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今屬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清代文學家、官員。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 嘉慶十年(1805年),病逝,時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 歷史評價: 乾隆皇帝:朕以汝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嘯亭雜錄》) 清代文學家洪亮吉:子云筆札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續懷人詩十二首·紀尚書昀》) 清代官員汪德鉞:吾師居臺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也若此。 清代學者錢泳: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履園叢話》) 魯迅:處世貴寬,論人欲恕。 軼事典故: 生活習性 紀昀在生活習性上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其中最突出的兩點:一是他從不好飲酒,不食谷物,吃飯時,桌上只擺豬肉十來盤,茶水一壺,日食肉十斤左右;二是煙癮特大,他自行設計了一個造型獨特的大煙袋,煙管長三尺,煙鍋一次能裝三四兩煙,故人稱其“紀大煙袋”。據說“紀大煙袋”這一袋煙,從虎坊橋的家抽到圓明園,幾十里路都抽不完。 煙袋惹禍 有一次,紀昀剛點上煙抽得正起勁時,忽然皇上召他前去議事,他急忙將煙袋插入靴筒便進宮見駕。但談話間,他越來越覺得火燒火燎的難受,原來煙袋里的煙未滅,在里面逐漸燃燒起來。但他又不好發作,只好暗暗叫苦。后來實在忍受不住了,竟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皇上見狀,忙問為何突然傷心落淚?他只得如實稟報:靴內失火了。皇上只好恩準,待他到外面脫下靴子時,已是濃煙四起,腳上肌肉被煙燒焦了一大塊。 文字獄牽連 紀昀在乾隆時期文化專制最殘酷的一片風聲鶴唳中入主“四庫館”,有清以來的文字獄,到乾隆朝達到了最盛,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懲治的范圍之內,乾隆朝是為發軔。其文字獄的株連,也遠遠超過了“大清律”的規定。《四庫全書》開館期間,發生了50多起文字獄案,大多是從修書得到眼線。和紀昀一起擔任總纂、總校的大員,或被嚇死、或被罰光了家產,除紀昀以外,無一人得到善終。紀昀本人也曾幾次被牽連進相關的文字獄中,頗有幾番險象叢生。他也被多次記過,出資賠寫訛錯書籍。 個個草包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和珅在宰相府內修建涼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額,便求紀曉嵐題字,結果紀曉嵐爽快答應,題以大字“竹苞”。這二字出自《詩經·小雅·斯干》,人們常以“竹苞松茂”頌揚華屋落成,家族興旺。 和珅得到紀曉嵐的題字,大為高興,就高高掛在書亭上。乾隆偶然臨幸和珅宅第,一見紀曉嵐題字,馬上就知道了紀曉嵐是在捉弄和珅。他笑著對和珅說:“紀曉嵐是在罵你們一家'個個草包’呢。”結果和珅對紀曉嵐恨之入骨,幾次進讒言,參奏紀曉嵐。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