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嘉興日報 ![]() 如果沒有讀過許倬云所著的《萬古江河》這本書,我肯定不會去思考,我們為什么是“漢”人而不是“秦”人?我們的文字為什么是“漢”語言文字而不是“秦”語言文字?你想,我們一生下來就是漢人身份,一上學學的就是漢語言文字,習焉不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讀了此書,我才知道,我們之所以為“漢”人,我們的語言之所以為“漢”語,原來是有淵源的。書中這樣寫道:經過四百年的長期安定,漢代各地區之間,人才、觀念與物產都經過不斷的流動與周轉,各種資源勻散于全國各處,形成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內容。于是,中國文化的主要部分,至今稱為“漢文化”。中國人口的大部分,即使淵源不同,也自認為“漢人”。這個名稱,在漢代政權終結之后,仍舊長期沿用,以至于今。而秦代雖然書同文、車同軌,但按作者的說法,秦帝國是一個有邊界的政治體,還不是真正包有六合的普世天下國家。 作者的寫作視角也著實令人稱奇。他以黃河長江作喻,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如這一江一河。黃河長江,源頭相距不遠,一向北,一向南。這兩條大河的水系,覆蓋著中國的大部分疆域,然后殊途同歸,歸于大海。兩個水域界定了南北兩個地理環境,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按書里的說法,黃河流域的居民,艱苦耐勞,安土重遷,心態比較保守;長江流域的居民心態活潑,接受變化,樂于創新。黃河文化孕育了循規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長江文化孕育的是多思辨甚至是辯證式的老莊思想。北有《詩經》,南有《離騷》…… 《萬古江河》以黃河長江的流經擴展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談起,論及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沖突與融合中,由中國的中國,進而為東亞的中國,發展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國。此書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復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視野開闊、思路寬廣。 最后,介紹一下作者許倬云。許倬云是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他不囿于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 《萬古江河》 許倬云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