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派與武當派向來是各種武俠故事中的寵兒,他們常常會被塑造成武林中最強大的門派,一個代表的是佛門最強,另一個則是道派最強,金庸筆下的多部作品中也有少林與武當登場,當然,相對于少林派而言,武當派的歷史要短得多,直至《倚天屠龍記》中它才正式登場。 既然少林與武當如此之強,這兩派的祖師爺也難免被拿來比較,少林之祖達摩和武當宗師張三豐到底哪一方更強? (張三豐劇照) 這兩位高手生于不同的時代,自然是沒有機會交手了,但是無論是金庸賦予他們的武功配置,還是書中之人的評價,其實都能夠看出二人之間的差距。 一、少林之祖達摩 達摩祖師常常被視為“金庸全書第一高手”,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各個時代的少林派都算得上是臥虎藏龍。 比如《天龍八部》中,當所有人都以為天龍四絕就是這個時代的武林天花板時,掃地僧在藏經閣中登場,輕描淡寫間便化解了鳩摩智、蕭峰、慕容復的殺招,還將蕭遠山與慕容博點化,他的實力是深不見底的。 ![]() (達摩祖師劇照) 都說學武功的不如創武功的人,作為少林派的后輩,掃地僧的實力自然是難與達摩祖師相比了。 甚至你可能有所不知,連載版中的達摩祖師都不能說是少林之祖,更準確地描述應該是武林之祖,因為就連《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這兩本寶典都是由他所創。 這一點連載版《倚天屠龍記》中就有提及這一設定:“當年達摩祖師手著九陰真經,九陽真經兩部武學奇書,一陰一陽,兩部書中的武功相輔相成,相生相克,不分高下?!?/p> (九陽真經) 連載版《射雕英雄傳》,周伯通介紹《九陰真經》的來歷時也強調過這一點:“那九陰真經是武學中第一奇書,相傳是達摩祖師東來,與中土武士較技,互有勝負,面壁九年,這才參透了武學的精奧,寫下這部書來?!?/p> 不過后續的版本中,《九陰真經》成了北宋大內文官黃裳的武功,《九陽真經》的作者則成了嵩山斗酒僧。 可即便是被削弱后的達摩,也依舊是少林之祖,被后世武林人士仰望著。 二、武當宗師張三豐 張三豐比達摩晚生數百年,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實力就一定比達摩祖師弱,說來張三豐其實也算是達摩祖師眾多傳人中的一人,畢竟他曾投身少林,師承覺遠大師,不過他在少林派學的那些粗淺功夫卻不足以讓他成為一代宗師。 確切地說,張三豐的成功源于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早年間覺遠大師傳給了他一部分《九陽真經》中的武功,他得以在日后創出武當九陽功。 第二方面是因為楊過在華山傳了他“推心置腹”、“鹿死誰手”、“四通八達”這三招,這三招固然不算頂尖神功,卻足以令當年懵懂的張三豐開竅。 ![]() (少年張三豐劇照) 第三方面則是張三豐后來潛心習武的過程了,書中是這么說的:“他得覺遠傳授甚久,于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間竟內力大進,其后多讀道藏,于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云,俯視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物極必反’、'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相生相克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只因專心于道家之學,便在武當山真武觀中做了道士?!?/p> 根據連載版的設定,他隱居了大幾十年,直至七十歲才開宗立派,可見張三豐也是十足的武癡,他的武功水平自然不會低。 三、不同的格局 不過評價兩個不同時代的高手,或許后世之人的評價會更具說服力,比如《俠客行》中,群雄在談論起武林中的前輩高人時,就拿達摩與張三豐進行了比較。 書中是這么說的:“南大夫道:'向來只聽說少林派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達摩祖師一葦渡江,開創少林一派,想必是古往今來武功最高之人了?!鞔蠓蜓垡娔洗蠓蚺隽藗€大釘子,如何敢提少林派,便道:'聽說武當派創派祖師張三豐武術通神,所創的內家拳掌尤在少林派之上。依小人之見,達摩祖師乃是胡人,殊不足道,張三豐祖師才算得是古往今來武林中的第一人?!?/p> 從他們的意思來看,似乎是張三豐要更厲害一些了,但細品他們的話就知道金庸這是在暗捧達摩,言下之意,若達摩不是胡人,就把張三豐比下去了。 當然,這還只是旁人的說法,不足為道,如果是由張三豐自己來說,那可能更能體現他與達摩祖師的差距。 ![]() (趙敏劇照) 達摩祖師作為少林之祖其實并沒有想要將自己的一身神功傳給自己的弟子,《笑傲江湖》中就提到過,達摩傳下各種神功的目的只在于讓弟子們強身健體,而非爭名逐利,而張三豐則不然。 當趙敏的一眾手下殺到武當山時,張三豐已經有了必死的覺悟,不過他可沒打算讓武當派就此覆滅,他的做法是讓自己的弟子哪怕茍且偷生也要完成武功傳承。 原著道:“張三豐道:'岱巖,我叮囑過你的言語,怎么轉眼便即忘了?不能忍辱,豈能負重?’俞岱巖道:'是,謹奉師父教誨?!瘡埲S道:'你全身殘廢, 敵人不會對你提防,千萬戒急戒躁。倘若我苦心創制的絕藝不能傳之后世,那你便是我武當派的罪人了?!後穾r只聽得全身出了一陣冷汗,知道師父此言的用意, 不論敵人對他師徒如何凌辱欺侮,總之是要茍免求生,忍辱傳藝?!?/p> (俞岱巖劇照) 從這里來看,張三豐的格局是遠不如達摩祖師了,同為道派宗師的王重陽就說過,一個人武功達到一定境界時,繼續習武的意義是不大的,若是沒有救世濟人的胸懷則難以達到巔峰之境,而達摩祖師有心普渡世人,張三豐最大的愿望卻只是完成門派傳承,二人差距盡顯。 如此看來,張真人的境界還是差了達摩祖師些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