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一、太陽證的時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滲入腸間,引起下利,處方就是「葛芩連湯」。 二、水氣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外面的淋巴上,病人會嘔逆,處方「葛根加半夏湯」。 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處方「麻黃湯」。太陽有病,代表有表證,有寒束在身上。 陽明有病,就是熱發散不出來,集中在胸,往上沖,沖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絕對不可以攻下。 如果是「麻黃湯證」喘而胸滿,有表寒很厲害、怕冷,病人陳述會很冷、全身骨節酸痛、沒有汗,你如果攻下就會結胸,一定要確定病人表證已解除,才可以攻里。 如果感冒有汗,要考慮「桂枝湯」、「葛根湯」。 如果感冒無汗,就要想到「麻黃湯」,怕冷、關節酸痛,就確定是「麻黃湯」了。 因為,「麻黃湯」藥力很強,所以特別要注意病人的癥狀表現,有沒有麻黃湯指證?可不可以開「麻黃湯」。 公益學習群劉老師分享: 現在說一說傷寒論笫四十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我們來先復習一下麻黃湯的五個指證: 1.發熱惡風寒 2.無汗 3.喘 4.頭痛,腰痛,身疼,骨節疼痛 5.脈浮緊 太陽陽明合病,會因人的體質不同,出現不同的變局。 汗不出,津液反逆向內,到達陽明胃腸,可出現下利或嘔逆兩種情況。 下利者,又分寒熱。寒利為主用葛根湯,熱利為主以葛根芩連湯。 如果是以嘔為主,就用葛根加半夏湯(這種嘔沒有少陽病脈細弦等癥狀表現)一般嘔利都是依附于消化管發作的。 但如果病邪(寒邪為主)以侵犯陽明胃經,陽明大腸經為主,正氣會奮起抵抗,就會出現喘而胸滿的情況。 這種喘是發端于陽明,循經到肺,因為汗毛孔閉塞,肺氣宣發不出來導致的喘而胸滿。 這個與單純的太陽表寒實證差異到哪里呢?就是病邪更深入更進了一些了。 可以理解為病邪經過了外面一層防護墻,已經進入院內,但還沒有登堂入室。就是病位還是側重于表證,所以仍主以麻黃湯。 這種胸悶跟前邊的課講的一樣,是津液氣機郁結在那里所導致的。與小柴胡湯的胸滿,差別在于所伴隨的癥狀及脈象都不同。與胸痹證的區別是看有沒有外證表證。 這時候如果用大黃類攻下或病人不小心吃到攻下的寒涼食物,此類瀉藥就相當于一個叛徒。它會引邪入里,形成結胸等變局。 所以這條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這里不能攻下,這時候唯一的治法還是解除表實證,所以麻黃湯是不二的選擇。 這里需要注意倪師解釋的一句話, 水氣侵入心下,是說水濕到胃外面淋巴上,病人會出現嘔逆,處方給葛根加半夏湯。 大家可以查一下解剖學,我個人以為是乳糜管。 水濕滲透淋巴系統引起的病變也不少,如濁尿,遺尿等。 此一說也給我們開闊了眼界,都是個人經驗之談,不可忽視。注意留心一下,你在臨床中去驗證即可,說不定這里你能悟出點有用的東西,醫家就是這樣煉成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