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石浩強 “酒盞酌來須滿滿,花枝看即落紛紛”,酒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生意場合,觥籌交錯,頻頻舉杯是常態,喝多、喝醉更是常見。 喝酒應酬,增加酒量或者緩解飲酒過多引起的諸多不適是當務之急,是否可以備些解酒藥呢?解酒藥是否真的有用呢?什么樣的解酒藥才靠譜呢? ![]() 酒精濃度(BAC)即每100ml血液中含有乙醇【酒精】的克數 ■ BAC<0.05時,人們可能會變得健談、身心放松或者通體愉快; ■ BAC在0.05~0.08時,人的判斷力和行動力會受損; ■ BAC在0.08~0.15時,人體會出現口齒不清、平衡、協調、視力和反射能力受損、情緒不穩定、惡心、嘔吐等情況; ■ 當BAC在0.15~0.30時,會出現無人幫助時無法行走、困倦、呼吸困難、記憶丟失、小便失禁、甚至意識喪失; ■ 當BAC>0.30時,則可能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所謂酒精的“神奇”之處就在于10字箴言:“低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 ![]() 酒,是一種含有乙醇的飲料,過量飲酒,體內乙醇含量升高,會引起諸多不適感。 事實上,喝酒時酒精經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分布至腦、肝臟等器官,少量酒精經呼吸系統及腎臟排泄,大部分則經肝臟代謝、排泄。乙醇在肝臟首先由乙醇脫氫酶(ADH)代謝為乙醛,接著,乙醛經乙醛脫氫酶(ALDH)催化代謝為乙酸,最后經三羧酸循環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完成代謝,排出體外。 ![]() 醉酒醉酒的罪魁禍首是乙醛,而體內乙醛產生的關鍵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也就是說酶的活力決定了“酒量”的大小,極端情況是當乙醇脫氫酶的活性極大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極小,則“滴酒不能蘸”。 乙醛具有毒性,它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引起喝酒者臉色發紅乃至皮膚潮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喝酒“上臉”。 此外,乙醛蓄積還可能會引發心跳加速、血管搏動、眼結膜充血、頭痛頭暈等情況,嚴重的會導致肝臟受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效的解酒藥物,但對于飲酒過度引起的各種癥狀仍需要及時進行對癥治療,如: 1、西藥 可以使用美他多辛,該藥用于阻止乙醇脫氫酶的失活并激活乙醛脫氫酶,從而促進酒精代謝,并改善肝功能受損的狀況。 適量補充維生素B1、B6、C也有利于加快酒精代謝。 而納洛酮作為酒精過量、酒精中毒時的解救劑,可以解除酒精中毒所引發的中樞抑制,縮短昏迷時間,加快促醒。 飲酒后如出現煩躁不安或過度興奮,還可在間隔一段時間后用地西泮加以鎮靜。 對于消化道癥狀明顯的飲酒者,可使用胃粘膜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等,用于保護胃粘膜。 2、中藥 據《神農本草經》、《湯液本草》、《本草拾遺》、《千金方》等古籍記載:葛根能治酒醉不醒,且具解酒毒之功尤良。 葛根解酒的作用可能是通過在胃腸粘膜上形成保護膜,阻斷人體對于酒精的吸收,亦或通過異黃酮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損壞來發揮其保肝、健腦的作用。 另外,中醫還有醒酒藥飲頗具功效,即以30g白茅根,10g大黃,30g葛根煎水200ml服用。 酒精經肝臟代謝,需要在體內酶的作用下才能將乙醇轉化為乙醛,再將乙醛轉化為乙酸,并最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完成代謝。 期待依靠藥物來增加酒量,達到“千杯不醉、萬杯不倒”是不現實的。 急性酒精中毒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與催吐、鎮靜、促進酒精代謝、護肝、保護胃粘膜、促醒藥物等進行治療,也可以通過中藥輔助治療。 總而言之,適量飲酒可怡情,大量飲酒卻傷身。注意: 1、飲酒時,應避免空腹或喝酒過快,否則不僅刺激胃腸道,大量乙醛堆積還會產生諸多隱患。 2、飲酒時不要同時喝咖啡,因為咖啡的興奮作用可能會掩蓋酒精所產生的中樞抑制,從而飲酒過量。 3、不要將酒與功能性飲料混合飲用,因為這些飲料往往含有咖啡因、植物性興奮劑等物質,同樣可能會導致飲酒過度。 4、酒精中毒不能采取洗胃措施,因醉酒本身對胃粘膜有一定程度的損傷,如再洗胃可引起急性胃粘膜病變,嚴重的可引起穿孔。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愿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
|