三個階段進行。其中包括“九供饌”、“ 讀祭文”、“ 三歌詩”、“ 三吹堂”、“ 三闔戶”、焚祝化帛等程式。在每個程式中,孝子都要在通生的主持下伏地而“哭靈”,表示生死訣別之艱難悲痛。尤其是孝女,還得邊哭邊以悲痛腔調數說,聲情并茂,催人淚下。小孩不懂事,到時不哭,大人往往掐他們的屁股,使之發聲,以參加哭靈行列。按喪俗,哭靈是孝男、孝女為表白“孝心”,哭得越厲害越顯孝道,也越顯逝者在家庭中之地位及“后繼有人” 
    九供饌,是指初獻肴、醢、脯,亞獻雞、豚、魚,終獻飯、餅、羹共9種饌品。屆時,通生高聲宣布供饌,應生隨聲回應。首先長孝男盥洗后在庭院香案前行奠禮,在引生的導引下和樂工鼓樂聲中,躬身到放饌品的桌前舉盤,按次接饌品,獻于靈堂前香案。然后返回到庭院香案前行奠禮,照例再將另一種饌品供獻于靈堂前。這樣往返多次,直至將初、亞、終三獻中規定的饌品分次供獻完畢為止。如孝子較多,初獻長孝男承擔供饌后,亞獻、終獻可分別由長堂侄和男長孫承擔。初、亞、終三獻中樂工分別吹奏《小開門》(一)、(二)、(三),檐下孝子盆中各種冥幣焚燒不斷。
    讀祭文,是指初獻時,獻罷供品帛、脂(油棒)后誦讀祭文。屆時,通生高聲宣布敬祝(祭文),應生隨聲回應。長孝男庭院香案前行奠禮后,在引生的導引下和樂工鼓樂聲中,躬身或背負、或舉盤捧祭文獻于靈前香案處。隨后,奏樂聲止,讀生在肅穆的氣氛中,用舒緩、哀婉的聲調誦讀祭文。好的祭文,追述逝者的辛勞,表達兒女的思念,多用四六言對仗的偶駢文寫成,讀起來音韻和諧,哀哀切切,十分感人。祭文讀完,孝子們嚎啕大哭,旁觀者也由然生悲。
    三歌詩,是指三獻中,每獻所規定的饌品供獻完畢后,都要由歌詩班分章呤誦《詩經·小雅·蓼(lù)莪》、《詩經·周南·螽(zhōng)斯》,并唱《親恩歌》。屆時,通生高聲宣布歌詩生進班,應生隨聲回應。在樂工吹奏《迎賓曲》中,歌詩生面對靈堂成排站于檐下,脫帽行鞠躬禮后,奏樂聲止,開始齊聲呤誦歌詩。初獻呤誦《蓼莪》、《螽斯》,唱《親恩歌》各第一章,亞獻呤誦及唱其各第二章,終獻呤誦及唱其各第三章。歌詩生呤唱罷,在樂工吹奏《雙班曲》聲中退下。西和喪葬家祭中以上述3首詩歌吟唱,有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啟迪教化作用。
    《蓼莪(三章)以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雙親的孤獨和未終養的遺憾為內容。沉痛悲愴,凄惻動人。《螽斯》(三章)以螽的眾多、齊鳴、會聚為內容,比喻子孫后代的繁衍昌盛,團結和諧。引申出木有本而葉茂,水有源而流長之意。希望人們慎終追遠,莫忘祖先。《親恩歌》歌詞分三章“一、厚哉父母恩,愛兒身,酷寒酷熱,日夜全不分。呱呱兒口,殷殷親心,燈前娘獨坐,榻上兒安寢。二、孩兒已長成,記在心,此身何來,怎能到如今?莫忘昔日,是誰曾受,三年乳哺苦,十載養育恩。三、父母恩無窮,天地情,由少至老,白首記在心。時時刻刻,恭恭順順,肩負人子道,行播孝親風。”⒅描繪了父母撫育兒女之辛勞,贊頌了雙親恩大如天地,告誡人們時刻牢記親恩。歌詞作者黃鉞(1890—1944)先生,字秉虔,漢源鎮黃磨村人。畢業于蘭州優級師范學校(蘭大前身)。熟讀經書,曾任漾源書院校長兼西和講演所所長十余年。深諳岐黃,后半生懸壺濟世,醫德高尚。開門收徒,桃李芬芳。從教時,專為家祭創作的《親恩歌》被廣泛傳唱。   
    三吹堂,是指在三獻中,每階段所規定歌詩吟誦完畢后,都要由樂工分別進行三堂樂曲吹奏。屆時,通生高聲宣布樂工進班,應生隨聲回應。執事移開庭院中香案,兩位樂工師傅面向中廳并排以八字步按拍節行進,一步一停,用嗩吶吹奏樂曲。初獻一堂吹奏《柳生芽》,到廊檐臺階下兩人互換位置轉身邊吹邊走返回原處,稱“堂下樂”。亞獻二堂吹奏《哭長城》,到廊檐臺階上互換位置并照例返回,稱“堂前樂”。終獻三堂吹奏《一枝花》 ,到靈堂前才互換位置并照例返回,稱“堂上樂”。 每次奏罷,通生高聲宣布賞金,樂工師傅單腿跪地領賞致謝。
    三闔戶,是指在三獻中,每階段樂工吹堂完畢后,都要分別進行一次孝子闔戶禮。屆時,通生高聲宣布闔戶,應生隨聲回應。靈堂內的孝眷中只留主孝眷,其他人出草鋪跪于庭院。執事燃稱脂的油棒,產生大量煙霧,熄滅所有燈燭,放下中廳門簾。其他孝子在庭院齊聲慟哭,長孝男在引生的導引下和樂工鼓樂聲中,向中廳房門行進,并做單腿跪地3次的“噫歆(xǐn)禮”。到中廳門前四拜碰門入戶,與主孝眷一起跪于靈堂前。倆人在煙霧彌漫的黑暗中對逝者表示哀悼和思念。接著執事放下門簾以“闔戶”,院門外鳴炮。一闔戶樂工吹奏《哭長城 ,二闔戶吹奏《親恩歌》,三闔戶吹奏《哭五更》,行噫歆禮時吹奏《雙班調》。每次闔戶禮后,總管將禮儐、歌詩生請在側房休息,并擺茶點、果品招待。過了片刻 ,執事啟戶,滅脂息煙,點燃燈燭。長孝男退堂到庭院香案前。至此,闔戶禮結束。
    焚祝化帛,是指家祭舉行到終獻闔戶禮后,要進行焚燒祝文、火化錦帛。屆時,通生高聲宣布焚祝化帛,應生隨聲回應。其他孝子齊聲慟哭,長孝男在引生的導引下和樂工吹奏不斷《撥火牌:滾頭曲、鬧金花、哭皇天》聲中,在靈堂前行奠禮后,用盤將祝文、錦帛捧到檐下孝子盆前下跪親手焚燒。同時執事又向盆中添加許多紙錢,瞬間火焰熊熊、青煙裊裊、火星點點。焚祝化帛時,孝子要抬頭3次仰望青煙升空和火星飛耀,俗稱“望燎”其意為親眼看逝者,是否接到痛徹肝腸的祝文和做被縫衣的錦帛。其后,孝子息哀,院中鳴放鞭炮,通生高聲宣布家祭禮成。長孝男在中廳廊檐臺階上跪拜,向禮儐和觀看家祭的群眾致謝。總管將禮儐、歌詩生請在側房招待夜宵。群眾受了一次“孝道” 教育后相繼散去。至此,家祭“三獻”大禮儀式結束。
    家祭三獻大禮,因時代和家境情況不同而內容各異。新中國成立前,家境殷實和官宦、書香門第喪家家祭時,對三獻大禮如數照辦。家境中等人家就刪繁就簡,舍去歌詩、吹堂、闔戶等儀式,改為三供饌和讀祭文及焚祝化帛的一獻禮。大多數家境不濟喪家也要進行家祭,只不過到時點蠟、炷香、奠茶酒,孝子們跪地叩首齊聲慟哭,大量焚燒紙錢而已。這也印證了古語“喪事具乘家之有無,然禮不可廢。”的論斷。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家祭廢弛。改革開放后又勃然興起,好些喪家對家祭三獻大禮如數照辦。

    圖片

    (出殯移棺)

     五、出

    出殯,是指將逝者棺柩運出喪家靈堂到墳地的民俗,古稱“啟殯” 、“出靈”,俗稱“發引”“送喪”。安葬,是指將運到墳地的棺柩埋入墓穴的民俗,俗稱“下葬” 或“大安”出殯、安葬之間要進行掘墓穴、醒靈、暖喪飯、綁柩架、移棺、發喪、路祭、及墓、下葬等祭奠事宜。
    出殯安葬是逝者人生形態的最后終結,又是喪葬進程中最主要的階段,喪家和總管都極其重視。為確保順利進行,雙方在出殯前就對有關事宜提前協商,由總管統籌安排,使之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無失誤。
       

    掘墓穴,就是為安葬逝者棺柩提前掘好墓穴的風俗。墓穴稱“壙”,掘穴過程俗稱“斬草”或“打墳”將棺柩以土葬方法安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確定的葬式掘土為墓穴。
    當地的葬式分“大葬”和“寄喪”兩種。陰陽先生按《三元總錄》,依照墳地山向和逝者、喪家屬相推論,如對喪家大利,可一次性掘墓穴安葬棺柩,此為大葬。要是推論不利,就可暫時將棺柩寄放,待大利時安葬,此為寄喪。寄喪又分“明寄” 和“暗寄” 兩種。明寄不掘墓穴,只是將棺柩放在石崖凹縫處,用石塊壓住棺蓋,或在墳地平坦處用土墼(jī)封嚴待葬。暗寄又稱“初次葬” ,先在墳地掘較淺墓穴暫時安葬,以后大利時再掘深墓穴重新安葬。只有在大葬和暗寄時才掘墓穴,其時間多在出殯吉日前一天進行。
    要掘墓穴,首先由孝子帶禮物親自登門,邀請鄰里中熟悉墓穴規格,有挖掘經驗,身強體壯的兩人來做其事。其次制作兩根長1尺5寸的木橛以定墓穴方位之用。準備黃蠟、長香、黃表、鞭炮等祭祀用品。家境殷實喪家還特意準備一只公雞奉獻土神。
    當天一早,參加掘墓穴的人吃罷早餐后,長孝男穿戴孝服,執哀杖,陰陽先生和挖掘人各帶工具即時出發。到了墳地,首先祭祀土神,由長孝男跪在墳地正上方點蠟,炷香、叩首、鳴放鞭炮。如帶公雞,當即宰殺,雞毛和血蘸在黃表上焚燒,還將雞血撒于墳地四周。其意為告知、安撫當值土神。其次由陰陽先生在墳地選好掘墓穴地點,并用羅盤測定墓穴最佳方位。按方位拉長線并在兩端栽上木橛予以確定。其后開使劃穴起土,長孝男照例跪地、點蠟,炷香、叩首。陰陽先生一邊焚燒黃表一邊念口訣:“天圓地方,律令九章。今辰破土,萬事吉昌。金鋤一舉,瑞滿山岡、鬼魅兇惡,遠去他方。金鍬再舉,起壙安祥。千秋百歲,富貴永昌。”⒆念罷,在兩木橛間按標準劃好穴位,由長孝男鏟起其中第一锨土。采一束9根較長的野草,放在劃好的穴位中間,由長孝男用掘土工具按分3節斬斷。斬前,陰陽先生邊焚黃表邊念口訣:“一斬驅天殃,妖魔盡損傷,星辰來護衛,日月顯三光。二斬驅地殃,戊己坐中方,伏尸皆化散,魍魎總消亡。三斬驅鬼殃,鬼魅盡潛藏,亡魂超仙界,穴內永禎祥。”⒇這就是當地把掘墓穴稱為斬草的緣由。至此,所有掘墓祭祀結束。長孝男向陰陽先生和掘墓穴人跪地叩首致謝。隨后陰陽先生和長孝男返回,兩位掘墓穴人開始了掘穴工作。到中午時,喪家要派專人為掘墓穴人送煙、茶水和午餐。
    當地墓穴分穴狀墓和穿堂墓兩種。穴狀墓,長8尺,停放棺柩頭部處寬約3尺5寸,尾部處寬約2尺8寸。大葬墓穴深5尺,寄喪墓穴深只掘3尺5寸,兩人有半天即可完成。穿堂墓,又稱“洞式墓”墳地上部有直立高土埂或高崖時才能掘此墓,只用于大葬。掘法,先在墳地緊靠高土埂或高崖處,掘一與大葬規格一樣的墓穴,穴底掘成后,再垂直高土埂或高崖水平向里掘一處能安放棺柩的墓堂即可。挖掘費時,三四人用一天才能完成。安葬時,將棺柩放在穴底的兩根圓狀襯木上,通過人推穿進墓堂,用磚或土墼封口,填實墓穴,堆土為墳。
    新選墳地掘墓穴時,如從上至下全是稱為“五色”的肥沃土壤,這就應驗了“土要細潤五色 的堪輿標準,掘墓人會給喪家特意稟報, 其墳地也會得到人們的稱道。掘墓穴結束時,按喪俗,掘墓穴人要在穴底留一兩锨散土,安葬棺柩時供長孝男最后鏟出,其意為從第一次劃穴起土到穴成最后一次鏟土,全程盡了孝道。掘墓穴人為友情幫忙,不收取酬金。安葬結束設宴待賓客時,得特邀他們與陰陽先生、做棺柩師傅一起就坐,由孝子敬酒以表致謝。
    當地墳墓多分布在高山陡坡或農田之中,掘墓穴的當天,總管會派有經驗的人沿途勘查出殯路線。那些路段崎嶇陡峭,需要挖掘修整;那些路段要經過別人已長莊稼的農田,需要協商補償。總管聽了匯報后,分頭派勞客一一妥善處理,確保出殯一路順暢。這一過程,俗稱“探路”。

    醒靈,就是出殯前預先告知逝者的祭奠儀式。
    據說逝者雖已入殮,但還朦朧如夢。只有醒靈后才知自己亡故,急奔入土。這樣出殯時棺柩抬起來不但很輕,還一路順利,因此在喪葬中醒靈祭奠儀式不可或缺。
    醒靈祭奠儀式在出殯前一天晚12時左右進行。家境殷實喪家,由三位禮儐主持其儀式。禮儐盥洗并在靈前相互行禮后,通生高聲宣布醒靈祭奠儀式開始。孝子出草鋪到靈堂前炷香、焚表、伏身四叩首。讀生宣讀贊語:“靈車將駕,亡靈有知。明朝起柩,形影勿留。吉人在側,勿驚勿怖。”(21)此時由另一禮儐在棺柩頭部用手連拍3響,孝子起身在棺柩尾部連推3推。其后,孝子拜謝,3位禮儐退位,至此,醒靈祭奠儀式結束。家境中等、不濟喪家的醒靈較為簡單,到時,多由鄰里德高望重老人或總管在棺柩頭部連拍3下,邊拍邊說“×××老大(孺)人,明日要起程了,特來告知,望一路走好。”
    醒靈后,是出殯前的最后一夜。孝子和至親要與逝者天明后訣別。為表孝道,他們整夜不睡,坐夜守靈陪伴,稱“伴宿”。
     

    暖喪飯,就是出殯前參加送喪的人必須要吃飯的民俗。
    當地有“空肚不送喪” 一說其意為抬柩者吃飽才有力量,會使出殯一路順利。不論家境貧富,不管春夏秋冬,喪家出殯前都要準備熱乎乎的飯,暖喪飯因要熱和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前,家境殷實喪家,多是白面做的湯菜肉一鍋燴的面片。家境不濟喪家,多是玉米面做的稠糊狀的“馓飯”。現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所有喪家暖喪飯都是制作方便、品味很佳的燴面片。
    出殯人數少則數十人,多則過百人。出殯當天,廚灶師傅要依據人數多少提前著手準備。暖喪飯做好出鍋后,由喪家主要眷屬,將第一碗要給逝者獻到靈堂香案上,第二碗要盛給長孝男食用,使其出殯有力量,哭泣有精神。然后勞客喪棚下擺好碗筷,暖喪飯用大盆盛出,任其他孝子和參加出殯的人自盛自用。大多數送喪者遵循“空肚不送喪”的喪俗,都會或多或少吃一些。

    圖片

    綁柩架

    綁柩架,就是出殯前綁抬運棺柩杠架的民俗。
    棺柩只有放在柩架上人們才能用肩抬送,所以,綁柩架是出殯不可或缺的事項。柩架用長短不同的大小杠子綁成,稱其“柩架” 或“杠架”。當地抬棺柩多用8人杠架,俗稱“八抬”。所用材料,有1丈大杠兩根,5尺小杠6根,俗稱“喪擔”。另有粗麻繩兩根,細麻繩若干。
    吃過暖喪飯,由杠班或有經驗的人開始綁架。先在院門外大路上放置長凳兩條,將兩根大杠平放凳上。然后將兩根小杠平放在大杠兩端,形成長井字形,其形大小以恰好放下棺柩為準。用細麻繩將兩小杠緊綁在兩大杠之上。再在兩小杠四端用細麻繩綁半肘長抬柩繩圈,到時抬柩人將四小杠插入繩圈,即可將棺柩抬起。其圈要結實牢固,長度一樣,否則棺柩起駕不平影響行進。
    新中國成立前,西和縣管理糧食集市交易的斗行下設杠班,專門服務喪葬抬柩。由于收取費用過高,只有富有、官宦喪家才能雇用。杠班抬柩,除班頭外最少要24人,分3班,行進中每班8人輪替抬運。其他喪家都是由親朋、鄰里中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抬運棺柩。人數要比杠班多很多,行進中會主動輪流替換。如參加抬運的人多而賣力,彰顯喪家人際關系廣與鄉鄰和睦。新中國成立后糧食集市廢除,杠班服務隨之消失。從此很長一段時間所有喪家抬運棺柩全由親朋、鄰里擔任。改革開放后家政服務業興起,縣鄉所在地一些家境殷實喪家,逐漸開始雇用家政人員組成的杠班抬運棺柩了。
     

    移棺,就是出殯前移動棺柩到柩架的民俗,又稱“出堂” 或“起柩”。
    移棺時間,由總管依據安葬吉日吉時和墳地遠近及氣候情況而定。墳地遠,氣候惡劣(下雨、飄雪),移棺就早。墳地近,天氣晴朗移棺就遲。總之,出殯路途所費時間以不影響吉時安葬為原則。
    移棺時,首先要舉行起動棺柩遷奠儀式,遷即送,奠即祭。這是棺柩即將離開靈堂時的最后一次奠禮,也稱“發引奠”在暖喪飯吃罷后進行。家境殷實喪家的遷奠儀式,由3位禮儐主持。禮儐盥洗并在靈前相互行禮后,通生高聲宣布移棺遷奠儀式開始。依照禮儐指揮,孝子穿孝衫舉哀出草鋪跪于庭院中,長孝男執哀杖到靈堂前點蠟、炷香、焚表、伏身行四叩首禮。孝子息哀,讀生宣讀贊語:“靈車既駕,形影勿留。子孫在側,吉神載道。再行遷奠之禮,永別終天之恨。”(22)隨后,執事者將逝者靈牌和遺像從香案請起,分別交到長孝男和次孝男手中。通生高聲宣稱“孝子捧靈牌,牽引棺柩起駕”。在樂工吹奏《神姑擔水曲》中,所有孝子舉哀起立、躬身排隊,在長孝男帶領下出院門跪在抬柩架前等待發喪。至此,移棺遷奠儀式結束。家境中等、不濟喪家其遷奠儀式,多由鄰里德高望重老人或總管主持,只是不讀贊語,其它一切照例進行。
    移棺遷奠儀式后,馬上拆卸靈堂,所有紙活由專人用竹桿挑走參加出殯儀仗隊列。其它垂紙、橫額、對聯、挽帳紙心撕扯下來和草鋪麥秸一齊裝袋,由專人提前背運到墳地以待燒毀。孝子盆和多日焚燒的紙錢灰燼也要由專人帶到墳地,其盆到時要做特別處置,灰燼人們認為是財富,替逝者運到墳墓好在陰間使用。移走香案和靈堂梁柱構件后,棺柩腳擋由一身強體壯者雙手背抬,頭擋由一身強體壯者雙手抱抬,兩側各五六人側身抬柩。這樣十多人徒手抓棺底將棺柩抬起,腳擋在前,頭擋在后,抬出正廳房門,其時室內鳴放鞭炮。移棺抬柩講究四平八穩、不得搖晃。要有專人呼喊指揮,使大家步調一致。尤其出正廳房門和院門時,更要齊心合力、高度注意,不得使棺柩觸及門扇、門框,其意為以免對喪家帶來不祥。最終將棺柩以腳前頭后方向安全的落在柩架上,至此,移棺結束。
    何壩鎮一帶移棺喪俗與其它村莊有所不同。棺柩遷奠儀式后,長孝男躬身將靈牌或手執或背負,供于院門外柩架前的香案上,炷香,伏身行四叩首禮。然后返回靈堂前行奠禮,再次躬身將孝子盆或手捧或背負,放于院門外柩架前的香案旁,繼續焚燒紙錢。等到靈堂拆卸完畢抬棺時,長孝男還要返回正房中廳,在棺柩腳擋處雙手背抬,其他人抬頭擋和兩側將棺柩移至院門外柩架上。這樣孝子往返3次,其意彰顯為移棺盡其全力。
    移棺后,打掃正房中廳,將落草時移走的家具按原樣擺放整齊。有的村莊,把逝者睡過的土炕揭去竹席,手執點燃的束狀秸稈在上面旋繞燒烤一遍,其意為驅邪。民俗認為,喪葬中的許多舉動有意無意會驚動庭院土神。接著要設香案點蠟、焚表、炷香,由陰陽先生搖鈴誦經、貼符篆祭祀土神以保清吉平安。逝者穿過的舊衣服,除家境極貧喪家會留用外,其他喪家常用以下兩種方式作處置:一是將舊衣服背往墳地安葬時焚燒,枕頭及內裝蕎麥皮出殯時堆在院門外路口燒掉。二是出殯后,將衣服和枕頭放在無人荒野處燒掉。被認為,燃燒的青煙隨風飄散方向的村莊,不久會有人亡故。所以衣服燒完離開時,將灰燼要猛踹一腳。

    圖片

    (出殯發喪)


    發喪,就是出殯棺柩起駕到墳墓的民俗,又稱“起杠”。
    棺柩落在柩架上后,馬上作發喪準備。抬柩人用兩根粗麻繩將棺柩和柩架大杠緊綁一起,蓋上喪罩,綰好兩丈多長的白布以供孝子拖棺柩,此白布俗稱“纖”。 后將4小杠插入棺柩兩側的4處抬柩繩圈中,每小杠前后站立兩人準備首批抬柩,其他輪換人圍繞棺柩站立。有人將跪在柩架前的孝男們領在棺柩前,按輩分大小躬身執哀杖排成一行,長孝男執靈牌位居行列之首,次孝男捧遺像緊跟其后,兩人必須由姻親同輩女婿一路攙扶。拖柩白布搭在每位孝子肩上,俗稱“扯纖”,其意為拖棺柩前行,這可能是古代用人拖靈車運送棺柩的遺風。按喪俗,孝女不扯纖,有人將其領在棺柩后面,只在發喪行進中掩面哭泣。西和縣南部有些鄉鎮發喪時,靈牌由其他孝子執掌并扯纖,長孝男背靠棺柩腳擋站立,行進時成背負狀,俗稱“背棺”。其意為孝子負重背棺發喪和壓棺緩行不舍逝者過早離開。扯纖與背棺,都特意彰顯孝子為出殯在盡全力。
    出殯時棺柩前一定要有儀仗。新中國成立前出殯儀仗因家境不同而兩極分化,官宦和家境殷實喪家,因相互攀比,追求奢侈,儀仗非常風光和豪華。由于所做紙貨種類繁多,往往要排很長的隊形。其他家境情況喪家的儀仗較為簡單,有的因經濟困難沒有引魂幡,只用明路燈打頭引路。新中國成立后,好長一段時間,所有喪家的出殯儀仗都非常簡單。但是改革開放后情況發了很大變化,多數喪家儀仗的風光和豪華程度,比新中國成立前的官宦和家境殷實喪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眼下當地一般出殯儀仗次序排列如下:一是提明路燈、放鞭炮、拋撒或焚燒紙錢的一幫人。明路燈為逝者照明引路,路經村莊鳴放鞭炮,使忌諱喪葬者(久病、孕婦、流年不利)聞聲躲避,以免相遇殃及其身。沿路拋撒形圓中有方孔的紙錢,叉道和十字路口焚燒成沓紙錢,其意為買路,避免兇神野鬼攔路阻礙發喪。二是長孫男搭的長桿引魂幡,導引逝者靈魂到達墳地。如長孫男年幼可由人代搭,但其孫必須由人或背或牽緊緊相隨其幡。三是送喪人或挑或抬或抱的10對紙燈,金童、玉女、各種紙活和親友相送的花圈。四是邊吹邊打的樂工班。出殯儀仗后面,就是孝男們扯纖的棺柩和跟隨慟哭的孝女們及大批送葬親朋好友。
    一切準備就緒,總管高聲宣布“發喪起駕”。全體抬柩人齊聲回應,共同幫助八位首批抬柩人將棺柩抬上肩頭。瞬間孝子哀聲驟起,在樂工一路吹奏《神姑擔水曲》和鞭炮聲中,長長的發喪隊伍跟隨明路燈和引魂幡,開始緩緩有序地向前行進。
    發喪只要起動,不管冬雪夏雨、山高路陡,一路棺柩絕對不準著地。如未到墳地發生意外接觸了地面,會被認為逝者不滿意已有墳地而不愿前往,著地處就是他所選的安葬地點。這樣不但給喪家帶來麻煩,還造成極不好的社會影響。所以歷來喪家和總管對發喪抬柩都十分小心,意外著地之事很少發生。發喪途經村莊,聽到鞭炮聲,道路兩旁住戶,家家都要在門外路邊點燃一束小麥秸桿草,其意為避殃軀邪。走到上山爬坡或羊腸小道時,樂工息樂停奏,儀仗無須排隊,孝子不再扯纖。

      
    路祭,就是發喪途經之地親友設案祭奠逝者的民俗,也稱“道祭”,俗稱“接路”。
    路祭是至親摯友為表達對逝者的敬重哀思之情,在棺柩途經家門或村莊時舉行的祭奠儀式。新中國成立前,有地位的公職人員去世,發喪途經有公立單位門前時,為表奉承,也會由其領導主持路祭。主要出面路祭者稱“祭主”。
    要舉行路祭,祭主首先要告知喪家,然后請禮儐,準備香案、香蠟、黃表、紙錢和各種上供饌品及兩條長木凳。朝棺柩到來方向將香案擺在道路正中。案上置香爐、香筒、蠟臺等祭器,案前鋪跪墊,將兩條長木凳豎置案后,以承載棺柩暫停。所有上供饌品齊放路旁供桌上。
    在哀聲、樂聲、鞭炮聲中發喪隊伍到達,抬柩人將棺柩緩緩落在長凳上,止樂、息哀,孝子孝眷齊跪香案正面路旁。路祭儀式由通生、應生、讀生3位禮儐就位主持。通生高聲宣布靈牌升位,親友就位,應生隨聲回應,樂工奏《祭靈曲》。長孝男將靈牌置于香案中央,炷香,下跪四叩首后返跪路旁。路祭親友齊肅立香案兩旁,主祭到案前點蠟、炷香、奠茶酒、焚黃表和紙錢、下跪四叩首后退位,奏樂聲止,讀生宣讀贊語:“岷(鳳)山蒼蒼,漾(白)水洋洋。大人之德,山高水長。靈柩歸葬,路過門旁。暫請歇緩,聊備酒漿。大人有知,來格來享。”(23)接著樂工奏樂聲起,主祭遵照禮儐指揮分次供雞、豚、魚等饌品。最后,所有路祭親友香案前跪拜行禮,孝子叩首致謝親友,長孝男再捧靈牌。通生高聲宣布路祭禮成,靈柩起駕,哀聲、樂聲、鞭炮聲再起。移走香案后,發喪隊伍又開始緩緩有序地向前行進,至此,路祭儀式結束。
    新中國成立前,只有富有、官宦喪家的至親摯友才舉行接路祭奠儀式。還講究路祭者越多,逝者就越顯得尊榮,喪家臉上也越有光彩。路祭時,喪家須預先寫好謝帖到時以答謝祭主。路祭畢,祭主要給樂工賞錢。新中國成立后,路祭被廢止。改革開放以來得以恢復,城鄉政府所在地的有些喪家發喪時,至親摯友常在途經家門的街道上設案路祭。

    及 墓
    及墓,就是棺柩到達墳墓落地時的民俗,又稱“放杠”或“ 落柩”。
    棺柩行進到離墓穴百余步時,逝者如是老年人,要更換8名身強體壯者抬柩。他們在眾人叢擁吶喊幫助下,大步快走奔向墳地俗稱“搶墳”、“撲塋”、“搶墓堂”,其意為滿足逝者“奔土如奔金” 的遺愿。逝者如是英年早逝,則不進行百步搶墳。此時孝子已下跪哭泣,樂工奏樂,鞭炮齊鳴。搶墳后,棺柩在墓穴前落地,抬柩者揭去喪罩,解開柩架。引魂幡直插土堆,所有紙活、花圈擺放于墓穴與棺柩周圍。總管高聲宣布“孝子給參加送葬親友叩頭”,所有孝子跪拜致謝。大多數送葬者由勞客招呼返回喪家,設宴款待,在墳地只留孝子、樂工、抬柩人和少部分親友等待吉時下葬。至此,及墓事宜結束。
    等待下葬其間,孝子跪地在棺柩前不斷焚燒紙錢,長孝男要在墳地上方點蠟、炷香、焚黃表,叩拜當值土神,古稱“祭后土”。有的村莊在棺柩下葬后要由陰陽先生專門主持祭祀土神。

    圖片

    (下葬)

    下葬,就是將棺柩落入墓穴封土的民俗,又稱“埋葬”,為出殯安葬的最后儀式。
    下葬前,由長孝男進墓穴,用鐵锨將掘墓時專為孝子遺留穴底的散土鏟出,稱“清穴”。要是寄喪,墓穴底要放兩根方形枕木將棺柩托起,以利將來大葬時啟棺。接著抬柩人將一根大杠豎搭在棺柩蓋上,再前后用兩套粗麻繩兜底綁緊。下葬吉時,一般由陰陽先生掌握,到時會提示總管進行宣布。吉時一到,樂工吹奏《大開門》,鞭炮齊鳴,眾人在大杠兩端將棺柩抬至墓穴上空,解繩緩緩放入穴內。棺柩入于黃土,逝者將不復存在,生離死別就在眼前,正是考驗生者對逝者情感的時刻。屆時,孝子悲哀和茫然的復雜之情油然而生,墳地里將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聲。樂工的吹奏和鞭炮鳴放,隨著下葬進程有時暫作間歇,但此時孝子的哭聲始終不絕于耳。
    棺柩放入墓穴后,只有擺放在最佳方位時才能封土。此時,陰陽先生跳進墓穴,從棺蓋頭尾兩中點掛一根白線,將羅盤盤中對準白線放平。再在棺蓋頭中點掛第二根白線,緊貼羅盤所指最佳方位。從墓穴正上方觀看,如果第一、第二兩根白線及羅盤所指最佳方位三線重合,說明棺柩已擺放在了所要求的方位上。否則要在陰陽先生指揮下左右挪動棺柩,直至三線重合為止。
    棺柩方位定好,將代表逝者神位的靈牌平放棺蓋正中。總管宣布封土,哀聲、樂聲、鞭炮聲又起。按喪俗,先由長孝男向墓穴鏟三锨土,其意為孝子親手掩埋了逝者,盡了最終的孝心,隨后其他人才能動手封土堆墓。當地封土時,以掘墓穴所留兩根木樁為準,堆成前高后低的魚脊狀墳頭,俗稱“墓堆” 封土時切忌踩踏、拍打,以免驚動逝者。家境殷實喪家墳頭前面多用磚砌墓門、小祭臺或立墓碑。隨著封土堆墓,另一些人在墓穴前焚燒各種紙活、花圈、喪罩、引魂幡和紙錢。瞬間火焰升騰、濃煙滾滾。
    封土堆墓結束要進行“封門”,俗稱“掩門” 或“關龍門”。 這是下葬的最后一道儀式,由在場的兩位年長者主持。此時,樂工吹奏聲止,大家勸眾孝子息哀。如逝者為男性, 二長者由兩端將一大杠抬起,豎放在墓堆左側,同時用力順墓堆向上滾動,到達脊部,趁勢一推放開手,大杠自動在墓堆右側滾下,并高聲問:“關嚴了嗎?”,大家齊聲回應:“關嚴了”。再由右側用同樣方法將大杠滾到左側,這樣往返三次就算封門完成。如逝者為女性,封門先從墓堆右側開始。對此當地有兩種說法:一是墓穴是逝者安葬之地,稱“陰宅”,埋葬后應將宅門關好,以免兇神野鬼闖入。二是因掘墓穴,勢必會破壞墳地山水組合的好龍脈,埋葬后應將龍門關好,使生氣得以聚合以利后人。
    封門后,將孝子哀杖按輩分由小到大,在墓堆脊部從前至后直插一行。所插哀杖越多,越顯逝者兒孫滿堂,家族人丁興旺。也有個別村莊,將哀杖依次插在墓腳處。
    最后,總管高聲宣布“孝子給參加下葬親友叩頭”, 所有孝子跪拜致謝。
    吹滅明路燈,孝子脫去孝服著平常服裝。有人用小杠將孝子盆搗破,其意為不能留它,以免再生喪事。在鞭炮聲中,所有參加下葬的人員拿起大小杠和封土工具,孝子帶上遺像和孝服一起從原路返回。至此,下葬儀式結束。按喪俗,返回時遺像要反轉背面朝前抱回,孝子一路不再啼哭,也不得回頭張望,否則認為逝者靈魂會跟著一起回家。有些村莊,安葬后要由長孝男帶一包墓土回家,三天重返墳地復土時再撒在墓堆上。
    出殯后按喪俗留家總管安排專人,要在喪家院門外放置數個盛水臉盆和毛巾、香皂,以供送喪親友返回進門前洗手。其意為金盆洗手,即不希望有人去世再去送喪。許多村莊還在盛水盆前放置一根搟面杖和一把菜刀,其意為杖能避殃,刀會驅邪,可保喪家和送喪人吉祥平安。出殯返回的親友進喪家院門時,大多會去認真洗手并特意在搟杖、菜刀前經過。姜席鎮有些村莊安葬后所有人員返回進喪家院門時,還有跳越火堆的喪俗。
    出殯安葬結束,喪家一定要設宴款待親友并給陰陽先生敬酒付酬金。從新中國成立前后直至改革開放,由于時政形勢和家境情況不同,宴請的飯菜式樣和質量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是有一共同之處,即席間孝子一定要在檐下再次向親友跪地叩拜致謝。隨后拆除喪棚,三天后歸還所借各家器物。

    圖片

    (墓 堆)

    六、

    棺柩入穴、封土,喪葬之事暫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在以后的三年其間,要進行居喪守制,復土、祭七、春節祭、三周年祭等祭奠事宜。


    居喪守制,就是在一定時間里,用規定來約束喪家和孝子有關生活、行為的民俗。官稱“丁憂”,俗稱“守孝”、“值服” 
    穿孝服與居喪是同時在成服時開始的。孝服是一種外在表現,即通過服飾這種看得見的形態來表達對逝者的哀痛。居喪是一種內斂行為,即用有時看不見也模不著的規定和禁忌的約束,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孝服很快就會脫下,但居喪的有關約束,卻要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對喪家和孝子起著作用。所以相比而言,居喪守制更能全面而深刻地表達“孝” 的含意和體現傳統喪葬民俗的本質。
    歷代官方對居喪守制都有嚴格的規定,當地民間并沒將其作為唯一的行動規范,另有一套自己創造、遵循的居喪守制喪俗。
    當地居喪守制長短分3種時限:一是3年期,即從初喪到3年禮盡其間,喪家要舉行所有葬后祭奠儀式,并且不娶媳嫁女,不筵請祝壽,不裝修廳堂和挪動原有家具。春節時,不貼年畫和窗花,不掛大紅燈籠,用素色對聯代替紅色對聯。二是百日期,即從初喪到百日祭奠其間,直系男女孝子要謹言慎行,在各種祭奠儀式和來人吊唁時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并且不洗澡,不洗衣服,俗稱“忌垢痂”。 對此,當地很久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若孝子違犯“忌垢痂”居喪守制,所洗臟水將會污染天界,冥府會責罰逝者將臟水全部喝掉。另外,孝男不出遠門,不理發、刮須,不接受旁人筵請,不參與娛樂活動。孝女髻不插頭飾,臉不施胭粉,不穿紅著綠、艷裝打扮。尤其在父母去世之“忌日”  ,孝子不許飲酒作樂。 三是49日期,即從初喪到祭七將盡其間,直系男女孝子要遵守與百日期完全相同的居喪約束內容,只不過居喪時間被大大縮短而已。
    新中國成立前,官宦、書香門第和家境殷實喪家的孝子,多以百日期居喪守制。在何壩鎮一帶,有的喪家甚至安葬后在墳地搭建居喪草棚守墓3天,以表不忘逝者哺育之恩情。其他家境中等和不濟的喪家孝子,由于經濟所迫,生活壓力較大,以49日期居喪守制。不管居喪守制時間長短,孝子都會認真、嚴格的遵守其規定和約束,否則人們會以“不孝”、“忤逆” 之名群起而譴責。當時,居喪守制成為社會風尚。身為公職人員的孝子,出門時則在左臂戴縫有白色孝字的青布圈,以表示自己在居喪期間。更有甚者,為“忌垢痂” ,對洗臉都有忌憚。如長道鎮大柳河一帶,居喪的孝子早晨洗臉用水很少,洗罷將水親口喝下或煮茶飲用。其意為代替逝者喝了臟水,不會污染天界,以免冥府責罰。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喪家居喪守制的時間被大大縮短,如喪家不娶媳嫁女,不筵請祝壽,不裝修廳堂等禁忌由3年期變為了百日期。直系男女孝子居喪守制的時間也由百日期大多變為了49日期。改革開放后,在一些年輕人中居喪守制觀念已被淡化。

    圖片

    (出殯隊列)

      
    復土,就是安葬后對墳墓培土修整的民俗,又稱“復三”。
    安葬第三天早晨,所有直系孝男穿孝服,長孝男執哀杖,在親友陪同下,提明燈,帶香蠟、黃表、紙錢和培土工具及安葬時帶回的墓土去墳地復土。按喪俗,天不亮動身,沿路最好不要碰見路人,其意為越早越顯孝子急切復土的孝心。路上相互不許說話,到墳地更不準高聲喧嘩,其意為避免驚動當值土神,以免阻攔逝者出進墓室。到墳地先在墓前點蠟,炷香、舉哀、叩首、焚紙錢祭奠逝者。再在墳地上方點蠟、炷香、焚黃表叩拜土神。待到天亮,大家鏟新土修整墳墓。使墓頭高起,墓脊端正,墓堆通體無凹陷。將安葬時帶回的墓土撒在墓堆上,把最后一根哀杖直插墓脊。隨后,孝子脫去孝服著平常服裝,所有參加復土人員拿工具由原路返回。途中不回頭后看,也互不說話。至此,復土祭奠儀式結束。
    對于復土,當地有三種說法:一是安葬之日,事情倉促,墓堆未作仔細修整,三天后去復土補其不足。二是孝子痛失親人,思念心切,三天后趕去墳地看望祭奠,以顯難分難舍之情。三是傳說很早以前富有、官宦人家多厚葬,盜墓之事常有。三天后天不亮去察看墳墓是否有被盜跡象。事經日久,就慢慢演化成了普遍的復土喪俗。
    西和縣城南一帶的許多村莊,孝子復土后,還要對本村幫助過喪事的鄰里逐戶致謝。復土返回進村,經過每一家院門時,孝子迎門跪拜,其他人大喊:“孝子磕頭了。”主人隔門回答“拉住,拉住。”其意為知道致謝了,攔住,不要叩頭了。如院內沒有回應,其他人繼續大喊。直等有了回應,孝子才起身,再在下一家院門外跪拜。這樣走街串巷,直至把每家致謝完畢為止。
       

    祭七,就是從逝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舉行祭奠的民俗。又稱“燒七”或“做七”,依照陰陽先生在期單上開列的一七至七七的日期進行。
    當地每逢祭七,不管家境情況如何,都要舉行俗稱“三紙” 的祭奠儀式,即接紙、坐紙、送紙。每次祭七的前一天,邀請兩三位親友幫助料理送紙事宜并準備香蠟、黃表、紙錢等祭品。正房中廳設香案,擺好逝者遺像、供品、各種祭器和停尸時的苫臉紙。院門外路旁用草木灰畫圓圈,其中專供焚燒紙錢。其意為灰圈可防錢財被惡神、野鬼搶奪。
    每次祭七前一天晚八時左右開始接紙儀式,其意為恭迎逝者入宅接受祭奠。在親友協助下,直系孝子穿孝服,端著放祭品的香盤,由長孝男帶領下出院門跪于草木灰圈前舉哀。鞭炮聲起,點蠟、炷香、奠茶酒,不斷往灰圈中焚燒紙錢。直到焚燒完畢,孝子息哀,叩拜起身返回。走到院門前,孝子要跪地叩拜門神,其意為祈請不要阻攔逝者出入。孝子返回中廳,跪在香案前舉哀,鞭炮聲再起,照例點蠟、炷香、奠茶酒、焚燒紙錢,行叩拜奠禮。在明燭高照、虔誠肅穆的氣氛中,逝者被迎接上了香案。至此,接紙儀式結束。隨即坐紙儀式開始,第二天早、午、晚三個時辰,孝子要在香案前照例祭奠三次。每頓用餐時先要給逝者供飯。整天不時焚燒紙錢、炷香不斷。太陽快落山時開始祭七送紙儀式,其意為恭送逝者出門返回墳墓。屆時,孝子穿孝服,端香盤,在長孝男帶領下出院門跪于灰圈前舉哀,照例行奠禮。直到紙錢全部焚燒為灰燼,孝子叩拜起身返回,至此,送紙儀式結束。標志著完成了七次中的一次祭七儀式。
    第一次祭七稱“頭七”或“一七”,如逝者還未出殯安葬,則同喪葬儀式合并進行。第七次祭七稱“七七” 或“滿七”,俗稱“盡七”舉行時與前六次祭七略有不同,一是給逝者封包紙錢一包,俗稱“封包紙” 。其正面左側書寫“謹具,今逢滿七,虔備冥財一包,奉上。”正中按逝者身份書寫“故顯考(妣)嚴父(慈母)大人神享 右側書寫孝男孝女率孫名字及農歷日期,背面寫一個大大的封字。接紙后,將其擺放香案正中,可起逝者神主牌位的作用。二是當天下午送紙不在院門外。屆時,所有直系男孝穿孝服,端放祭品和封包紙的香盤,在親友提明路燈陪伴下直達逝者墓地。孝子在墓前下跪舉哀,鞭炮聲起,照例行奠禮。直到封包紙全部焚為灰燼,叩拜起身,脫去孝服,大家原路返回。至此,最后七七送紙儀式結束。標志著七次祭七儀式全部完成。
    香案擺放停尸時的苫臉紙49張,按喪俗,從頭七開始,每到祭七儀式時要從其中分點7張予以焚燒,直至滿七全部燒完。其風俗在過去文化落后,又沒歷書的情況下,有牢記祭七次數的作用。該縣縣城南部的個別村莊,每到祭七當天,孝子攜帶香蠟、黃表、紙錢等祭品直接去墓地祭奠,簡化了三紙祭七儀式。
    對于祭七通常流行兩種說法,一是“俗謂人死后陰魂每七天要過一關,共七大關。所以,每到一關時,家人要燒紙祭祀,助其過關。”(24)二是(明)田藝衡《春雨逸響》中記載“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人之初死,以七日為忌。一臘一魄成,以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當地喪俗遵信后一種說法。不管喪家家境如何,都要竭盡孝心,為逝者舉行祭七儀式,每次化去一魄,七次將其化盡。
    祭七,古稱“齋七”, 要依照逝者信仰按佛教或道教的規定設“水陸道
    場” 進行“七七追薦”。新中國成立前當地富有、官宦喪家在祭七中,除遵照三紙儀式祭奠外,還有的在家中設壇誦經、超度亡靈,早日轉世,免受地獄之苦,少則三天,多則七天。大多數沒有條件在家中舉行其俗的喪家,在喪葬三年內,利用道教、佛教團體每年舉辦中元會和盂蘭盆會的機會,去道觀或寺院獻布施、捐功德以俗稱“代紙” 的方式超度亡靈。新中國成立后,此喪俗被廢止。改革開放后,有些家境殷實喪家遵照古訓又開始在家中誦經超度亡靈。其他喪家大都成群結隊去道觀或寺院的中元會和盂蘭盆會代紙超度。
    祭七后,接著就是去世百天舉行的百日祭,逝者去世第一周年和第二周年要舉行古稱“小祥”及“大祥” (25)的兩次“周年祭” 。按當地喪俗,以上三次的祭奠儀式與滿七的三紙祭奠儀式相同,再不累述。 


    春節祭,就是服孝其間在春節時祭奠逝者的民俗。
    祭祖,是中國春節主要歷史文化內涵之一。當地喪家不論家境如何,屆時,不但都要祭祀歷代祖先,還要通過“三紙”的祭奠儀式與去世不久的親人再次相聚,以表感恩、崇敬,并祈求對子孫予以護佑,這就有了服孝其間主要祭奠儀式之一的春節祭。
    服孝期喪家要經歷三次春節,必須分別給逝者舉行三次春節祭。第一次稱“新紙”,第二三次分別稱“二年紙”和“三年紙”。每次春節祭時,在外地的直系孝子都要返鄉參加。當年臘月下旬喪家就開始準備香蠟、黃表、供品,預先邀請五六位親友幫助料理送紙事宜。還要專門封包紙錢一包,其正面左側書寫“謹具,今逢新春佳節,虔備冥財一包,奉上。”正中按逝者身份書寫“故顯考(妣)×府(慈)君×老大(孺)人神享” 右側書寫孝男、孝女率孫名字及農歷日期并蓋“道經師寶”大印,背面寫一個大大的封字。
    三次春節祭時,按喪俗,親友也要封包紙錢,在除夕前送達喪家。其紙錢正面左右和背面的書寫格式與喪家大體一樣,只不過送紙人名稱和自謙詞不同。只有正面正中要按逝者身份書寫“大盛(慈)德×老大(孺)人神享”。 喪家收到的親友封包紙越多,越顯逝者德澤鄰里,喪家光彩無比。新中國成立前,親友親自封包紙錢相送較為普遍,新中國成立后被廢止。改革開放后其俗再次興起。多數喪家會接到數十包親友送來的封包紙,祭奠時成堆成摞的擺放香案兩旁。為了滿足其喪俗需求,如今臘月城鄉市場上,新出現了許多出售書寫封包紙的攤位。
    每到除夕,所有春節祭的喪家都要在正房中廳設香案,正中除擺放祖先牌位外,還有封包紙和逝者遺像。案上放有香爐,香筒、燈臺等祭器和各種供品。晚上千家萬戶辭舊迎新的時候,就開始為逝者舉行俗稱“三紙”的春節祭儀式。在這其間,喪家會停止一切對外活動,未邀請的親友也忌諱去上門打攪。
    接紙儀式,除夕晚上八時左右舉行。孝子照例穿孝服端放封包紙、祭品的香盤,由長孝男帶領走出院門,在焚紙錢的草木灰圈前下跪舉哀。鞭炮聲起,點蠟、炷香、奠茶酒、不斷往灰圈中焚燒紙錢。直到焚燒完畢,孝子息哀,叩拜起身。返回時叩拜門神。孝子回到中廳,將封包紙錢送到香案上。鞭炮聲再起,孝子下跪舉哀,照例行叩拜奠禮。至此,接紙儀式結束。
    坐紙儀式,所需要的天數全縣各有不同。有的鄉鎮第一年新紙從除夕晚上開始至初二下午結束,歷時兩晝夜。二年紙和三年紙要到初三下午結束,歷時三晝夜。有的鄉鎮三次春節祭全部從除夕晚上開始至初三下午結束,均歷時三晝夜。只要逝者迎上香案,坐紙儀式隨即開始。每天早、午、晚三個時辰,孝子要在香案前照例祭奠三次,并且每頓用餐時先要給逝者供飯。整天不時焚燒紙錢、蠟燭長明、炷香不斷,直至初二或初三下午送紙為止。
    送紙儀式,當天,被請的親友會如期赴邀,每位進門后都要在香案前行跪拜禮。多數還攜帶著春節拜年禮品,喪家下午提前以豐盛的飯菜予以招待。太陽快落山時開始送紙,所有直系男孝子穿孝服,在香案前行奠禮后,將香案上封包的紙錢請在放祭品的香盤中。長孝男端香盤帶領眾孝子,親友們提明路燈,攜帶所有送來的封包紙,在鞭炮聲中大家出門直往逝者墓地。到墓前孝子下跪舉哀,鞭炮聲起,照例行奠禮,直至把封包紙錢全部焚為灰燼,孝子叩拜起身,脫去孝服,大家原路返回。至此,服孝其間一年一度的春節祭結束。

    圖片

    (出殯送葬)


    三周年祭,就是逝者去世滿三年舉行祭奠儀式的民俗,又稱“禫(dàn)服祭”,俗稱“脫服禮”或“過三年”。
    三周年祭以后喪家居喪停,孝子服孝止,三年喪禮盡,其意義重大。所以, 不論家境情況如何,喪家都會盡其所能的去舉辦這次祭奠儀式。尤其不擇吉日只停尸三天就出殯安葬的喪家,感到對逝者盡孝不夠,對親友招待不周,心存愧疚,常以大辦三周年祭予以補償。
    與一二周年祭相比,三周年祭用時長、規模大、儀式繁,親友還要登門恭賀,喪家必須設宴席款待。為了確保其順利進行,必須提前數十天進行俗稱“議事” 的活動,即喪家邀請族內長輩、鄰里老者、至親摯友十多人相聚家中。商討事情規模大小、標準高低。確定執事總管、禮儐班、樂工班、廚師、勞客等人選。計劃開列所需各類用具數目,各種祭奠物品及廚灶用料數量清單。議事以后,喪家逐戶登門邀請所有姑舅姻親和已確定的辦事人員,依據單子開列的數目積極籌辦各種物品。三周年前四五天,被邀請的辦事人員都紛紛來喪家開始做準備工作,如搭建席棚、安排廚灶、租借用具、布置香案等。前一天禮儐班、樂工班也應邀上門,分別安置在禮儐房和奏樂處做祭奠儀式準備。
    三周年祭是喪葬中最后一次祭奠儀式,但是當地舉辦時不以“白事情”而以“喜事情”對待,文人稱“禫服鴻喜”,俗稱“喪事喜辦”。席棚張燈結彩,正房中廳香案掛紅色綢緞桌幃。封包紙錢正面中間貼“故顯考(妣)嚴父(慈母)大人神享。”的紅紙神簽。庭院內外各門上張貼內容為“周公禮三年有盡,孝子心百世無窮。”“雖曰三年服已盡,敢云一日忘親恩。”“德音不忘其昌百世,孝思維則比及三年”“時易情不易悼思何容三載限,哀終痛未終祭靈為顛九天宿。”等的紅色對聯。祭奠時孝子不再舉哀,以叩跪拜禮代行伏身叩首禮。款待親友的酒席間可以吆三喝五的搳拳行令。
    一切準備就緒后,在三周年前一天下午首先設席款待勞客。孝子逐席敬酒,以謝應邀相助、激勵盡職盡責。晚上七時,穿孝服的長孝男在樂工吹奏《迎賓曲》中,將禮儐人員迎到中廳香案前,在盥洗盆中凈面、凈手并相互拱手施禮后,通生高聲宣布三周年祭迎紙儀式開始,應生隨聲回應。樂聲起,鞭炮鳴。孝子跪香案前點蠟、炷香、奠茶酒、焚紙錢后將貼紅紙神簽的封包紙接到香盤上。由引生導引端香盤的眾孝子出門,在焚紙錢的草木灰圈前下跪、照例行迎紙奠禮。返回叩拜門神,到中廳將封包紙錢送到香案上,接著舉行三周年祭奠儀式。
    因家境情況不同,三周年祭奠儀式各異。新中國成立前,家境殷實喪家在禮儐主持下行三獻大禮。九供饌、讀祝文、三詩歌、三吹堂,唯不三闔戶、不舉哀。家境中等喪家行一獻三供饌禮。多數家境不濟喪家在香案前點蠟、炷香、奠茶酒、焚紙錢、跪拜而已。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所有喪家三周年祭從簡。改革開放后,喪家普遍行三獻九供饌禮或一獻三供饌禮。
    三周年當天,每頓用餐時先要在香案上供飯。整天不時焚燒紙錢、蠟燭長明、炷香不斷,親友紛紛登門恭賀。與去世時的吊喪祭奠不同,親友恭賀都要獻紅色喜幛。朋友、鄰居的喜幛上款按逝者身份書寫“大盛(慈)德×老大(孺)人三周年紀念(鴻喜)”,下款書寫“晚(再晚)×××恭賀”。 親戚的喜幛隨姑舅姻親的不同上下款稱謂各異,但都以“紀念”和 恭賀”予以表述。幛心賀詞多以祝愿稱頌為內容,分別書寫 禫則除之”、“屈指三周”、“福蔭孝第”、“喜臨德門”、“五世其昌”、“族旺吉祥” 朋友、鄰居要贈獻錢物,稱為“喜禮”。 親戚要供饌,準備4碗或8碗饌品在香案前行奠禮敬獻,但不舉哀。親友恭賀后喪家設席款待,孝子逐席敬酒以表致謝。
    當天下午四時左右款待親友結束,開始送紙并在墳墓前舉行禫服祭奠儀式。屆時,在樂工吹奏鼓樂聲中,孝子將禮儐人員迎到香案前。通生主持,應生回應,所有穿孝服的孝子在香案前行奠禮后,將案上貼紅紙神簽的封包紙請在香盤中。長孝男端香盤帶領眾孝子,親友提明路燈攜帶祭奠饌品和孝子脫服替換的吉服、喜帽、喜鞋等出院門,在一路鞭炮聲中直往逝者墓地。
    到了墓前,依照禮儐安排,奏樂鞭炮聲起。孝子下跪,點蠟、炷香、奠茶酒、焚燒紙錢,不舉哀。等到所有紙錢焚燒完畢,孝子跪拜起立,通生高聲宣布禫服祭開始,奏樂聲、鞭炮聲再起。首先通生宣布禫服孝子就位除服,應生回應。在引生引領下孝子炷香焚表、下跪四拜。然后眾孝子脫去孝衫、孝帽、孝鞋,穿上攜帶來的吉服、吉帽、喜鞋。有的孝女還穿上了專門準備的紅衣、花鞋。接著通生宣布讀祝(祭文),應生回應,奏樂聲止,讀生誦讀祭文。其文由禮儐提前饌書,格式與家祭祭文相同,唯獨要用紅紙。內容多為“居喪守制之不怠,三載思親之難忘。遵照遺訓耕讀傳家,感謝護佑族群興旺 等,祭文讀后在墓前焚燒。然后通生宣布供饌,應生回應。其他孝子跪地,長孝男在引生幫助下行一獻三供饌禮。供罷,眾孝子四拜,最后通生高聲宣布禫服祭禮成。奏樂鞭炮聲再起,眾孝子拜謝禮儐和在場親友。
    替換下來的孝衫、孝帽、孝鞋,新中國成立前,家境殷實喪家當即在墓前焚燒,其意為不讓喪事重現。家境中等喪家只把紙制孝帽和鞔鞋白布撕下焚燒,孝衫僅在下處撕一裂縫,以表忌諱喪事重現。家境不濟喪家孝衫多為借用,要完整歸還主家,不敢撕裂,也僅把孝帽、鞔鞋布焚燒,以表忌諱。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難以穿戴孝服,也就沒有焚燒撕裂之說。改革開放后,孝服多為自制,避免喪事重現的喪俗興起,多數喪家禫服祭時會在墓前焚燒或撕裂孝衫。
    禫服禮盡,孝衫、孝帽、孝鞋或燒或撕后,孝子、禮儐、親友各自返回家中。至此,三周年祭結束。這也表明了從喪前準備,到初喪及安葬后的祭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漫長過程中,西和縣民間“充分發揮聰明智慧,將生活的內容與想象植入喪葬習俗中,既表達了人們的'孝’ ,也為死者建構了另一個世界,又滿足了生存者的心理需要。”(26) 致使一次喪葬圓滿地落下了幃幕。

    圖片

    (孝曾孫)

    七、

    從上世紀40年代初筆者少年當孝子算起,至今已有80余年。其間親身經歷了家族中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繼母叔父喪葬的全過程。深深感受到喪葬習俗“它將人類原本屬于自然死亡的現象,通過文化規定的方式加以處理,從而符合不同種族、國家或地區的需要,使人類在獨特的信仰支配下,完成自然死亡的文化過程。”(27 ) 在這80余年間,又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時代。無數次目睹、耳聞過家境殷實、平常、不濟的親友、鄰居們的喪葬儀式及相關事宜。也深深體會到“殯葬歷來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在跳動,窺視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興衰榮辱。”(28) 既然喪葬民俗是“文化過程”, 能“感受時代脈搏,窺視社會、民族文明興衰榮辱”,就理應加以采集輯錄,以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這是筆者輯錄西和喪葬民俗的目的。
    很早前,筆者就對家族中的喪葬過程和親友、鄰居們辦喪葬時的所做所想進行過多年的資料采錄與拍攝。當一年前動筆寫作時,遇到對喪葬儀式的有些細節采錄不詳、喪葬曲調需錄音記譜等問題。為盡可能的保證其“整體性、本真性”, 寫作過程中曾多次采訪、求教于沈瑞各、文接力(總管),鄭成云、任二雙(陰陽),姜克尚、王純、丁東潤(禮儐),楊三成、姬大牛(紙活師傅),贠喜兒(風水),李二牛(入殮),王小蘭、呂桂芬(壽衣),李大雄、李尚學(樂工、記譜)諸位先生與女士。對他們的不吝賜教、鼎力相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2021年5月10日

    注釋
    (1)見陳淑君、陳華文《民間喪葬習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 第3頁。
    (2)步為丈量之意,陰莊相對活人居住的陽莊而言。
    (3)同注(1),第26頁。
    (4)參見劉曉明《風水與中國社會》,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第31頁至第35頁。
    (5)利市:送給辦事人的賞錢。
    (6)山:指墳墓。《水經注》卷十九“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
    (7)大大:方言詞,父親。
    (8)見彭金山《隴東風俗》,敦煌文藝出社2001年5月,第89頁。
    (9)同注(1),第41頁、第42頁。
    (10)暖閣:為設護取暖在大房子里隔出來的小房間
    (11)堂侄子女:逝者親兄弟的子女。
    (12)同注(1),第4頁。
    (13)見朱天相《古喪禮簡錄》(內部資料),1993年 4月,第9頁。
    (14)四叩首:當地喪俗奉行“神三鬼四禮”,即祭祀神靈行三叩首禮,祭奠逝者行四叩首禮。
    (15)同注(1),第13頁。
    (16) (17) (18)同注(13),笫9頁至第10頁,第13頁,第26頁。
    (19) (20)見(明)柳洪泉《三元總錄》,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4年 4月。第291頁,第290頁。
    (21)見劉正民《俗儀雜談》(內部資料),2009年9月。第50頁。
    (22)(23)同注(13),第36頁,第37頁。
    (24)同注⑴,第55頁。
    (25)見王夫子《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288頁,第289頁。
    (26) 同注⑴,第207頁。
    (27 ) 同注⑴,第1頁。
    (28)同注(25),第4頁。
    作者簡介:

    圖片

    楊克棟:男,(1938—),甘肅省西和縣人。林業工程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甘肅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民俗學會會員,甘肅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甘肅省乞巧文化研究會理事,甘肅省林業學會會員,隴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有《仇池風 — 隴南山歌》《大美隴南·山歌集》《仇池乞巧民俗錄》《隴南·老山歌》(上下冊)等書。曾在省內外報紙、刊物發表各類近百篇。著書、撰文累計達200萬字。《仇池風 — 隴南山歌》一書,曾先后榮獲“甘肅省第五屆敦煌文藝獎” 二等獎,“首屆隴南文藝獎” 金獎,“首屆仇池文藝獎” 特別獎。《大美隴南·山歌集》(精選本)一書,顯示了隴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向全國推廣、普及隴南山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仇池乞巧民俗錄》一書,將西禮兩縣乞巧節詳實輯錄而昭示予天下,填補了中國乞巧程式記錄不詳的空白,并為西和縣被授予“中國乞巧文化之鄉”,西和乞巧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資料。《隴南·老山歌》(上下冊)采集收錄3市(隴南、天水、定西)17縣(區)的山歌14000余首,山歌曲調31首,被譽為近年來搶救、保護甘肅省原生態山歌的一項重要成果。論文《搶救、保護隴南山歌之管見》,曾榮獲“甘肅省2012年百合花獎”三等獎。

    圖片

    西漢水文學ID:XHS2016-06 文學性·地域性·原創性

    甘肅省西和縣作家協會

    主 辦

    編 輯:隴上犁

    郵 箱:2311036899@qq.com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秋霞鲁丝片成人无码|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高清国产|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人妻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 无码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亚洲高清WWW色好看美女|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极品|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人妻| 特级毛片在线大全免费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av有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国99久9在线 |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