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長征時期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游擊隊,被統一改編為新四軍。從新四軍后來的發展歷程來看,主要分為了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41年1月皖南事變為分界線,前后兩個發展階段的新四軍,不管是部隊建制上,還是在部隊構成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新四軍的部隊建制發展來看,皖南事變之前的新四軍,所屬部隊的建制是支隊,最初有四個支隊;而皖南事變之后的新四軍,所屬部隊建制是師,共有七個師。從新四軍的部隊構成來看,皖南事變之前的新四軍,是由長征時期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紅軍和游擊隊組成;而皖南事變之后的新四軍,還包括了當時南下華中地區支援戰場作戰的八路軍部隊,比如說由八路軍第344旅為主體發展而成的新四軍第三師、新四軍第四師。 讓我們先來看看八路軍第344旅的發展經過。1937年8月,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八路軍第344旅,并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在敵后戰場上,八路軍第344旅先后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町店戰斗、正太鐵路破襲戰等系列抗日戰役戰斗,在開辟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部隊規模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有的所屬部隊被調出,有的所屬部隊重新組建。后來八路軍第344旅先后發展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八路軍第五縱隊,并南下進入華中地區開展抗日斗爭。 1941年初,在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很快得到了重建。當時,八路軍第四縱隊與原來的新四軍的第四支隊進行合編,組建成為了新四軍第四師,師長是彭雪楓;而八路軍第五縱隊則與當地抗日武裝合編,組建成為了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黃克誠。當時,在新四軍的七個師之中,新四軍第三師無疑是比較特殊的,一方面是因為新四軍第三師在抗戰勝利之后,新四軍唯一一支奉命開赴東北地區的部隊;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四軍第三師是新四軍七個師當中兵力最多的一個師。 新四軍第三師在開赴東北地區之前,它的戰斗序列之下一共有四個旅,分別是第7旅、第8旅、第10旅和獨立旅,全師總兵力多達三萬之眾,是當時新四軍的七個師之中,兵力最多的一個師。新四軍第三師之所以成為新四軍唯一開赴東北地區的部隊,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東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當時開赴東北地區的是以原八路軍第115師部隊為主,而新四軍第三師就是由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發展而成的。 除此之外,新四軍第三師奉命開赴東北地區,與師長黃克誠也有著很大的關系。黃克誠是湖南永興人,他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經歷過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抗日戰爭勝利之后,黃克誠敏銳地察覺到東北地區特殊的戰略地位,因此他向組織提出了發展東北的建議。黃克誠的這個建議,與組織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戰略思想不謀而合。因此,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就成為了日后開赴東北地區的部隊之一。 在解放戰爭中,新四軍第三師后來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四野戰軍第三十九軍。另外,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中也有新四軍第三師的一部分部隊。可以說,新四軍第三師在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為了兩個王牌軍,一個是第三十九軍,一個是第四十三軍。而黃克誠則先后擔任過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等系列重要職務。在1955年授軍銜的時候,功勛卓著的黃克誠,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在十位大將之中排名第三位。 除了師長黃克誠,新四軍第三師當時還有兩個副師長,他們兩個人后來的成就也很大,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一個副師長是劉震,他是湖北孝感人,在進入東北地區之后,劉震就先后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副司令員兼第三十九軍軍長等職務,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以及廣西戰役,立下了非常多的戰功。1955年,當時正在軍事學院參加學習的劉震,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新四軍第三師另外一位師長是洪學智,他是安徽金寨人,在進入東北地區之后,洪學智先后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第四十三軍軍長,率領部隊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以及海南島戰役,戰功十分突出。1955年,當時擔任總后勤部副部長的洪學智,也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難得的是,在1988年,洪學智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兩次獲授上將軍銜的經歷,是全軍唯一的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